初代「中國矽谷」,是時候為自己「正名」了

京港台:2025-10-16 05:32|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初代「中國矽谷」,是時候為自己「正名」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這兩天,深圳在半導體行業中可謂熱度飆升。

  處於話題中心的是今天開幕的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下稱「灣芯展」)。全球知名晶元企業參展,令深圳成為晶元業各類資源聚集的窗口;更令人關注的是,誕生自深圳、被稱為「半導體業DeepSeek」——新凱來將如何「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稱得上是深圳科創今年以來的「高光時刻」。時間倒回今年初,DeepSeek、宇樹科技等科技新貴橫空出世,讓業界突然看到杭州無限的潛力,有網友甚至將其調侃為:這是杭州對北上廣深的一次「產業奇襲」。

  按外界的固有印象,從國內來看,像這樣的科技新公司最有可能的誕生地,深圳必然在榜。畢竟,深圳以科技創新而著稱,ICT產業全球聞名,是眾多科技企業的首選之地,也是最早被稱為「中國矽谷」的城市之一。

  所以,深圳在做什麼?事實上,過去幾年,作為中國半導體增長潛力最大的城市之一,深圳一直設法破解其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設計強而製造弱」的標籤,並藉此提高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眼下,在這場號稱「中國半導體展會第一品牌」的灣芯展上,深圳迎來了自己的「交卷」時刻,以半導體自主品牌為「錨點」,深圳要為自己「正名」,在全國晶元產業城市競爭格局中,重新擦亮自身坐標。

  

  一展

  早在今年3月,新凱來就曾帶來行業震動。

  當時,在上海舉行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行業展會SEMICON China 2025上,此前鮮少露面的新凱來,首次參展便一口氣帶去了31款新發布且實現量產的半導體設備,成為展會上的一匹「黑馬」。

  作為半導體新秀,新凱來顯得「來勢洶洶」,是因為這些設備不僅囊括半導體製造的各個環節,並且或多或少意在「撕開」國際龍頭主導或壟斷,打破固有競爭格局。

  在此次展示的眾多設備中,刻蝕設備與薄膜沉積設備最受關注。以刻蝕設備為例,在半導體製造的核心環節中,刻蝕如同晶元世界的精密雕刻,等離子體刻蝕工藝的精度直接決定晶元的微觀結構質量。

  「出身」是新凱來另一個話題點。據當地媒體報道,2018年前後,面對國際供應鏈風險上升,華為內部啟動「星光工程」,聚焦半導體製造設備的自主研發。2021年,華為將該部門剝離,由深圳市國資委通過重大產業投資集團重組,成立新凱來技術有限公司,使核心技術團隊以獨立企業形式加速市場化落地。

  而在此次展會上,在上述設備再次亮相的同時,「新驚喜」來自新凱來旗下多家深圳子公司。

  其中,啟雲方科技正式發布兩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電子工程EDA軟體,這是畫電路圖、設計手機電腦主板的「畫圖工具」,此前長期被美國Synopsys、Cadence等壟斷;而萬里眼公司發布自主研發的新一代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同樣實現了「國內唯一、全球第二」的歷史性跨越,為電子工程師裝上了「眼睛」。

  有分析師認為,新凱來突破意義,更多在於從零到一的布局以及對產業鏈自主可控的保障。而在為更多半導體設備打上「深圳造」標籤之外,深圳還有意擺出更大一盤棋局。

  在此前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深圳發改委主任郭子平指出,將以「全國半導體自主品牌第一展」為目標推進灣芯展。

  此次博覽會中,除了深圳本地企業之外,來自全國各地的國產半導體製造企業悉數到場,他們涵蓋了從設計、製造、測試和封裝一直到上游的材料和設備的各個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國產化半導體產業體系。

  格外引人注意的是,以珠海硅芯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近30家晶元設計、封裝製造、科研院校及產業聯盟等單位,共同打造的業內首個大型「Chiplet與先進封裝生態專區」。這個被稱為「芯粒」的技術,正是中國打破全球晶元壟斷的重要嘗試。

  

  一業

  比起如今引領全國的雄心,此前深圳半導體行業更常被貼上「跛腳」的標籤。

  如郭子平所說,過去,深圳半導體「設計行業遙遙領先,其他還顯得與設計有一些距離」。這些短板就包括晶元製造、封裝測試領域,以及設備和材料等多個方面,產業鏈發展被一度認為「極度不均衡」。

