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口志文教授獲諾貝爾獎,宣布20年內癌症可治

京港台:2025-10-7 09:52| 來源:靜說日本 | 評論( 6 )  | 我來說幾句

坂口志文教授獲諾貝爾獎,宣布20年內癌症可治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10月6日晚,瑞典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大阪大學特任教授坂口志文(74歲)等三人。這是繼去年日本原子彈爆炸受害者團體協議會獲得和平獎后,日本連續第二年獲得諾貝爾獎。

  這是日本個人獲得的第29個諾貝爾獎,而在生理學或醫學獎領域,則是繼2018年本庶佑教授之後日本的第6位獲獎者。

  

  坂口教授因發現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的「制御性T細胞」而獲獎。這不僅僅是日本科學界的盛事,更是人類對免疫系統認知的一次飛躍。坂口教授發現的「制御性T細胞」,就像人體免疫系統的「剎車」,它像免疫系統的「保安隊」,能抑制過度反應,避免自身免疫暴走或腫瘤逃逸。這項發現,不僅顛覆了免疫學的傳統認知,還為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等領域的治療開闢了新路徑。

  坂口志文教授出生於1951年,是在日本滋賀縣的一個小村莊里長大。那是琵琶湖畔的一個寧靜地方,姉川河水靜靜流淌,坂口小時候常常騎自行車去湖邊玩耍。家庭環境樸素,父親是高中教師,曾夢想成為研究者,卻因二戰從軍八年而放棄。母親淑子女士則是一位長壽的老人,直到104歲才離世,她一直期盼兒子能獲得諾貝爾獎,可惜只差一年。

  坂口從小就是個優等生,文理皆通。中學時,他加入美術部,夢想成為畫家,還沉迷於文學,甚至對哲學感興趣。希臘哲學學者田中美知太郎的書和物理學家渡邊慧的著作,讓他著迷。他一度想學精神科醫學,因為那裡融合了哲學元素,能探討「二律背反」的神秘——比如血液在傷口凝固卻不能在血管內凝固,這種矛盾讓他聯想到免疫系統的「自我」與「非自我」辨識。

  不過,母親家系多出醫師,勸他走理科道路。坂口妥協了,考入京都大學醫學部。大學時代,他對病理學著迷,尤其對自身免疫疾病感興趣。那時,京都大學正值學園紛爭后,秩序尚未重建,他中途退學,轉去愛知縣癌症中心做無薪研究生。為了生計,他每周幾晚在醫院值班,剩下的時間鑽研免疫。1983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后,赴美留學,輾轉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等四家研究所。那是艱苦的日子,他像「烏冬面一樣遲鈍」的性格,讓他不受外界干擾,專註研究。198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他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如果移除某些T細胞,自身免疫疾病就會發作。這讓他提出「免疫抑制細胞」的假設,當時學界主流認為免疫只負責攻擊,不存在「剎車」細胞,他的觀點被視為異端。

  坂口教授的妻子教子女士(下圖),是他的研究夥伴。兩人相遇於1977年愛知縣癌症中心的一次夏日參觀會。教子是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生,第一眼覺得坂口「認真樸素,但眼睛里閃著饑渴的光芒」。

  

  婚後,他們一同赴美,教子作為助手參與實驗,兩人像小團隊一樣,照顧實驗動物、解析細胞。1990年回國后,坂口教授在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任職。1991年,他確認了「CD25」蛋白作為控制性T細胞的標誌物。1995年,正式證明其存在。2003年,發現Foxp3基因是其核心開關。這一系列發現,讓他從「異端」變成免疫學先鋒。2011年,他轉至大阪大學免疫學前沿研究中心,擔任特任教授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創辦了初創企業RegCell,旨在將研究轉化為治療藥物。坂口的職業生涯,如同一場長跑:從無薪研究生,到諾貝爾得主,他獲獎時已是74歲高齡,卻仍活躍在實驗室。

  坂口教授的核心貢獻,是發現「制御性T細胞」。免疫系統分為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後者以T細胞為主。T細胞包括幫手T細胞(指揮攻擊)、殺手T細胞(直接消滅異物)。但如果免疫過度,會攻擊自身,導致關節風濕、1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疾病。坂口發現,T細胞中約10%是「制御性T細胞」,它像巡邏隊,抑制異常反應,確保「自我」不被誤傷。這被譽為「免疫學最後的大發現」,因為它揭示了免疫的「平衡」機制:攻擊與抑制的雙向調控。

