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有多腐朽?看看曾國藩一個月的工資,你...

京港台:2025-10-8 10:15| 來源:史說新語 | 評論( 24 )  | 我來說幾句

清政府有多腐朽?看看曾國藩一個月的工資,你...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曾國藩,堂堂七品京官,一年賺125兩白銀,算下來一個月兩千出頭人民幣。人模狗樣的官服里,口袋是空的。回趟老家探親,還得寫信求人借路費。他去四川主考,七箱行李裝官袍,蜜蠟朝珠都是假的。

  朝廷不窮,國庫白銀成堆,問題是銀子從不往窮官這邊流。你說清政府腐不腐?看看曾國藩這工資單就知道了——低薪裝清廉,制度養貪官,從頭到腳,處處漏風。

  今天咱不講道德,只算賬。看看一代名臣是怎麼被工資逼成債主的。

  

  京官七品,一月吃土——曾國藩的工資單太扎心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中進士入仕,成為七品京官。十三年後,他的生活主旋律沒變過,就是一個字:

  清廷的俸祿標準寫得清清楚楚——年薪125兩白銀,摺合今天不過2.5萬元人民幣。到了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時,也不過每月2080元人民幣的實際收入。

  這不是我們算的,是歷史學者張宏傑根據《給曾國藩算算賬》里的賬本核算出來的。

  

  京官要花錢的地方多了去了。房租、差旅、應酬、禮金樣樣不能省。曾國藩去四川主考那年,帶了七大箱官服,卻連蜜蠟朝珠都用假貨頂著面子。

  回老家看望舅舅,舅舅家住的是茅屋草棚,臨走前還說:「你要做官,我就來給你燒火。」

  結果,這位舅舅幾年後貧病而死,曾國藩聽到消息后嚎啕大哭。那年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他連回家探親的路費都拿不出,只能在家書中一遍遍訴苦。

  

  他的出身不低,官位不小,工資卻窮到發愁。進京為官之前,他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在湖南奔走,拜訪1200多戶親友與商號,收了1500兩銀子,這不是捐贈,是他進京立身的「啟動資金」。而且,這還不是賄賂,是合法「賀禮」。

  即便這樣,他在北京生活仍入不敷出,年財政赤字495兩白銀,相當於9.9萬元人民幣。他自述夢中都在羨慕別人「得利」,醒后罵自己「卑鄙」。他努力做個清官,結果成了財政困窘的典範。

  曾國藩是例外,但並非孤例。清代的低薪制逼官清貧,逼人犯錯。曾國藩有理學信仰撐著不貪,可大多數人沒這根筋骨。經濟失衡,腐敗自生。從京官做起,一路花出去的錢,沒幾個能靠俸祿補回來。

  

  清廷說養廉,實際逼人「養貪」。這筆賬要從財政結構里摳,一筆一筆算下去,才明白曾國藩為何窮得發抖,別人卻富得流油。

  錢去哪了?國庫滿倉,官員光腳

  1840年前後,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突破4億兩白銀。這個數字是康乾盛世的十倍以上

  《清史稿》記載,乾隆朝年財政最高不過4000多萬兩,而慈禧的六十大壽陪葬品就花了數億。財政並不是真的「窮」,窮的是被盤剝到底層的百姓和低階官員。

  

  收入高,支出也「講究」。西方列強賠款一開口,清政府拿銀子砸;慈禧一過生日,軍費就被挪走;各級大員走馬燈似的貪污,「吃空餉」成為常態。結果,錢在賬上,百姓沒飯,士兵沒衣,官員靠「人情禮」過日子。

  和珅是個量化的腐敗符號。乾隆末年,他20年斂財超過一億兩白銀,超過當時國家兩年財政總額。他的兩名僕人也「富可敵縣」——僅其中一人的家產就有700多萬兩。和珅不是巧取豪奪,他就是制度生長出來的「官方寄生蟲」。

  

  腐敗是一條產業鏈,從上到下各取所需。「鹽引案」就被查出涉案金額超過1000萬兩白銀,約為清政府一年的1/4財政收入。一邊是宮廷紙醉金迷,一邊是地方「無餉可發」,前線士兵要麼自帶乾糧,要麼直接逃散。

  這些官不是不會治理國家,是太會治理自己的錢包。曾國藩在這種制度里當「窮清官」,已經算個奇迹。他連「別敬」都夢見了,其他人直接把「別敬」搬進庫房。銀子多,監督弱,上行下效,整個體系早就變形。

  

  朝廷收入那麼高,為什麼發不出工資?因為銀子沒走正道。三分之一賠了款,三分之一被貪走,剩下的用於運轉,早就被「層層拔毛」。要說清政府腐敗,一紙賬本已經是鐵證。

  腐敗不是人壞,是制度把人養歪了

  曾國藩日記中寫了這樣一句話:「分資較周到,污鄙至此。」這是他準備借祖父慶壽之名,靠收禮金渡過財政危機時的自我批判。

  一個自詡「聖人之學」的人,最終也不得不動用「宴席籌資」。不是他放棄了原則,是制度不給人出路。

  

  清廷的俸祿機制是「養廉」的外殼,「縱貪」的骨子。雍正改革時,還搞了個「養廉銀」制度,美其名曰不讓官貪。但等到乾隆年間,這筆錢成了可有可無的「面子錢」。制度不給足工資,默許「撈外快」成了默認規則。

  貪腐變成了「職場福利」,不貪的人反成另類。曾國藩能不淪陷,是靠理學自律,可這類人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官員沒信仰,信的是錢。沒工資、沒制度、沒人監督,「做官發財」從道德墮落變成了工作常識。

  

  低薪制度背後的邏輯,是皇權的短視。清政府壓低俸祿,是為了節省財政,但這筆「省錢」的算盤換來的是十倍百倍的貪污成本。朱元璋靠「斬手砍頭」壓腐敗,到了清末,連查賬的都能貪幾百萬兩,反腐成了笑話。

  清朝不是沒錢,是錢不往國家機器流動。國力表面強盛,實際上是「內臟壞死」。曾國藩的例子證明,制度不改,官無廉路。到白蓮教起義時,清政府調動16省兵力,耗銀2億兩才堪堪鎮壓,可惜大廈已傾,再多銀子也堵不住崩塌的縫隙。

  

  一部清代財政史,就是「制度逼人貪」的流水賬。把人養窮,再放任其「吃回本」,結果就是民窮政亂,官場腐臭。曾國藩堅持不沾污泥,卻被這個體制活活磨干。

  清朝滅亡,是每個「月入2080」的京官一起推出來的。

        更多史海鉤沉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9 03: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