  但半導體行業,對於深圳整個產業結構至關重要。

  且不論作為深圳傳統優勢的消費電子產業,均離不開晶元的支撐,到現在,從無人駕駛、低空經濟到具身智能等深圳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無一不與半導體產業深度鏈接。

  如何破局?深圳選擇從頂層設計入手。

  進入「十四五」,當晶元產業被廣東置於全省產業前所未有的高度后,2022年,深圳在重塑全市產業格局、制定「20+8」產業集群時,將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細分領域。而後,一系列有關半導體產業的政策體系不斷構建。

  到現在,如郭子平概括,深圳對半導體安排了「六個一」,即「一基金、一展會、一論壇、一協會、一聯盟、一團隊」。其中,灣芯展作為「一展會」被納入;而對於以「國資系」聞名的深圳,「一基金」的組建更受關注。

  今年5月,深圳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賽米產業私募基金」完成工商登記註冊,首期規模就達到50億元,身後是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深創投」)和深圳市重大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深重投」)兩大深圳國資。

  有人梳理,此前,深創投有超70%資金投向「卡脖子」領域,半導體領域也出手數十個項目,更是深圳被譽為「中國創投策源地」的一大助力。

  深重投同樣在半導體領域布局多家重點企業,新凱來便由深重投全資控股。而後者所在的龍崗區平湖街道,還聚集了鵬芯微、平湖實驗室等眾多企業與機構,研發、製造和應用在此形成閉環,共同構成了「半導體產業全生態鏈街道」。

  而在資本助力下,深圳正在醞釀新一輪半導體行業的集體增長。

  特別是今年,多家誕生於深圳的半導體公司完成新一輪融資,比如,瞄準3D攝像頭晶元的靈明光子宣布完成C3輪融資,而專註於前段射頻晶元的新生半導體也完成了B+輪融資。

  在其背後,深圳正踏上新的行業發展趨勢。有業內人士指出,客觀來說,深圳半導體不是發展最早,也非最有優勢,但隨著AI硬體興起,從深圳到大灣區都有著巨大的機會。需求驅動下,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創業公司聚集而來。

  一城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深圳「需求驅動創新」邏輯的又一次顯化。

  回顧今年年初,當「DeepSeek之問」席捲全國時,廣東、特別是深圳曾陷入創新焦慮。即便深圳在人工智慧領域已有所積累,但仍無法迴避「大疆之後誰來接班創新」的問題。

  不少人也開始反思深圳的創新路徑。一種代表性的觀點如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鍾若愚所說,過去深圳的科技創新範式歷經從「三來一補」代工模式到「需求牽引」的市場驅動路徑的蛻變,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創造了「6個90%」的獨特經驗。

  更進一步的是,一種「用戶導向」「需求導向」的文化滲入深圳城市發展和運行的方方面面,甚至形成了一個具有用戶思維的政府。

  然而,一個共識是,隨著科技創新邁入深水區,愈加離不開源頭創新。對於「先天不足」缺乏科研院所的深圳而言,這一變化也構成了新的挑戰。

  反觀杭州以DeepSeek為代表的「六小龍」,「浙大系」的標籤透露出其與源頭創新更緊密的聯繫。更直觀的例子是,浙江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本科教學的高校之一,也為雲深處、千尋智能等企業輸送了不少重要人才。

  再進一步回溯至半導體行業萌芽的矽谷,同樣少不了「錨定+」的創新模式,「錨定」指的正是當時孕育出英特爾、仙童半導體等公司的斯坦福大學高科技工業園和威廉·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

  對此,深圳並非沒有應對之策。

  過去幾年中,深圳「瘋狂建大學」,加速補足高等教育短板,為了提升基礎研究能力,更堅持將不少於30%的市級科技研發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推動半導體行業新一輪創新上,深圳仍然離不開市場需求的倒逼。

  當談及公司產品策略時,萬里眼CEO劉桑就曾提到,「我們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就是為戰略而生,必須去解決(卡脖子)問題」;在此種情況下,「現在已經被(美國)限制的客戶,或者追求技術往前走的客戶,很自然會跟我們形成合作」。

  眼下,隨著越來越多攻克「卡脖子」技術的半導體企業成長和聚集,深圳正在找到屬於自己的「DeepSeek」。但隨著全球技術競爭進入新階段,尤其是科技博弈加劇,深圳如何在用好自身優勢的同時,升級創新模式,或許將是其推進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7 08: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