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正在上演詭異的經濟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越沒有用的東西買的越貴,越是虛無的需求市場越大。
一個塑料玩偶拉布布,拍出了108萬的天價,中老年人的土味爽劇一年燒掉504億,悄悄超過了年輕人看電影的425億。
有人月薪5000,卻花2000養貓;有人凌晨排隊,只為了一個盲盒。所有人都在問:「是不是中國人的錢太多了?」錯!恰恰相反,這證明中國人的錢太少了,少到只能用來買一樣東西:情緒!
那麼到底是誰在為情緒買單呢?
答案藏在下面兩個數字里。
中國單身人口已經達到2.4億,預計明年突破3億。60歲以上的人口剛突破3.1億,兩群人加起來除重后約6億,接近中國人口的一半。這6億人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
他們是第一批可以為自己花錢的中國人。
要理解這個現象,得從中國人的錢包革命說起。幾千年來,中國人的錢都被鎖定在「養家糊口」這四個字里。你賺的每一分錢,都有明確的去處:孝敬父母;養育子女;人情往來,最後輪到自己時就沒多少了。
但現如今這6億人打破了循環,3億單身的沒有家庭要養,3億來人的家已經養完了,他們的收入第一次可以完全自主支配,這看似是個人的選擇,實則是生產關係變革的必然。
先來說3億單身大軍的形成。
很多人以為是因為「窮」,錯!確實,現在結婚的成本百萬起步,但過去的人更窮,為什麼反而結婚的人更多呢?真相藏在了生產方式的變革中。
農業社會,婚姻是生產單位,夫妻合作種地。但在工業社會,每個人都成了獨立的打工者,婚姻從生產工具變成了消費負擔。關鍵是女性地位的革命。1980年城鎮女性就業率僅為30%,現在超過了60%,當女性經濟獨立了之後,那麼傳統分工的基礎就崩塌了,以此同時,在男性996壓榨之下,也無力承擔養家的重任。
所以3億人單身是生產關係變革的必然結果。這也直接改寫了消費邏輯。他們創造了二次元消費法則。生存消費極度壓縮,情緒消費極度膨脹。
例如一個人買生活必需品,摳門極致,50塊的外賣也要比價半小時,10塊錢的運費也捨不得掏,但買情緒產品一擲千金。為了抽中隱藏限定盲盒,平均要花費8496元。給寵物買進口糧,比自己吃的還貴。這不是分裂,是「精明」。
現如今,維持基本生存的成本很低,剩下來的錢,就全部投入到了快樂生產。所以我們就看到了幾個瘋狂的市場。
寵物經濟已經達到了2793億,預計到明年將突破3600億。
為什麼呢?在高壓力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充滿了變數,只有寵物提供無條件的情感回報,這種確定性是稀缺資源。
一人經濟蓬勃發展:單人火鍋;迷你家電;小份食品等。不是因為吃不起大份,而是一個人生活成了主流生活方式。
虛擬陪伴產業的崛起;AI聊天;虛擬偶像;線上社群等,這些看似虛擬的東西,卻在填補現實中的情感空白。
接下來咱們再來看看另外3億銀髮族,他們的消費覺醒,更具革命性。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真正意義的退休階層。
過去的老人,要麼勞作到死,要麼成了子女的免費保姆,但這批60后70后不同,他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有退休金,有積蓄,子女也獨立,突然間他們發現自己有了人生中從未有過的東西: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和金錢。然後,補償性的消費就爆發了。
90%老人選擇線上學習,月均消費幾千元,鋼琴,書法,舞蹈,唱歌等。那些有所年輕時想學而不能學的東西,這不是簡單的興趣愛好,而是對被耽誤青春的補償。
那麼中年短劇為什麼能燒掉500個億呢?
因為那些看似荒誕的劇情,霸道總裁穿越暴富,恰恰滿足了他們年輕時被壓抑的幻想,當了一輩子的螺絲釘,現在花點錢做夢過分嗎?
6億人的消費指向同一個核心:「情緒價值」。
那麼什麼是情緒價值呢?
傳統經濟學只承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但現在出現了第三種價值「情緒價值」。
即:商品帶給人的心理滿足。
如拉布布讓你覺得與眾不同;蜜雪冰城讓你覺得便宜也快樂;線上課程讓你覺得自己還在進步。這些產品物質價值趨近於0,但情緒價值趨近於無限。
這就是全新的價值創造方式。
那為么什麼是現在呢?因為三重變革同時爆發了。
①經濟基礎的質變
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物質需求飽和和精神需求的爆發。
②消費主體的革命
6億人擺脫家庭經濟束縛,成為獨立消費單元,這種規模是史無前例的。
③技術條件成熟
大數據精準識別情緒需求,演演算法精準推送,情緒可以標準化生產,然而,資本的嗅覺是最靈敏的,早已重兵布局。
銀髮經濟現在的規模已經突破了12萬億,預計明年接近50萬億,佔GDP的12%,對比房地產巔峰期的16%,情緒經濟,幾乎就是下一個房地產。
但這不僅僅是一個商業機會,更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但要理解這場變革就必須理解6億人的孤獨根源。
改革開放40年,本質上就是這場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構。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單位體制解放出來,從家庭束縛中解放出來,就得到了自由。
但這個自由是有代價的。過去被束縛,同時也被保護。村莊是安全網,單位是保護傘,家族是後盾,現在這些都沒了,每個人都成了都市叢林里的獨行俠,這種原子化,是現代化必然代價。
資料圖
工業化需要勞動力流動,市場經濟需要打破人性束縛,個人主義需要擺脫集體依附。
結果就是人越自由就越孤獨。
所以6億人的情緒消費,本質是為了現代化的副作用買單。買個拉布布製造歸屬感,喝杯奶茶獲得廉價快樂,養只寵物填補陪伴空白。這些消費看似荒謬,實則是現在人維持心理平衡的必需品。
過去這些需求,通過血緣來滿足。現在只能通過市場,這是情緒經濟的真相,用商業手段解決現代人創造的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是進步呢?還是退步?
說是進步,因為至少有了解決方案,說是退步,因為人類連基本的情感都要明碼標價了,但歷史不會因為我們的糾結而停下腳步,隨著城市化的繼續,智能化的深入,需要情緒商品的人只會越來越多,一個新的時代的大門已經打開,在這個時代里,最大的產業不再是鋼鐵煤炭,而是生產快樂。
最稀缺的資源,不再是石油黃金,而是情感陪伴。
6億中國人用腳投票,探索一個終極問題,在傳統關係解體的時代,人應該如何相互取暖,市場給出的答案或許並不完美,把溫暖明碼標價,把陪伴變成生意,但這至少讓人能活下去,不那麼冷。
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