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把所有雞蛋放AI一個籃子里 然後踩碎其他籃子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本文刊發在紐約時報觀點,作者娜塔莎·薩林是一位特約評論作家,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和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主任。她曾在拜登政府時期任職於財政部。
自從川普上任以來,美國經濟一直遵循著一種規律:政府總會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例如將關稅提高到百年來未見的水平,或試圖解僱美聯儲理事——而經濟學家們,包括我在內,則會警告這些行為的巨大風險。
不過到目前為止,經濟仍在頑強前行。
四月份因為「解放日」關稅,股市一度暴跌,但隨後屢次反彈,今年已創下三十次新高。那些讓主流經濟學家擔憂的高風險政策,似乎並沒有對我們關注的經濟指標造成太大影響。
原因在於,川普執政期間,美國經濟中正在發生某種積極的事情——但那並不是他的政策帶來的。
人工智慧投資熱潮正在支撐經濟。一份可信的估計顯示,2025年人工智慧的資本支出可能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而在2022年時,這一比例還不到0.1%。
換算一下,這意味著今年美國每人平均約有1800美元投入到人工智慧領域。
如果沒有這些投資,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只有1%左右。而現在,增速可能會接近兩倍。今年標普500指數的漲幅中,近60%來自七家大型科技公司。
人工智慧帶來的光鮮外表,讓政府有了繼續推行錯誤政策的餘地:美國的實際總體關稅水平幾乎回到了四月份宣布的高位,副總統呼籲政府參與美聯儲的利率決策,而川普更在就業報告不佳后解僱了勞工統計局局長。
這種情況比把所有經濟「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更糟,更像是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再把其他籃子都踩碎。
非人工智慧領域的經濟正面臨壓力。正如經濟學家們預期的那樣,關稅推高了通脹,拖累了增長。招聘停滯,年輕人找工作尤其困難。青年失業率達到10.5%,除去疫情時期,這一水平已接近十年來的最高點。
這些問題,人工智慧熱潮恐怕只會加劇而非緩解。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尼爾·卡什卡里最近指出,建設人工智慧數據中心需要大量資金,但運營它們的工人卻並不需要很多。
把這兩個經濟部分分開看其實不太合理。如果沒有數據中心建設資金,資本也會流入其他類型的投資領域。人工智慧的主導地位可能正在抑制其他行業的發展。
類似的情況曾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網際網路熱潮中出現,當時中小製造企業很難獲得融資,因為資金都流向了各種網際網路公司——有的成功,有的破產。
目前看來,兩股強大的經濟力量正朝相反方向拉扯。一方面,川普政府的貿易戰以及對美聯儲等機構的攻擊,使投資者更加謹慎、企業更加不安,經濟更加脆弱;另一方面,移民放緩也造成了嚴重影響。去年經濟原本預計到2034年會因為移民增加而擴大3%,但現在這種假設已經不成立。
人工智慧帶來的好處或許能抵消部分政策造成的拖累。回顧上一次科技熱潮可以給我們啟示。上世紀90年代初,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平均不到1%;到了十年末,在計算機化和網際網路革命的推動下,增長率提升到3%,幫助經濟騰飛,也讓聯邦政府實現了多年未有的財政平衡。
類似的事情或許正在重演。
總統並不能控制經濟周期,也無法改變人口趨勢,更不能立刻降低食品價格。經濟好的時候,政治人物常被過度讚揚;經濟差時,又被過度指責。
但現在,政策錯誤卻沒有受到足夠的追究。估計顯示,僅關稅一項就會使經濟長期比原本應有的規模小0.4%,主要通過削弱生產率和投資來實現。即使技術進步帶來了顯著好處,也並不意味著我們能掌控的經濟槓桿就不重要——錯誤的政策最終仍會造成損害。
如果歷史有借鑒意義,這場技術革命將改變世界,但也會帶來經濟動蕩。這就是網際網路泡沫破裂的故事,也是19世紀英國「鐵路狂熱」的故事。那時投資者瘋狂投入最終無利可圖的項目,Pets.com獲得了融資,利物浦和利茲之間還修建了多條重複的鐵路線路。
最終泡沫破裂、金融市場崩潰、投資者蒙受損失、人們失去生計。
大規模勞動力被取代的情況可能正在到來。自動化可能加劇全球不平等,金融危機也可能正在醞釀。由私募基金支持的保險公司,正把投保人的資金投入人工智慧熱潮所需的能源與基礎設施建設中,就像金融危機前銀行把資金投入自己都未完全理解的房地產市場一樣。
當然,也可能人工智慧需要更長時間才能真正改變經濟。早在1987年,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就曾打趣道:「你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計算機時代的影子,唯獨在生產率統計里看不到。」
後來那些增長確實出現了,但花了很多年才顯現。
市場通常能對政策制定者起到約束作用。而這次,人工智慧熱潮卻掩蓋了現實問題。要順利度過這一階段,我們需要制定能擴張經濟、增強韌性的政策。
至少,我們應當避免那些正在削弱經濟的川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