  這項研究的價值與意義,遠超基礎科學。首先,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療上,增強T細胞能「剎車」免疫暴走。目前,歐美已開展臨床試驗:從患者體內提取細胞,轉化為T細胞后回輸,針對1型糖尿病、肝炎、重症皮膚病。坂口團隊與中外製葯公司合作,解明Foxp3蛋白機制,使T細胞更穩定,炎症環境中不失效。這可能實現個性化醫療,副作用遠低於傳統免疫抑製劑,後者會削弱整體免疫,導致感染風險。

  其次,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更令人振奮。癌症細胞會偽裝「自我」,吸引T細胞聚集,抑制免疫攻擊。坂口的研究表明,減少腫瘤周邊的T細胞,能讓殺手T細胞「解鎖」,猛攻癌細胞。目前,日本從2022年起開展抗體葯臨床試驗。坂口教授預測,結合現有免疫療法(如PD-1抑製劑),治癒率可從30%升至50-60%。20年內,癌症將不再是可怕疾病。此外,在器官移植中,T細胞能針對性抑制排斥反應,而不影響整體免疫,避免感染症。

  更廣義上,坂口教授的這項發現革新了免疫學範式。從前,免疫被視為「一刀切」的攻擊系統。如今,它是精密網路,平衡是關鍵。坂口教授強調:「免疫太強或太弱都麻煩,T細胞能讓調控如手臂般自由靈活。」這不只醫學生物,還影響哲學思考:生命如何在矛盾中求存?現代人過潔環境導致過敏增加,正是免疫未「鍛煉」所致。坂口教授建議,多接觸自然,增強免疫韌性。他的研究,還催生了光免疫療法等創新,已在日本臨床應用。

  獲獎當晚,坂口在記者會上說:「能夠以這樣的方式獲得諾貝爾獎,我深感榮幸。這些年來,我與許多同仁共同開展研究,感謝學生們、共同研究者以及各方的支持,真心對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諾貝爾獎不僅是我的榮譽,更是學生和合作者的功勞。」

  他剛說完這句話,石破首相的電話就打了進來,石破說:「恭喜坂口教授!您是日本第29位個人獲獎者,感謝您的偉大研究。」隨後石破問了坂口教授一個問題:「大家都以為制御性T細胞不存在,您為什麼堅信?」坂口教授回答說:「我從現象出發,堅持驗證,頑固地做了40年,最終連結到了疾病成因與治療。」石破提到了家人因癌離世的事情,追問坂口教授:「夢想時代何時能夠到來?」坂口教授樂觀地說:「20年內,癌症可治。」石破鼓勵說:「政府將全力支持你,請您再健康20年!」

  

  專家們的評價同樣熱烈。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教授(iPS細胞發明者)在X上發文:「坂口先生顛覆免疫學常識,對自身免疫、癌症、移植貢獻巨大,我由衷敬佩。」2018年獲獎的本庶佑教授(免疫細胞PD-1發現者)也發表談話說:「坂口是京大後輩,同在T細胞領域,我特別自豪。早年他未獲認可時,我介紹他回國任職。他的研究仍有謎團,期待未來解開。」本庶還說,細胞學研究領域日本是「家傳技藝」,從早石修、石坂公成到岸本忠三,研究者層厚,坂口是結晶。

  與坂口教授長期合作的中外製葯公司社長奧田修說,坂口教授引入「剎車」理念,顛覆了免疫學的一維觀,Treg細胞的發現研究成果,已開啟臨床試驗,這次獲獎,證明日本細胞科學研究再次獲得世界認可。我們將與坂口教授合作,儘快將基礎研究轉為新葯,給患者希望。

  坂口教授在獲獎記者會上說了這麼幾句話:

  科學如繪畫,新觀點初遭批判,后成常識,面對逆風,「頑固」堅持很重要。

  年輕人要珍惜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這樣就能看到新的可能性。只要堅持下去,不知不覺就會到達令人興奮的境界。

  當我得知獲獎的消息,第一時間最想告訴我的妻子,她和我一起努力了這麼多年,我想她會為我感到高興。

  未來只要還能工作,我就想繼續努力研究。如果要說具體目標,就是希望儘快將基礎研究能真正應用於疾病的治療和預防,讓癌症不再是絕症。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8 09: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