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熱錢湧入,煤老闆又殺回來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熱錢,再一次湧向海南。
隨著「海南封關」這一歷史性節點日益臨近,嗅覺敏銳的資本早已聞風而動——搶地、搶房、搶酒店,一場激烈的資源爭奪戰正在上演。
風暴眼,落在三亞。
在全國樓市慘淡的背景下,三亞前4個月新建商品房銷售額突破220億,同比激增75.7%。2025年1-8月,三亞新房均價達31128.24元/平方米,同比飆升27%,穩居全國前十,跑出獨立行情。
今年6月,三亞一口氣賣出9宗地塊,刷新近五年單月土拍紀錄;8月,又有4宗優質地塊出讓,熱度不減。
在這場豪擲千金的資本遊戲中,一個個熟悉的身影再度浮現——煤老闆。
二十年前,他們曾用「磚頭」押注中國城市化紅利:2005年山西臨汾工資不足千元,房價已炒至3000元;
2008年,這群「現金奶牛」甚至讓潘石屹的SOHO中國,成為當年最賺錢的地產公司;
2012年煤炭行業整頓后,他們一度沉寂。如今,卻攜雄厚資本重返舞台,在海南掀起新一輪淘金熱。
他們押注的,從來不只是房子,還有政策確定性下的稀缺價值。封關在即,免稅、低稅、自由流動,海南正被重塑為兼具避險屬性與增值潛力的戰略高地。
對經歷過大起大落的煤老闆而言,這不僅是資產再配置的機會,更可能是身份與賽道切換的關鍵一躍。
春江水暖鴨先知。
煤老闆們對政策風向的敏感,遠超常人想象。早在「封關」消息全面發酵之前,他們的資金就已悄然南下。
從晉陝蒙的礦井,到海南的海岸線;從地下千尺的煤層,到面朝大海的酒店與住宅,煤老闆們正用最硬的現金流,將黑金換作碧海。
去年12月20日,三亞市中心城區一宗住宅用地開拍,開發商從凌晨5點開始瘋狂舉牌。經過1064輪競價、長達16小時的鏖戰,土拍直至深夜10點多才落下帷幕。最終,該地塊以16.17億元成交,溢價率高達59%,綜合樓麵價突破2萬元/平方米(含配建成本)。
競得者海南億和金盛實業有限公司,其大股東為新疆黑山露天礦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煤炭開採與洗選。這是這位新疆「煤老闆」首次試水房地產開發。
進入今年,煤老闆們的海南行動明顯提速。
先是從一棟樓開始——三亞海棠灣,華潤海棠悅府,一位來自北方能源大省的買家,一口氣掃走7套住宅,豪擲6457萬元。多年過去,「買樓像買大白菜」的豪橫,依舊未改。
接著是一整片地——6月18日,海棠灣。三亞方大健康置業,以28億元拿下兩宗地塊,創下2023年以來民企在海南拿地金額與規模的雙紀錄。
表面看是「大健康」「置業」,實則其背後大股東——遼寧方大集團,產業橫跨炭素、鋼鐵、醫藥、商業、航空五大板塊,總資產規模超4000億。
6月30日,三亞灣海坡。陝西鑫陽地產以7.32億元競得26畝地塊,溢價率35.71%。
這家公司高管多來自「恆源系」——榆林礦業界風雲人物孫俊良一手打造的資本帝國,主業就是煤炭加工與銷售。這不是地產公司拿地,是煤老闆親自下場圈地。
8月底,三亞主城區。一家北方企業豪擲11億元,拿下百畝核心地塊,更承諾額外投入12億元用於片區修復與安置,比地價還多1億。
這不是零星試探,而是系統性布局。
據《時代財經》報道,這些企業並非盲目跟風,多數已提前半年以上開展實地調研,是「看準了才砸錢」。
而他們的野心,不止於住宅土地,更直指海南文旅與高端酒店的核心資產。
香水灣萬豪,被陝西煤老闆拿下;
清水灣萊佛士,落入內蒙古煤老闆囊中;
雅居樂清水灣三家酒店,同樣被內蒙煤資接盤。
7月,山西古交走出的泰和通煤業,聯手錦江麗笙,要在海棠灣打造三亞首家麗笙酒店;
8月,鄂爾多斯煤老闆韓虎威實控的融睿酒店,在陵水清水灣啟動美高梅度假酒店建設。
近兩年,煤老闆抄底海南高端酒店的案例已超十餘起,動作之密、出手之准、背景之「黑金」,令人側目。
為什麼煤老闆紛紛湧入海南「搶資源」?
