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人來珠峰逛公園,在暴雪和雷電中度過驚魂一夜

京港台:2025-10-9 11:41| 來源:新京報 | 我來說幾句

上千人來珠峰逛公園,在暴雪和雷電中度過驚魂一夜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這個「十一」長假,珠穆朗瑪峰腳下迎來前所未有的喧囂——珠峰東坡嘎瑪溝區域創下歷史最大客流量紀錄,上千名徒步愛好者湧入這片荒野秘境,希望一睹日照金山的盛景。在一個流傳甚廣的視頻里,進山處人擠人,氂牛挨著氂牛。徒步者們發帖吐槽:「珠峰徒步真成逛公園了」。

  

  ▲9月29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曲當鄉珠峰東坡嘎瑪溝進山處一片嘈雜。受訪者供圖

  事實上,珠峰東坡嘎瑪溝徒步路線以「路野、全程無補給、氣候複雜」著稱。然而,10月4日夜間,珠峰東坡出現近年國慶期間最強暴風雪,打亂了徒步者原本的計劃,讓這段旅程的兇險程度倍增。

  多位徒步者向新京報記者回憶,當晚他們在暴雪和雷電中紮營,度過驚心一夜。有人躺在帳篷中被雷聲嚇得不敢入睡,有人的睡袋被滲入底帳的積雪浸濕。商團(商業團隊)領隊輪流值夜,清理隊員帳篷上和周圍的積雪,少數人在牧屋或公帳內過夜,一早出帳,發現自己的單人帳篷已經被積雪掩埋……

  5日早上雪停后,背負行李的氂牛因積雪過深無法行動,一開始只能靠人力鏟雪開路,徒步者們排起長龍,在及膝深的雪中艱難跋涉,沿著氂牛踩出的腳印,翻過海拔5350米的埡口。有人在路上摔哭、凍到絕望,「以為自己要永遠留在珠峰東坡。」

  當天,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各部門組織相關力量深入該區域開展聯絡、接應、服務保障等工作。10月6日,中秋節,第一批徒步者已經安全出山,仍在山上滯留的遊客全部取得聯繫。

  「敬畏自然。」這是回顧這次驚險的旅程,人們留下的共同感慨。

  上千人來珠峰「逛公園」

  「活久見,(珠峰)徒步都要變成逛公園了。」9月29日,定日縣曲當鄉珠峰東坡嘎瑪溝進山處一片嘈雜。

  在雲南商團副領隊李峰(化名)的鏡頭中,雲團之下,這座壯麗神秘的山峰靜靜矗立,而山腳下更像是一處喧囂的農貿市場——當地村民正圍著卡車、農用車卸貨,地上成堆的白色編織袋裡裝著帳篷、戶外裝備、食材等物資,身穿五顏六色衝鋒衣的徒步者興緻盎然地拍照留念,氂牛工趕著黑色的氂牛與僱主集結,為出發做著最後的準備。

  

  ▲珠峰東坡嘎瑪溝徒步路線圖。受訪者供圖

  珠峰東坡嘎瑪溝徒步路線是一條商業化多年、較為成熟的徒步線路。全長約70-8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徒步者一般從曲當鄉優帕村出發,走南線到嘎瑪溝核心區再到珠峰東坡大本營,經過一小段折返路線,再由北線走環線返回出發地,走完全線大約花費7-10天。

  「十一」假期是珠峰東坡嘎瑪溝線路的最佳徒步季。9月下旬到10月中旬期間,珠峰東坡天朗氣清、秋色斑斕,徒步者有極大概率見到珠峰、洛子峰等多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雪山,領略「日照金山」和「雪山倒影」等壯美風光。

  曲當鄉的村幹部達吉(化名)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來珠峰東坡徒步的遊客要在曲當鄉進行實名登記、繳費,並由當地統一安排氂牛工和氂牛。往年同期,遊客在四五百人左右已算不少,今年是他印象中珠峰東坡登記遊客第一次突破千人。

