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通過AI找到去世爺爺的生平和手稿,專家解析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近日,北京的陸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件暖心事:她的爺爺3年前去世了,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她因懷念爺爺,就用AI搜索爺爺陸瑋的相關資料。沒想到,不僅找到了爺爺完整的生平,還在關聯資料中找到了舊書網售賣的爺爺手稿,並成功買下。陸女士將此事分享平台後引發了網友熱議,多名網友也留言稱用AI找到了逝去親人的生平信息、老照片和手稿。10月10日,上游新聞 記者採訪了陸女士和AI專家。
該圖片可能由AI生成
陸女士童年時與爺爺的合影。
AI提問收到驚喜
聊起用AI找親人的初衷,陸女士坦言,是無心之舉:「這件事真的很神奇。我是在國慶出遊返程的路途上,堵車覺得很無聊,就打開了AI軟體。結果鬼使神差地想起了爺爺,於是我就用AI找爺爺的生平。」
該圖片可能由AI生成
陸女士將通過AI找到爺爺生平和手稿一事分享到社交平台。
陸女士說,她對著AI輸入:「你能不能找到哈爾濱一個叫陸瑋的人的相關生平? 這個人應該在1930年左右出生,男性……」AI幾秒內就給出了答案,「沒想到AI給了我一份非常清晰的爺爺生平,裡面有的信息是我知道但是沒有餵給AI的信息,比如他曾在松江省(記者註:中國原省級行政區,1945年設立,1954年撤銷,轄區位於今黑龍江省南部)魯迅文藝工作團工作過。我以前用網頁搜索過我爺爺的名字,但當時搜到的是其他叫陸瑋的人,沒有檢索到我想要的結果。沒想到這次AI的檢索結果卻如此準確。」陸女士說。
AI幫忙找到老物件
更讓陸女士喜出望外的是,在AI提供的參考資料鏈接中,她發現了一個舊書網站的鏈接,裡面居然有她爺爺的手稿:「我小時候是爺爺教我寫字、寫書法、篆刻、畫畫,所以非常清楚他的筆跡,這是一份我爺爺手寫的登記報名表。」
陸女士第一時間將這份手稿買了下來,目前已收到手稿原件,她告訴記者:「這份手稿封在了塑料薄膜里,紙張已經非常薄非常脆了,看得出來老化比較嚴重。手稿里不僅有爺爺手寫的生平,還有我不知道的曾用名,這些對我觸動很大!我沒想到一次無意識的AI提問,會給我一個超出預期的認知和答案。」
通過繼續與AI溝通,AI還幫陸女士找到了一張她爺爺為舞台劇《曹植》做舞美的登記報,裡面不僅有爺爺的名字,還有其他熟悉的名字,這讓她忍不住感嘆:「我6歲前跟爺爺住在他分配的公寓里,登記報的演職人員有我當時鄰居的爺爺奶奶,他們好多現在都不在了。這些老物件的發現讓我想起了《尋夢環遊記》,親人即便去世了,但只要我們活著的人沒有忘記,他們就還在。」
該圖片可能由AI生成
陸女士買下了通過AI檢索找到的爺爺手稿。
陸女士將此事告知了住在外地的父母,父母也感到很驚喜,表示一定要看看她通過AI收集到的爺爺手稿和登記報。
AI會在「長尾角落」翻資料
陸女士將「用AI找到爺爺生平和手稿」一事分享到社交平台後,不少網友也競相效仿,多名網友貼出了「戰果」:「用你的方法找了下,居然找到了一張我外公16歲的照片」「照你的方法,我也找到了一份我爺爺的手稿」……不過也有網友表示:「普通人還是找不到。」
該圖片可能由AI生成
多名網友表示通過AI搜索到了去世親人的驚喜信息。
AI為何能找出網頁搜索找不到的個人信息以及圖片、手稿等老物件?上游新聞記者就此事採訪了重慶師範大學智能與認知實驗室(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桓,他表示:「AI檢索和傳統搜索不一樣,傳統搜索像是大海撈針,按照熱度和鏈接來排查網頁結果,冷門人物往往會被重名和熱門內容淹沒。AI不是只看你敲了哪幾個關鍵詞,而是先聽懂你說的話,把關鍵線索拆開當篩選條件;然後AI會從網頁、舊報紙數字化庫、地方志、劇院和展覽的目錄、圖書館(檔案館)的元數據、拍賣和舊書網等多渠道查找信息,隨後再根據年代、地域、職業等,把不相關的重名信息一一排除,再把零碎信息串成一個時間線,最後給出的答案不只是生平摘要,還會貼出信息出處。簡單來說,AI可以把散落多處的線索『撿起來、對上號、串成線』。」
為了更直觀說明AI的工作原理,高桓還以陸女士向AI的提問進行了說明:「陸女士提到的1930年前後、哈爾濱、歌劇院舞美、俄式油畫、出過畫冊等信息,AI會把它拆成人名、年代、地點、職業、風格、作品,然後在AI能接觸的數據中翻資料。這個資料不僅僅是熱門網頁,也會有很多『長尾角落(非目標關鍵詞,但與目標關鍵詞相關的數據)』資料,比如哪一年在什麼單位干過什麼、有沒有畫冊出版記錄、有沒有參加《曹植》舞美登記等,還會從掃描件識別頁碼、期次、簽名等細節當證據,於是陸女士就看到了舊書網的鏈接和實拍圖,並順著鏈接買到了手稿。」
警惕AI把不完整信息「合理補全」
不過,高桓同時也指出,對於AI提供的答案要仔細甄別:「AI 有時會把不完整的信息『合理補全』,這就可能出現錯誤,所以重要結論一定要回到原始來源核對(看掃描圖、比對編號、查多個來源是否一致)。用好這套方法,你既能享受『挖到寶』的驚喜,也能確保信息靠譜、不跑偏。」
看了陸女士和多名網友AI找人的成功經驗,有網友建議是否可以網上建立一個「雲上資料庫」,即便一個人離開了世界,親人想念了就可以通過AI搜索找尋相關資料,對此高桓回應稱:「家庭檔案庫從技術上是完全能做了,而且已經在路上,但需要考慮隱私、版權、倫理、真偽、長期保存等問題。做家庭檔案庫的輕量做法是:先把手稿、相冊、劇目單、票據、書信等掃描/拍照並用OCR識字,給每件資料補上「誰、何時、何地、做了什麼、出處在哪」這些基本標籤;再把人物、單位、劇目、時間、地點連成關係網,讓線索能相互印證;把文字與圖片說明放進向量庫,配上『檢索增強生成(RAG)』的小助手,家人就能直接向AI提問獲取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