答案很簡單:有想象空間的資產,最好賣。
海南,正被政策紅利迅速塑造成中國最具稀缺性和增值潛力的資產高地。隨著2025年全島封關運作臨近,海南的地產、高端酒店乃至整體營商環境,正在被重新定義。
它不再只是旅遊勝地,而是有望比肩一線城市、甚至對標國際自由港的戰略性資產池。這其中,至少蘊含三層邏輯:
第一,海南將成為全球面積最大的自貿港,相當於30個香港,1011個迪拜。如此廣闊的腹地,不僅能承載海量企業與人才,更具備打造完整產業生態的物理基礎。
第二,海南將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
在這裡,貨物「先入區、后報關」,超70%的進口商品享受零關稅;對85個國家實行30天免簽入境。
稅收政策更是極具殺傷力:企業所得稅僅15%(內地為25%,香港為15%–16.5%);對在海南累計居住滿183天的個人,其來源於島內的綜合所得和經營所得,個稅最高僅15%,遠低於內地最高45%的稅率。
這種「雙低稅負」組合,對企業和高端人才構成致命吸引力。
未來的海南,極有可能成為中國版的「升級版新加坡」,一個事實上的「類移民高地」,吸引全球資本與人才加速湧入。
第三,封關后,海南作為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地位將空前鞏固。
這裡不僅是「免稅購物天堂」,更是「康養度假勝地」。每位中國居民每年享有10萬元離島免稅額度,是香港5000元額度的20倍。
這意味著,去海南度假,不僅能享受碧海藍天、年均26℃的宜人氣候,還能輕鬆實現「邊度假、邊掃貨」,免稅帶回家毫無壓力。
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海南擁有不可複製的自然資源和氣候優勢,天然契合老齡化社會下日益增長的康養、旅居需求。
煤老闆們看中的,正是這種「稀缺性+唯一性+政策確定性」的三重疊加。
但更深層的動因,或許藏在他們的轉型焦慮之中。
面對行業周期波動、環保政策收緊與代際接班難題,煤老闆們的轉型之路,早已啟程。
自2012年煤炭紅利退潮后,多數煤老闆選擇將煤礦賣給國企,黯然離場。但一個現實問題隨之而來:手握數十億甚至上千億現金,下一步投向何方?
房地產,是他們最先看中的賽道。當年買樓「像買大白菜」,動輒整棟掃貨。如今在海南,不差錢的煤老闆依然出手闊綽,而且偏愛豪宅。
例如方大集團28億元拍下的海棠灣地塊,容積率僅1.2,建築限高40米以下,且要求現房銷售。這一系列嚴苛條件,預示著項目將定位為高端低密度洋房或疊墅產品。
除地產外,他們還涉足影視、網際網路、信貸、現代農業等領域,但真正實現跨越的,當屬新能源與新材料產業。
山西一代「煤王」姚氏家族自主構建氫能產業鏈,在全國內布局三大氫能產業基地,市值曾在三年內翻三倍,走出了一條從傳統能源到綠色未來的突圍之路。
同樣來自山西的華陽股份,則另闢蹊徑,切入鈉離子電池賽道,將豐富的無煙煤資源轉化為鈉電負極材料,被譽為「鈉離子電池材料第一股」,成功實現從傳統煤炭企業向新能源與新材料領域的華麗轉身。
而這一切,與海南正在推進的能源變革不謀而合。
2020年,海南發布《海南能源綜合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建設「清潔能源島」的戰略目標:「到2025年,海南清潔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50%左右;到2035年,海南能源清潔轉型基本實現,海南清潔能源島基本建成」。
進展令人矚目:截至2024年,海南清潔能源裝機佔比已達83.6%,遠超全國約60%的平均水平。
在2025年海南省重大項目投資計劃中,清潔能源項目尤為亮眼:6個光伏項目總投資32.58億元,6個風電項目更高達795.4億元。參與者不乏華能、大唐、申能、國家能源集團等能源巨頭,顯示出國家級戰略力量的深度介入。
不可忽視的是,能源是海南的一張隱藏王牌。
海南陸地面積僅3.54萬平方公里,但管轄海域面積卻達約20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名副其實的「最大海洋省份」。
廣袤的南海,石油儲量至少230—300億噸,樂觀估計達550億噸,天然氣20萬億立方米,可燃冰的能源總量估計相當於中國石油總量的一半,堪稱第二個「波斯灣」。
此外,南海還擁有極豐富的深海礦產資源,包括富含鎳、鈷、錳的多金屬結核,且稀土元素含量高於太平洋北部三倍以上。這些關鍵資源正是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航空航天等前沿產業的核心原材料,戰略價值極高。
如今,隨著國家在政策扶持與海洋技術上的持續突破,海南的能源開發正迎來歷史性機遇。一個千億級市場的序幕,才剛剛拉開。
敏銳如煤老闆們,早已嗅到了風向的變化。
他們的投資,不再只是「買房置地」的簡單邏輯,而是在悄然布局一場關於能源未來的深遠轉型。
這不僅是資本的遷徙,更是一代資源型商人的自我重塑。
海南封關帶來的想象空間實在太大,看到機會的,自然不止煤老闆。
2024年,海南全年新增外資企業2072戶,同比增長19.77%,投資者已遍及全球99個國家和地區。
法國一知名投資者計劃在海南島建造一個「法式度假村」,且已於去年與中方有關機構簽署了相關協議;
義大利國際足球學院有限公司總經理決定在海南籌建一家足球、排球訓練學校,且已初步洽談好項目選址;
韓國LS集團樂星電氣於去年底來海南進行考察,並表示希望利用海南的區位和政策優勢,建立起面向東南亞的產業鏈。
在這張日益擁擠的牌桌上,新玩家正不斷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