  多名徒步者向新京報記者分析,國內高海拔徒步熱門線路集中在川西、雲南、新疆、西藏等地,但由於近期新疆的幾條徒步路線臨時關閉,很多徒步愛好者「轉投」珠峰東坡。

  李峰的隊伍一行二十多人,隊員來自全國各地,大部分都有高海拔徒步經驗。主領隊帶這條線路50多次,隨行還有李峰在內的幾位副領隊,分段帶領不同實力的隊員。由於這條線路路況較差、全程無商業補給,徒步者需要自備過夜裝備和多日食物,依賴氂牛將物資馱運上山。

  來自蘇州的徒步愛好者王建平(化名)在9月29日進山,他沒報商團,屬於「散客」。選擇「十一」出發,是因為假期遊客較多,方便在網上湊人包車,分攤費用。王建平找了5個「搭子」,一個氂牛工能趕三頭氂牛,6人包一輛車、包一個氂牛工,均攤費用下來每人只需花兩三千元,比參加商團能省六七千元,「這樣最合算。」6人團沒找嚮導,跟著軌跡和氂牛的蹄印走,「萬無一失。」

  這支臨時組成的隊伍很鬆散。57歲的王建平走在最前頭,他並不了解其他隊友的實力和水平,很快就和其他5個隊友拉開了距離。王建平從2022年開始接觸高海拔徒步,一個人走過岡仁波齊、庫拉崗日等西藏著名的徒步路線。這次珠峰東坡之行前一兩個月,他每月徒步至少100公里,鍛煉體能。

  9月29日傍晚,李峰帶著隊員到達第一個營地曉烏錯時發現,人多得「要擠爆了」,目之所及全是人,有商團也有散客,吵吵鬧鬧,帳篷與帳篷之間,距離只有一兩米。

  

  ▲今年「十一」前後,倒映著日照金山的湖邊零星散落著塑料瓶。受訪者供圖

  人一多,垃圾和是非也多了起來。倒映著日照金山的湖邊零星散落著塑料瓶,大煞風景;營地里的泡沫箱垃圾堆得溢了出來,極個別人在拔營時留下垃圾,遭人提醒,留下一句「我交了垃圾費了」便揚長而去……

  暴雪驚雷夜

  這次天氣並不盡如人意。山下曲當鄉的天空一直陰雲密布,常在高原徒步的人都聽過「山下陰天,山上下雨;山下小雨,山上暴雨」的說法,極個別「散客」徒步愛好者在到達曲當鄉后,等待幾日,認為氣候條件不適宜上山便返程了。但商團由於涉及人數眾多,選擇就沒這麼靈活。李峰說,9月29日進山時「有陽光」,進山後就一直陰天。

  由於整條路線海拔落差達3000米,珠峰東坡氣候詭譎,「一日有四季」,徒步者常在一天內經歷晴、雨、霧、雪。

  自打王建平進山以來,放晴的時候極少,頭頂的雲團重得好像馬上要墜下來,頭髮和眉毛都掛上了細密的水珠。他發現,上午空氣相對乾燥,一到下午就下小雨,於是加快步伐,趕在下雨之前抵達營地紮營。6人團中其餘幾人體力不如他,抵達營地往往已經傍晚,只能頂著小雨紮營,睡袋和防潮墊會變得潮濕。

  日喀則市氣象台在10月3日18時、10月4日17時,接連發布強降雨藍色預警信號,提示高海拔個別鄉鎮有大到暴雪。達吉告訴新京報記者,他4日接到氣象通知,但沒料到雪會下得這樣大,「山上山下,很多樹都被雪壓倒了,這在我記憶中還是頭一次。」

  3日夜晚,措學仁瑪營地飄起雪花。這是距離山下村莊最近的一個營地,下山路程7-8小時。

  翌日清晨,王建平鑽出帳篷,眼前白茫茫一片,雪在帳篷上積了一寸厚。由於擔心雪化后氣溫會驟降,原本就泥濘難行的路面會因結冰而更加濕滑,他匆忙拔營下撤。事後,他慶幸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4日傍晚,暴雪到來之前撤到山下。

  同日進山的李峰的商團行程比王建平落後一天,在4日從俄噶營地出發,往措學仁瑪營地走。剛出發時,小雪變成小雨,起先雨珠落在衝鋒衣上還能滑落,過一會兒雨滴就開始下滲,部分隊員的保暖層衣物已經被雨淋濕,李峰的褲腳也開始進水,鞋襪全濕透。此時天氣突變,鵝毛大雪夾著冷風,向人群襲來。

