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攔、沙特爭、內部吵:「阿拉伯版北約」能成?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據鳳凰衛視報道,多金又多事的中東,阿拉伯國家們突然坐不住了,要建軍事聯盟,被稱作「阿拉伯版的北約」。相比於北大西洋的北約,「阿拉伯版的北約」誰結盟、要防誰,為何突然提上了日程?原本就紛爭不斷的中東,是會更安全還是相反?
Part.1
加沙和平協議似乎就要達成了,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9月29日再訪白宮之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了解決加沙問題的「20點計劃」。
10月3日晚,哈馬斯發表聲明回應美國,表示願意通過調解方進行談判以實施相關計劃,同意根據特朗普的提議釋放所有以色列人質,並交出遇難者遺體,並將加沙管理權移交給一個由獨立技術官僚組成的巴勒斯坦機構。
但在這個看似邁向停火的回應中,哈馬斯對「解除武裝」、「非軍事化進程」等核心條款避而不談,僅強調需在「以色列結束佔領」的前提下才可能討論相關議題。對此,特朗普樂觀地表示美國的計劃很受歡迎、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支持,內塔尼亞胡是贊成的。
10月6日,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總統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在埃及參加了以色列和哈馬斯代表團的間接談判。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董漫遠:
「20條計劃」雖未給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接管加沙留出多少空間,但預留了可能性。若未來3-5年內,該機構在美國和以色列壓力下「改革」並參與加沙管理,形成一個沒有哈馬斯的加沙,且其部分掌控約旦河西岸,從而組建新巴勒斯坦國,也等於為以色列清除了與沙特等國關係正常化的障礙。
內塔尼亞胡表面上答應了特朗普提出的以色列「立即停止轟炸加沙」的要求,他派出了以色列戰略事務部長德爾默率領以方代表團前往埃及談判,並宣布暫停對加沙地帶的進攻。但實際上他並沒有收手,10月4日,加沙地帶媒體辦公室稱,自當天凌晨以來,以軍對加沙人口稠密區發動了93次空襲和炮擊,導致70人死亡,其中加沙城死亡47人。同一天,內塔尼亞胡發表視頻威脅不排除用軍事手段解除哈馬斯武裝。
對「20點計劃」的部分接受,本質上是哈馬斯在孤立無援的處境下做出的戰術調整,而這種孤立折射出了阿拉伯世界在地區安全議題上的深層分裂。自2023年巴以衝突升級以來,阿拉伯國家的反應始終停留在外交譴責與人道主義援助層面,也因此,哈馬斯在對特朗普回應的聲明中,沒有提及任何阿拉伯國家的協調角色。但在9月9日,以色列跨境對位於卡達首都多哈的哈馬斯高層成員發起「精準打擊」后,阿拉伯國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脅,它們重新思考集體安全的可能性。
Part.2
9月15日,由50多個國家元首或代表出席的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緊急峰會在多哈召開,會議通過聯合聲明,支持卡達為應對此次襲擊而採取的一切應對措施,並呼籲國際社會制止以色列侵略行為。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董漫遠:
阿拉伯國家擔憂以色列要重塑地區安全秩序,此時美國推出以解決加沙問題為突破口的「20點計劃」,意在打造對美以均有利的地區安全與發展環境。目前該勢頭漸強,勢必對阿拉伯世界造成新衝擊。
埃及總統塞西在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緊急峰會上正式提出組建阿拉伯軍事聯盟的構想,這一被外界稱為「阿拉伯版北約」的方案,由此進入全球視野。
「阿拉伯版北約」的提出並非偶然,而是埃及基於現實安全焦慮的戰略選擇。埃及與以色列長期維持「冷和平」關係,巴以衝突導致大量難民湧入埃及西奈半島,給社會治理帶來沉重負擔。更令埃及警惕的是,以色列不僅實際控制加沙地帶,更有可能讓與之接壤的西奈半島面臨安全威脅。塞西政府認為,分散的防禦無法抵禦以色列的軍事壓力,唯有建立集體防禦機制才能保障自身安全。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董漫遠:
埃及出人意料地提出組建「阿拉伯版小北約」以對抗以色列,塞西總統多年來首次將以方定為敵人,此舉成為埃及組建聯盟的由頭——先定敵,再結盟。
根據埃及公布的方案,該聯盟對標北約集體防禦原則,核心內容包括組建一支約4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總部設於開羅,由埃及提供核心兵力並主導指揮體系。方案明確提出,若任一成員國遭受以色列攻擊,將視為對全體成員國的侵略,聯盟將啟動集體回應機制。
為爭取支持,塞西還承諾埃及將出動2萬兵力,且軍種齊全,並提議協調哈馬斯高層遷往開羅以保障其安全。這一構想試圖解決阿拉伯世界長期「一盤散沙」的困境,以此應對以色列軍事擴張的需求。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埃及組建阿拉伯部隊困難重重,因海灣六國已組建並啟動過「海灣之盾」聯合部隊。埃及想要再建阿拉伯聯軍的可能性極小。此次埃及看到以色列咄咄逼人,尤其攻打卡達后阿拉伯國家警覺起來了,便認為機會又至。
該方案一提出,便暴露核心分歧,領導權的爭奪。沙特作為海灣地區的石油巨頭與伊斯蘭世界的重要力量,雖然對安全合作存在需求,但卻拒絕接受埃及主導的框架。
