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學者:尊重這個詞,對印度人來說是個陌生概念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隨著美國對印加征關稅生效,印美關係呈現重大轉變,印度「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面臨挑戰,也引發國內對印度市場的新一輪討論。在財產與自由協會(PFS)2024年會上,印度裔加拿大投資家賈揚特·班達里(Jayant Bhandari)以「理解印度」為題發表演講,其部分觀點由南亞研究通訊轉載。
班達里指出,印度社會主要由「腐敗和關係」驅動,踏實工作反而被視為可恥,社會普遍缺乏榮譽、公平與信任觀念。他強調,印度人表面順從卻慕強畏權,制度持續腐化,甚至低種姓群體也陷入內部鄙視。民眾習慣於欺騙與辯護,難辨真實與神話。
他認為,印度近年的經濟成長更多依賴西方技術輸入而非內生動力,社會卻愈發非理性和道德淡漠。高層以殘酷和傲慢為傲,沉迷迷信與私慾,忠誠、榮譽等價值觀嚴重缺失。
該演講內容由觀察者網整理髮布,文章觀點僅代表演講者本人。
賈揚特·班達里在PFS年會上發表演講視頻截圖
賈揚特·班達里:在印度,只有一種人會表現出所謂的「尊重」,那就是願意接受較低地位的人。在這樣的社會等級體系中,我活了56年,卻從未在印度見過掌權者主動解決一個屬於他職責範圍內的問題。
我在印度上大學時,曾遇到一個小男孩遭到清潔工性侵的事。我向有關部門報了案,還帶小男孩去見了警察和校方,可沒有一個人採取任何行動。這本來是件很簡單的事,完全在他們的職權範圍內。事實上,校方和同學們非但不幫忙,還威脅我說會有嚴重後果。直到現在,這件事都讓我想不通——理性上我能理解其中的緣由,可情感上就是無法接受,這讓我既困惑又無比沮喪。哪怕退一步說,就算我也腐敗,面對這樣的事,我也會因為好好收拾罪犯而感到內心充實,畢竟這件事里沒有什麼好處可圖,也牽扯不到複雜的關係。
可印度社會偏偏靠兩樣東西驅動:腐敗和關係,所以他們才不會立案。印度當局壓根什麼都不幹,連手指頭都不動一下,除非能拿到好處——要麼是錢,要麼是色,他們的冷漠深不見底。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在那種文化里,好好乾活會被看成「娘們兒」,會被當權者這麼看待。干好本職工作就意味著你軟弱、不夠男人;反之,如果你能逃避責任,就會被視為「真男人」。在那種文化里,做對的事沒有任何榮譽可言,那個社會根本沒有「榮譽感」這個概念。
但問題還不止於此,遠遠不止。比如你請水管工來維修,他來了之後,會覺得不搞點破壞就丟面子,會故意敷衍了事,哪怕認真做也不會多花一點時間。為什麼會這樣?這背後是傲慢、自負、奴性、種姓歧視的複雜交織,再加上部落主義、性別歧視和僵化規條——教條主義和魔法思維主導著他們的行為,讓他們在情感上壓抑扭曲,根本無法做出理性或道德的判斷。
至於公平,這些其實都是歐洲概念。你以為這些是天經地義的,其實並不是。公平、正義、信任、共情、公正這些概念,對印度人的思維來說完全陌生,他們無法區分對錯,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因為他們缺乏這些基本概念。那些你認為理所當然的西方價值觀,對他們而言並非如此。哪怕沒有任何代價,印度人依然會保持冷漠;面對該行善、求公正的時刻,他們也無動於衷。我甚至敢說,如果他們能夠踐行公平正義,且無需付出任何代價,他們仍然會選擇袖手旁觀——因為在他們看來,行善是軟弱的表現。
我想,任何窮游印度的人都會明白我在說什麼;但如果你每天花500美元旅行,就永遠看不到真實的印度。我們在印度從小就被灌輸了順從思想,這種思想灌輸得如此深入,以至於印度人哪怕面對稍有權勢的人,都要稱呼「先生」,行為上往往卑躬屈膝、阿諛奉承。即便在西方國家待了多年,他們還是會習慣性地叫別人「先生」,因為順從心理已經深深烙印在印度人心中。但你千萬別把他們叫你「先生」當成是尊重你——「尊重」對印度人來說是個陌生概念,他們叫你「先生」,只是覺得你在交往中比他們強勢,這完全符合他們「強權即真理」的思維模式。一旦你處於弱勢地位,他們立刻就會貶低你。
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