  眾人穿著潮濕的衣物在雪中走了三小時,雪帶著風從四面八方的各個縫隙鑽進人的身體。有幾名隊員冷到嘴唇發抖,接近失溫。

  就在李峰的商團在珠峰的風雪中跋涉時,4日中午,廣州姑娘陳格爽跟隨商團進山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0餘名隊員在拉薩集合,在高海拔地區適應了三四天,才在這一天按計劃出發,他們進山時,山下是陰天,偶爾露出一點陽光。

  剛進山就遇上了雨——在事後的分析中,這也是商團最為人詬病的一點,有專業戶外人士分析,商團明知今年十一期間天氣不適合進山,但是為了盈利不會輕易取消行程,「只要進了山,遇到極端天氣再帶人下撤,在保住口碑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爭取利益。」

  4日傍晚,陳格爽抵達第一個線路營地曉烏錯,由於比大部隊晚了6天進山,當時營地里團隊人不多,只有兩三個同天進山的商團。

  但彼時的措學仁瑪營地人滿為患,前一天留下的帳篷已經被積雪覆蓋,眾人一片慌亂。為了安撫隊員情緒,李峰和其他領隊立即組織在公帳內生火,燒熱水,讓大家喝了熱水和葡萄糖補充體力,換掉潮濕的衣服鞋襪鑽進睡袋,抱著灌了熱水的瓶子取暖,很快恢復了正常體溫。

  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這場雪下了一整夜。有些隊員飯後就睡在自己的帳篷里,領隊提醒,手機設每小時定時鬧鈴,抖落掉帳篷積雪。大部分隊員則聚集在公帳內枯坐,李峰把爐頭搬進帳內取暖。一開始大家還想著玩遊戲消磨漫漫長夜,但是兩輪遊戲過後,所有人都失去了精力和興緻,耷拉著腦袋,除了互相提醒抖雪的話語,帳內異常安靜,只能聽見狂風的呼嘯。

  

  ▲10月4日晚,風雪肆虐,李峰擔任副領隊的商團公帳內,隊員們聚集在一起過夜。受訪者供圖

  為了防止帳篷被積雪壓塌、滲透,李峰和其他領隊輪流值夜,用鐵鍬將帳篷頂部和四周的積雪清理乾淨。

  戶外經驗不足又自行組隊的「散客」面臨的情況更為兇險。一名網友和一個搭子組隊前來,從4日23時開始,用攜帶的小鍋挖雪1小時,基本把帳篷周圍的積雪清完。但雪一直在下,兩小時后,帳篷又被雪掩埋,睡袋被雪滲透、浸濕,他穿好衣服,鑽出帳篷,蹚過及膝深的積雪,前往營地的牧屋避風雪。風雪太大,他兩次走錯方向,終於在第三次嘗試后摸索進牧屋,熬到了天亮。

  相比暴雪,更危險的是雷電。夜間紮營遇到雷暴,除了祈禱沒有更好的辦法。陳格爽回憶,雷聲是從5日凌晨2、3點在天空中炸響的,每隔一兩分鐘就爆發一陣轟隆巨響,兩秒鐘后,帳篷內被白色和紫色的閃電照亮。陳格爽蜷縮在睡袋深處,脊背不由繃緊。「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中,大自然的力量是絕對的,人類何其渺小,只能提前規避和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

  氂牛開路、埡口撤離

  5日一早,措學仁瑪營地下了一夜的雪終於停了。走出公帳的李峰看到,帳外雪深超過膝蓋,大部分帳篷被積雪覆蓋,有些帳篷被雪壓塌。大家正在用各種工具把被積雪掩埋的食材、登山杖、冰爪挖出來。

  從措學仁瑪營地下山,要翻過海拔5350米的朗瑪拉埡口,這是整條徒步路線中的海拔制高點,翻越它,是走出嘎瑪溝、完成整個徒步環線的最後一道,也是最艱難的一道關卡。

  

  ▲10月5日,李峰和隊員們走在氂牛隊蹚出的溝渠里下撤。受訪者供圖

  翻越埡口要先經歷一段全長三四公里,海拔330米左右的爬升。這段路況極為複雜,先是經過一段湖畔緩坡段,繞著湖邊或橫穿連接幾個海子的緩坡地帶,路面通常是碎石、草甸和溪流;中間是漫長之字形爬坡段,路面主要是鬆動的碎石和頁岩,被稱為「風化地貌」,踩上去很不穩固;接近埡口的衝刺階段,要經過一段被積雪和冰磧石覆蓋的薄冰。