從技術層面看,阿拉伯國家也缺乏組建統一軍事聯盟的基礎,各國軍隊裝備主要來自美、俄、歐等不同陣營,武器系統、通信頻段和指揮語言差異顯著。埃及空軍使用阿語本地方言指揮,沙特飛行員習慣英語指令,卡達部隊則採用北約訓練體系,導致聯合作戰時難以實現高效協同。這種裝備與訓練的碎片化,即便聯盟成立也難以形成實質戰鬥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董漫遠:
若阿拉伯國家能在組建「阿拉伯版北約」上團結一致,達成政治共識,明確架構、分攤責任並投入兵力,那麼使用哪國武器並非關鍵。真正的問題在於,它們利益不一,甚至相互防範。
Part.3
「阿拉伯版北約」構想並非阿拉伯世界的首次安全嘗試。2015年埃及曾提出「阿拉伯聯合部隊」願景,但卻無果而終。歷史上,阿拉伯國家也曾有過多次安全嘗試。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阿拉伯國家統一的「高潮時代」(1952-1967年)早已遠去,當時阿拉伯國族主義盛行,埃及與敘利亞曾短暫合併,聯軍組建與經濟一體化等設想付諸實踐。但如今時過境遷,阿拉伯國家已不具備組建統一指揮軍隊的條件。各國情況迥異,核心威脅不同,即便在歷次阿以戰爭中,海灣國家也未直接參戰,只有埃及、敘利亞、約旦等國參戰。因此,阿拉伯國家組建統一軍隊絕無可能。
將北約的集體防禦模式移植到阿拉伯世界,還面臨著結構性差異。《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規定:對任一成員的攻擊被視為對所有成員的攻擊。這種集體防禦機制有明確的指揮結構和政治基礎,但盟國間的深度信任關係在當前的阿拉伯國家間難以成形。與以往相比,當前阿拉伯國家的互信薄弱,實力差距懸殊,軍事能力更是天差地別,難以形成平等協作的合作氛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董漫遠:
美國主導的北約是軍事與政治雙重聯盟,美國承擔最大份額,部署大量武裝部隊並建立龐大軍事基地網。其凝聚是因為有一個共同懼怕的對象或者所認定的敵人,迫使成員國依附於霸主保護。而阿拉伯國家情況不同,既非所有國家都視以色列為敵,也非都視美國為敵,它們缺乏共同敵人,所以難以組建類似北約的聯盟。
Part.4
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教派等種種因素讓埃及提出的「阿拉伯版北約」構想難以為繼。但區域安全問題卻是實實在在擺在眼前,退出埃及主導的聯盟計劃,沙特迅速另闢蹊徑。2025年9月17日,沙特與巴基斯坦在利雅得簽署《共同戰略防禦協議》。值得注意的是,該協議亦仿照北約第五條款,明確規定「對任一締約國的攻擊即視為對兩國的侵略」,雙方將實施聯合防禦。巴基斯坦作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具備豐富實戰經驗;沙特則提供資金支持,二者形成軍事與財力的互補格局。協議採用開放架構,歡迎其他國家加入,被解讀為沙特打造的替代安全框架的嘗試。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董漫遠:
巴基斯坦作為唯一擁有核武器的穆斯林國家,若與穆斯林世界最具影響力、最富有的沙特結成戰略聯盟,無異於巴方願在沙特危機時提供核保護。該協定標誌沙特謀求戰略自主、擴大空間,不僅會對他國產生影響,還將衝擊協定開放性,並對美國形成重大戰略牽制。
事實上,美國深知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各種問題,也明白兩年間,以色列在中東地區多點開花的打擊讓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形成了深深的裂痕。
美國一直不允許出現威脅以色列安全的阿拉伯軍事聯盟。長期以來,為了鞏固其中東「安全主導者」地位,美國利用阿拉伯國家的內部矛盾,通過「分而治之」維持影響力,確保任何獨立防務體系都無法成型。同時,美國通過雙邊安全條約、軍售協議等捆綁盟友,讓它們難以做出自主行動。不過,在2018年,特朗普曾推動「中東戰略聯盟」試圖對抗伊朗。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董漫遠:
在地區安全架構上,美國不會允許「阿拉伯版小北約」出現。特朗普上一任期就曾試圖拼湊美國主導的「中東小北約」(中東戰略聯盟),納入以色列、海灣六國及埃及、約旦,但未能成功。美國自己主導都未實現,如今埃及想牽頭組建「阿拉伯版小北約」,難度可想而知。
也就是在哈馬斯妥協之際,埃及、約旦等國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避免巴勒斯坦問題溢出本國」,而非「如何幫助巴勒斯坦重建」。埃及迅速加強西奈半島的軍隊部署,防止加沙難民湧入;約旦則收緊了對巴勒斯坦人的入境政策,這種「自保優先」的反應,與集體安全機制所要求的「風險共擔」原則無疑是背道而馳的。
卡達在以色列對其主權領土進行跨境襲擊后,最終還是選擇了接受內塔尼亞胡的道歉,這說明了阿拉伯國家仍深陷美國主導的安全體系,這種依附關係也從根本上扼殺了自主聯盟的可能性。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董漫遠:
卡達接受以色列道歉,實則向以美釋放友好信號。卡達深諳地區形勢,知伊朗近兩年元氣受損。在此背景下,卡達維持與伊朗關係的同時,更注重綁定美國,依託其主導地位,既保障王室安全,又為自身小國大外交及調解斡旋角色奠定堅實基礎。
阿拉伯世界難以團結,是中東地緣政治現實的必然結果,內部領導權爭奪、安全認知分歧、技術體系割裂,與外部的戰略干預相互交織,共同扼殺了這一集體安全構想。在哈馬斯接受「20點計劃」的歷史性時刻,阿拉伯國家「聯合安全機制」已失去存在的現實基礎。所謂的「阿拉伯版北約」或許也只是「鏡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