在印度這套體系中,你要麼在等級制度的上層,要麼就在下層;要麼是施虐者,要麼是受害者。在那樣的社會裡,實現平等根本不可能。在那個國家生活一段時間后,人很快就會發現,說「請」和「謝謝」都是軟弱的表現,只有那些自甘卑微的人才會這樣說。印度人也無法維持英國人當年建立的制度,這些機構已經徹底腐爛變質,變成了吃人的野獸。在那個國家,憲法和法律毫無價值,這些機構只認錢和人情——你甚至能在法官面前,向警察和法官行賄,行賄在那個國家就是如此明目張膽。級別越高,變化的只是賄賂的數額:去法院有法院的價碼,這就是那個國家的唯一規則。
在那個國家,投機取巧被奉為文化傳統,逃脫法網的罪犯反而會被社會推崇,人們會在公開場合讚美那些犯法卻逍遙法外的人。我有個親戚,曾經洋洋得意地告訴我,他絕不會交房租,還說「除非死了,否則絕不搬走」,最後事情的結果真的如他所說。那個國家也缺乏理性,在那個缺乏信任的社會裡,當有人被騙時,他很少會找騙子討回公道,這樣的人少之又少。相反,他們還會為自己欺騙他人的行為辯護。
在那裡,存在著一條扭曲的虐待鏈條:男性虐待女性,女性虐待兒童,兒童虐待動物,動物則攻擊任何能攻擊的對象;高種姓者虐待低種姓者,但這也不是簡單的高低種姓單向壓迫——低種姓者會像鬣狗一樣爭鬥,爭奪哪個低種姓群體的地位更高。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非理性、專斷的惡性循環。人們還會公然撒謊,人人都知道人人都說謊,可大家還是照常撒謊。大多數人並不會感到認知失調,因為他們無法分辨真偽。關於「真理」的含義,對我來說是一次啟示,是在我搬到英國之後才領悟到的——印度人對自己的謊言深信不疑,以至於無法分清神話與現實、事實與虛構。
我知道這些聽起來很反烏托邦,那些從未去過印度的人,可能會搖頭覺得這些不可能是真的,但我實在想不出印度有什麼地方不是令人絕望的。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另一個西方概念:繁榮。印度的繁榮並沒有帶來社會和平,也沒有成為智識或精神成長的平台。印度人也不懂什麼是舒適,所以他們不會把錢花在享受舒適上,建造浮誇的房子只是為了向別人炫耀,以及控制弱者。近幾十年來,印度輕易獲得的繁榮本質上源於西方的技術進步,可這種繁榮反而削弱了人們追求理性和道德的動力——所以現在的印度人,實際上變得更加不理性,也更加不道德。他們會變得更不道德,是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靠道德約束自己,心中的因果關係已經發生了逆轉。社交媒體也成了傳播神話和迷信的平台,如今印度對魔法思維、對迷信的沉溺,遠超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
印度的種姓制度
再說一次,西方文明的另一個成果是各種制度,可那些被提升到高位的印度人,卻變得傲慢而殘酷。這種行為與其說是為了掩蓋無能和心理脆弱,不如說源於他們堅信「傲慢和殘酷就是權勢的象徵」——他們甚至認為,傲慢殘酷就是高雅有品。另外,這也是一種掩飾內心深處自卑感的機制。就像我之前說的,他們總是殘酷對待弱者,對待那些處於弱勢的人,可每個人都有處於弱勢的時候。
當印度人看到西方社會、看到西方的財富時,就會被深深迷住,卻無法理解成功的根本基礎——因為他們只關注表面現象,也只能看到表面現象。在他們眼中,西方化等同於好萊塢的刻板印象:女孩穿著暴露、性觀念開放、酗酒吸毒、炫富擺闊,總之就是享樂主義的生活。他們內心深處所看到的,正是他們自己渴望看到的——他們在好萊塢中,看到了印度殖民前、維多利亞時代前那種道德寬鬆的享樂文化的影子。
我的演講就到這裡,整個論述就是為了得出這個結論:理解印度人思維的核心問題是,它既非理性,也不道德。他們不重視榮譽、忠誠這些西方價值觀,也不懂什麼是真理;他們認為宇宙是隨意的,沉溺於魔法思維,思維無法突破這種局限時,動物本能就開始主導行為。當缺乏文明價值觀時,動物本能就會主導一切,他們只會想著性和錢——但這也在意料之中,這就是我認為印度的事情無法改變的根本原因,也是智商77的社會的必然結果。
低智商的人無法堅持任何價值觀,只會受動物本能和投機心理驅使,會為一切行為找借口,只為滿足物質慾望和私利。他們會把所有西方價值觀都扭曲、腐化,最終都淪為拜金主義。他們對榮譽、信仰、精神、忠誠、真理等西方價值觀毫無興趣,他們沒有「十誡」。西方人以為十誡是天然存在的,其實並非如此;文明也並非天然存在,他們對這些價值觀一無所知,也完全無感——即便強行向他們灌輸這些價值觀,也無濟於事。對此,你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思考印度移民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移民,將如何影響西方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