  有一隊商團走在前面,由幾名領隊和隨隊的藏人「協作」輪番為大家用鐵鍬鏟雪開路,其他人一個接一個跟在後面。隨後開路者精力耗盡,氂牛工急切地趕著卸掉物資的氂牛走在隊伍前面,大家都自覺地給氂牛讓路。大雪深處齊腰,氂牛行動極其緩慢,逐漸蹚出一道寬約四五十厘米、深淺不一的溝渠。

  在5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帶,爬坡需要耗費巨大的體力。海拔越高、氧氣越稀薄,在深雪中跋涉,體力消耗是正常情況下的2-3倍。幾百名徒步者在氂牛隊踩出的溝里將步速調試成0.5倍速,走兩步,就需要停下喘口氣。

  看到五彩經幡在風中劇烈飄動,就到了朗瑪拉埡口的頂端。疲憊下撤中,李峰既要小心腳下,又要看顧隊員,無暇欣賞風景。緊接著就是一段海拔1300米的下降路段,積雪掩蓋了鬆動的碎石和岩石縫隙,每一步都充滿不確定性,極易陷入雪坑或踩空扭傷。

  他回憶,陡峭的雪坡在腳下延伸,彷彿直通懸崖,團里90%的隊員都摔跤了,還是有很多人承受不住心理的恐懼,乾脆坐在雪地里「屁降」——採用坐姿或半躺姿勢,利用臀部與雪地的摩擦來減速和下撤。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下降方式,一旦失控,容易演變為高速滑墜。

  被風雪摧殘之後,徒步者們從救援人員那裡感受到了暖意。4日晚,率先下山的王建平住進了曲當鄉政府安排的安置點。5日9時,陳格爽的商團也決定下撤。13時,他們開始從離起點最近的曉烏錯營地原路折返,走了一兩個小時,就遇到了正在上山的救援隊。她和藏民互道「扎西德勒」,喝到了熱氣騰騰的奶茶,在山下,坐上當地政府部門調度的轉運車,安全離開。

  

  ▲10月5日下午,救援隊員給下撤遊客倒奶茶。圖/陳格爽 攝

  5日上午11時,曲當鄉村幹部達仁組織十幾個村民,大家從自己家裡帶上物資,徒步8小時,趕到了拉則錯營地,給衣服濕透的客人換上了乾爽的襪子和保暖衣物。有一名徒步者在翻越埡口后體力耗盡,出現缺氧癥狀,達仁背著她的登山包,攙扶她慢慢走下山。

  10月6日是中秋節,靠近珠峰東坡大本營的徒步者仍在陸續下撤,由於營地採用太陽能基站,連綿的雨雪天信號不穩定,部分自行組隊的徒步者沒有攜帶衛星電話,與親朋失聯。中秋下午,日喀則市人民政府發布消息稱受降雪影響的徒步遊客已有350名安全抵達曲當鎮接應點,身體狀況良好並得到妥善安置。其餘200多名徒步遊客目前已全部取得聯繫,在縣委、縣政府組織的相關人員引導幫助下,陸續抵達接應點。據央視新聞消息,截至10月8日19時,最後一批15名徒步遊客在攜帶食品藥品、取暖供氧設備、保暖防寒衣物的定日縣救援力量的引導幫助下,安全抵達曲當鎮接應點。

  平安下山後,李峰、陳格爽等人在社交媒體平台記錄了自己在珠峰東坡的暴雪驚魂一夜。「敬畏自然。」這是這次旅程的親歷者共同的感慨。

  中秋當天,李峰和隊友們正在開往拉薩的返程車上。雪后初霽,一輪圓月靜靜掛在朗朗夜空之中,大家紛紛掏出手機拍照,紀念這輪寓意著平安和團圓的月亮。月亮之下,巍峨群山目送著一車遊人,重歸寂靜。

  

  ▲10月6日,中秋節,李峰的隊員在返程車上拍攝的月亮。受訪者供圖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4 04: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