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為何長期無緣諾貝爾科學獎項

京港台:2025-10-8 01:21| 來源:德國之聲 | 評論( 8 )  | 我來說幾句

德語媒體:中國為何長期無緣諾貝爾科學獎項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奧地利《標準報》評論稱,迄今為止,只有一位中國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但在科研領域,中國卻正在取代美國的霸主地位。《新蘇黎世報》評論稱,朝鮮當權者金正恩已經成了中俄兩國炙手可熱的爭奪對象。

  奧地利《標準報》評論寫道,十年前,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而這位現年 94 歲的藥理學家,也是迄今唯一一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在創新性研究領域仍然落後?是否仍只會「複製與改良」西方科研成果?這篇題為《中國科學不可阻擋的崛起之路》的評論寫道:

  「根據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ISI最新發布的《G20國家科研與創新報告》,2024年,中國大陸發表了近90萬篇科學論文,在G20各國中名列第一。美國則以約50萬篇排名第二。這也是1945年之後長期壟斷科研領域霸主地位的美國首次被超越。相比之下,屠呦呦獲諾獎的2015年,中國論文數還僅為30萬篇,而美國則和現在一樣,還是50萬篇。

  「諾貝爾獎更多地是在映射過去的科研狀態,而非當下」

  數量超越了美國,那質量又怎麼樣呢?所謂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就是衡量高質量論文的一個重要標準。該指數僅統計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50種自然科學和醫學期刊。而中國的這一指數也已超越美國。

  囊括全球大約兩萬個科研機構的排行榜顯示,中國科學院已領先於哈佛大學,高居榜首。而歐洲最富盛名的馬普協會則只排名第十位,其他躋身前12名的機構均來自中國。相比之下,奧地利最好的科研機構維也納大學也只排名第42位。

  由此看來,中國當前為何同諾貝爾獎無緣的原因也就很好解釋了:某項科研獲得突破幾十年之後,往往才能獲得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更多地是在映射過去的科研狀態,而非當下。而就今天的科研水準而言,中國正在逐漸取代美國的地位。

  特朗普政府實施的減縮和打壓政策,令美國科研陷入被動境地,這一局面有可能會間接加快中國科研的趕超速度。目前,在人工智慧領域,美國仍保持著領先優勢,而這同美國極力捍衛硬體領域的領先優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今年年初,隨著一個中國企業推出語言模型DeepSeek,顯示中國已經具備以創新手法突破技術限制的能力,從而在人工智慧領域也已對美國構成了壓力。」

  《標準報》評論作者Reinhard Kleindl和Klaus Taschwer指出,在中國快速追趕美國,爭奪全球科研領域霸主地位的同時,歐洲仍處於糾結「合作與防範」的矛盾心理。不過,越來越多的歐洲科學家已經意識到,中國不僅是競爭者,同時也正在成為值得學習的創新中心:  

  「本周一開始,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以及化學獎將相繼揭曉,中國科學獎摘取獎項的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但是現在就可以斷言,今後幾年、幾十年內,屠呦呦絕不會一直是中國唯一一位諾貝爾科學獎項的得主。」

  金正恩 - 俄烏戰爭的大贏家

  《新蘇黎世報》評論指出,通過向俄羅斯出兵以及提供軍火,金正恩已經成為俄烏戰爭的贏家。在莫斯科與北京之間,平壤的地緣政治地位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一點在今年九月初的中國大型閱兵式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金正恩給予了與普京同等規格的貴賓待遇。

  令北京不快的是,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朝鮮明顯倒向了莫斯科,中朝傳統關係卻受到了冷落。但北京的不悅,也正在被金正恩所充分利用:他願意重新靠近中國,但前提條件是,北京必須為這份友誼付出相應的代價。

  中國的工廠雇傭了數以千計的朝鮮工人,這一做法顯然違反了聯合國對朝鮮金家政權的制裁令,但卻得到了北京的默許。這類外匯收入對平壤至關重要。金正恩需要以此安撫精英階層以及維繫核武計劃的運行。

  金正恩提出的所有要求,北京可能都會滿足。畢竟他深知北京最擔心的就是朝鮮陷入亂局。獨裁專制、一貧如洗的朝鮮政權一旦崩潰,必將引發大規模難民潮。中國也絕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后,駐有美軍的朝鮮半島。

  在地緣政治棋局上,朝鮮巧妙地打出了自己的王牌。大膽出兵俄烏戰場,讓朝鮮在中俄雙方都獲得了新的談判空間。」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8 04: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