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美線空白航班創疫情以來新高,波動管理時代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德魯里上周五公布本月6日至11月9日5周內,在主要東西航線,船公司將715個航班中的57班撤回,其中51%是在亞洲到美洲的跨太平洋東行航線,但是全球領先的供應鏈可視化與分析機構 project44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美航線的空白航次創新冠疫情以來新高,僅中國往美國方向計劃取消67個航次,市場進入「波動管理時代」。
自8月7日美國「解放日關稅」實施兩個月後,project44統計,10月份中美航線的空白航次(blank sailings)數量,中國往美國方向計劃取消67個航次,美國往中國方向更高達71個航次。
該機構指出,這一趨勢並非短期偶發,而是受制於美國新關稅政策、需求下滑及全球貿易結構性不確定性共同推動的系統性反應,預示著2025年第四季度全球海運市場將持續承壓。
報告顯示,航運公司正通過前所未有的「空白航班」來削減運力、控制艙位,以對沖關稅衝擊和需求疲軟帶來的不確定性。這一策略已在主要航區集中顯現,尤其是涉及美國與亞洲的航線。
數據顯示,美國西海岸至東南亞航線的空白航班年增75%、中國至美國西海岸航線年增46.5%、東南亞至美國西海岸年增40.7%、美國西海岸至歐洲年增31.6%、東南亞至美國東海岸年增28.7%、美國西海岸至中國年增26.5%。
project44指出,航運公司如今使用跳港的目的已不再是「危機應急」,而是作為一種「價格穩定與產能管理工具」,用以維持被關稅扭曲的市場秩序。
前Gartner供應鏈研究主管、長期關注運價周期的分析師Bart De Myunck 在報告中評論指出,船公司正在以疫情時期未曾見過的力度主動取消航次。這並不是因為航運市場陷入崩潰,而是因為他們要在一個被關稅與政治風險扭曲的市場中生存,維持運價穩定。
project44還指出,在2025年上半年,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跨太平洋航線已經出現了「斷續性供給」現象,從1月到9月,航次取消次數幾乎翻倍,尤其在4月至6月和9月出現兩輪集中空白航次潮。這種情況預計將在10月達到頂點,創下過去5年來的最高記錄。
除了運力收縮外,project44的數據顯示中美貿易流量呈現持續下滑趨勢。儘管美國在9月宣布下調部分關稅,但中美貿易量仍未恢復增長動能,中國對美出口較2024年同期下降27%,並已連續5個月負增長;美國對華出口跌幅更為嚴重,累計下降42%,連續9個月下滑。
4月至9月期間,中國出口美國貨量分別下降38%、46%和41%; 而美國出口至中國的貨量,多月跌幅超過50%。這表明,美國進口需求減弱與中國出口恢復乏力正在形成「雙向擠壓」,導致跨太平洋運力利用率下降。
project44分析認為,這種「雙重疲軟」既是關稅政策直接作用的結果,也與企業為規避政策風險而推遲裝運、分散採購地有關。部分美國進口商在上半年曾進行「關稅前搶單」,但隨著政策落地與需求回落,三季度的運量顯著下滑。
在此背景下,印尼與泰國成為2025年最顯著的替代供應國。project44的監測數據顯示,兩國今年對美出口貨量年增11%–81%,除4月外各月均保持正成長。
儘管印尼與泰國的商品仍面臨平均19%的進口關稅及特定產品附加稅,但憑藉較低的人力成本與地緣政治穩定性,它們成為美國進口商在中短期內規避中國關稅的主要選擇。
project44在報告中明確指出,這種轉移更多屬於戰術性調整,而非結構性重組。多數美國企業尚未進行資本密集型的產能遷移或迴流投資。當前的製造分佈依舊與2024年基本一致。
換言之,供應鏈的地理重塑仍需時間與政策信號,而眼下更多是「避風港式」的靈活應對。在關稅高壓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並存的背景下,project44認為,美國整體貿易結構雖保持穩定,但波動性正在顯著增強。
數據顯示,2025年美國出口市場佔比中,加拿大下降7.6%,中國下降1.4%,而印度和墨西哥分別上升1.9%與1.4%。進口方面,中國佔比保持穩定,印度、日本與孟加拉的佔比略有上升。
報告指出,這表明美國企業尚未出現系統性的「供應鏈脫鉤」,但採購與出口策略的時間性調整已成為主流:企業傾向於短周期採購、靈活調度運力,以應對關稅政策頻繁調整的環境。
另一方面,美國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稅政策后,跨境電商物流同樣面臨挑戰。project44的追蹤數據顯示,8月至9月間美國電商末端配送準時率仍提升1%。報告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大部分大型零售商已通過境內倉儲實現當地語系化履約,而非依賴海外直郵,因此,政策對整體物流效率的影響有限。
不過,project44警告稱,長期的關稅壓力和跳港潮將對航運市場帶來深層次影響。航司為穩定運價而削減艙位,短期內有助於維持利潤,但若貿易量持續低迷,將加劇運價波動、延長船期不確定性,並進一步擠壓中小貨主的生存空間。
project44在報告結論中指出,2025年的全球航運市場已進入「波動管理時代」。關稅政策不再只是經濟措施,而是影響全球供應鏈韌性和運輸節奏的關鍵變數。
運力削減與貨量下降的雙向作用,將使2026年的貿易與運價更依賴政策走向與地緣格局。航運業正從一個『穩定增長的全球化市場』,轉變為『高波動、低確定性』的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