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了中國市場,美國全球「找補」:印度也買點吧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失去中國這個大買家后,美國大豆陷入出口困局。特朗普政府一邊忙著籌備農業救助計劃,一邊馬不停蹄奔走全球尋找新買家。
據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報道,除了中國,美國大豆的主要買方包括墨西哥、歐盟、日本和印度尼西亞。如今中國訂單轉向巴西、阿根廷,美國正在敦促非洲和亞洲各國增加購買量,特朗普的團隊甚至向印度等未經考驗的市場推進。
「作為我們貿易談判的一部分,我們正在呼籲世界各地的所有大豆客戶,」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塞特(Kevin Hassett)6日在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也準備好制定非常有力的政策支持農民」。
同日,印度複合牲畜飼料製造商協會(CLFMA)主席古拉蒂(Divya Kumar Gulati)表示,CLFMA代表團最近訪問了美國的農場,發現美國農民「虧損嚴重」。而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可能會為從美國進口用於動物飼料的大豆打開大門。
古拉蒂說:「美國農民正在虧損,虧很多錢,因為中國已經停止購買。所以他們目前處於絕望的境地,他們需要在某個地方銷售。」
為推動大豆出口,美國大豆主產區已主動「出擊」。上個月,嚴重依賴大豆種植的愛荷華州,由共和黨州長雷諾茲(Kim Reynolds)率領一個包括愛荷華州農業部長邁克・奈格以及該州農業和商業領袖在內的代表團前往印度。為期八天的訪問,旨在深化夥伴關係,幫助增加美國大豆的銷售。
報道指出,特朗普的貿易團隊希望印度全面向美國產品開放農業市場。但這一要求對印度總理莫迪及執政黨印度人民黨而言,無疑是道「政治難題」——印度農民是關鍵選民群體,貿然讓步極可能引發國內民意反彈,政治敏感性顯著。
在爭取印度的同時,美國也在其他地區「廣撒網」。據報道,近期,南亞國家孟加拉國為了取悅特朗普,增加了對美國大豆的進口。自2025年初以來,這個印度的鄰國已從美國進口了超40萬噸的大豆;今年6月,越南與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承諾購買超過14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包括大豆、玉米和小麥;8月,美國大豆協會的一個代表團訪問了奈及利亞,以推廣大豆在魚飼料中的使用。
10月7日,加拿大總理卡尼將到訪白宮與特朗普會面。報道稱,雖一直是美國大豆的穩定買家,但採購量相對有限,外界普遍預計特朗普會藉此次會面施壓,推動加拿大增加大豆購買量。
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也表示,兩位領導人會面時,貿易將是首要議程。
不過,這些新的市場拓展行動難以填補中國市場的空缺。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中國佔美國大豆出口的40%以上。上周,特朗普表示,他將在本月晚些時候與中方討論這個問題,並承諾用美國通過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主要貿易夥伴徵收關稅所籌集的資金來幫助美國農民。特朗普政府也在考慮一項數十億美元的救助計劃,以支持陷入困境的農民。
美媒《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特朗普及其團隊正考慮將關稅收入作為援助資金的主要來源,且援助資金或於未來數月內開始發放。一名政府高級官員還稱,相關討論主要圍繞100億至140億美元的援助規模展開,這筆資金大概率將用於幫扶大豆種植戶及農業經濟領域的其他群體。
該官員表示,目前相關商議仍在進行中,尚未達成任何最終定論。他還強調,如果中美達成大豆採購協議,特朗普對農民援助計劃的考量可能會發生變化。
但對美國大豆行業而言,政府救助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美國大豆協會主席拉格蘭(Caleb Ragland)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政府的付款和計劃永遠無法讓農民的底線完整。它往往只是一個傷口上的創可貼」。
早在上個月發布的一聲明中,拉格蘭就曾呼籲特朗普政府「優先確保與中國立即達成大豆協議」。
「美國農民不能再等待和希望了。我們的競爭對手正在取代美國在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市場中的地位,而農業經濟正在遭受損失。」拉格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