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翻車! 大批中國留學生無法入學 集體勸退一年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近期,一封道歉信,打亂了200多名中國家庭的人生規劃。
「拿到了offer,卻不能去上學。」2025年秋季,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一紙通知,讓無數原本滿懷期待的准留學生陷入焦慮。
原本確認無誤的錄取,已經支付的押金、訂好的住宿、甚至飛往英國的機票……這一切在突然暫停的CAS發放面前統統變得「作廢」。
UCL這所被譽為「G5名校中最親民」的頂尖高校,因「招生超載」引發的大規模危機,正撕開英國高校依賴國際學生學費和政策緊箍咒之間的矛盾裂口。
2025年9月下旬,原本是UCL按校歷迎新、註冊的高峰期,校方卻突然向一部分國際學生髮送郵件:
「對不起,我們無法發放你的CAS,今年你不能入學。」
這一郵件直接導致200多名以中國學生為主的國際生陷入「人已在英國,但無法申請簽證」的荒誕困局。
CAS(Confirmation of Acceptance for Studies),是英國簽證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道程序,相當於學校為學生簽發的「入學擔保書」,每位國際學生申請英國簽證時,必須填寫這個CAS編號。
沒有CAS,就不能申請學生簽證,也就無法入學。
通常,只有當你獲得了無條件錄取(Unconditional Offer),並完成繳費后,學校才會發出CAS。
一份CAS模板
問題的根源,在於UCL對2025年秋季國際學生入讀率的嚴重誤判。
以往因為「被牛劍放鴿子」的頻率較高,UCL習慣性「超發offer」以保障最終入學人數。
然而今年,情況突然反轉——大量學生接受了UCL的錄取,導致學校遠超其向內政部申請到的CAS配額,最終不得不「硬性砍人」。
不少學生回憶稱,自己不僅已交齊押金,還提前訂好了學生宿舍、購買了赴英機票,有人甚至已經落地倫敦準備入學,卻在最後一刻被通知「無法入學」。
有學生痛斥道:「我們是按部就班、遵循規則的申請者,為什麼卻要為學校的預估失誤買單?」
「Offer發了,卻不給CAS。」
這不是第一次英國高校出現類似騷操作,卻是近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UCL官方聲明稱,由於申請人數和接受錄取人數「遠超預期」,導致學校在開學臨近時「用完了CAS配額」。
他們已向英國內政部緊急申請額外名額,但無法保證所有受影響學生都能如期入學。
校方給出的「解決方案」,只有一個:延期至2026年入學。
這意味著,所有的時間、金錢和心理準備——將白白消耗。
這一「霸王式延遲方案」,不僅讓學生陷入「空窗一年」的真空期,也引發了家長群體的廣泛不滿與恐慌。
部分學生試圖走維權路徑,卻被告知跨國訴訟難度極大,成本極高。
投訴到教育監管部門、OFS或內政部(UKVI),往往也因為個人分量太輕而無疾而終。只有少數學生,通過輿論、社交平台施壓,才得以「被個別照顧」,拿回了CAS。
更有激進者試圖求助外交渠道,據傳部分受影響家庭甚至已聯絡中國外交部尋求介入。
諷刺的是,就在輿論沸騰之際,UCL招生部門仍在向下一屆申請者發放新一輪的offer。
不少網友譏諷:學生是流水的,學校是鐵打的,明年錄取照樣爆滿,誰還在乎今年踩坑的200人?
這場風波之所以震撼,是因為受影響人數眾多,且集中爆發。但回顧近年案例會發現——這根本不是UCL一家學校的問題。
早在前幾年,KCL(倫敦國王學院)就因超發錄取突然「卡CAS」,學生措手不及。曼徹斯特大學也曾因接受率異常「踩紅線」,臨時凍結錄取引發訴訟風險。格拉斯哥大學更曾以「宿舍不足」為由設下「先搶房再發CAS」的陷阱,導致學生焦頭爛額。
為什麼英國名校總是「玩脫」?原因離不開以下幾點:
賭式錄取:英國高校慣常「壓線式博弈」,通過超發offer對沖學生最終不來的風險,錯判轉化率就會爆雷;
流程拖沓:大量學生語言成績、學歷材料壓線提交,內部審核節奏本就「英式慢悠悠」,晚發CAS成常態;
監管高壓:一旦CAS配額超發,UKVI可對學校處以罰款,嚴重者吊銷招生資格,學校只得急剎車;
財政依賴:國際生學費已成高校生存命脈,瘋狂擴招背後其實是財政吃緊的無奈;
政策緊縮:內政部移民政策日趨收緊,CAS配額本身已成稀缺資源,令學校如履薄冰。
這是一場由「名校熱」「財政壓力」「政策收緊」共同推動的系統性危機,留學生,恰恰是最脆弱的一環。
而這場風波的背後,不只是UCL「玩脫」,更是英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深層矛盾:
一邊是高校對國際學生學費的高度依賴,用留學生的學費填補預算窟窿;
另一邊是政府在民粹和輿論壓力下收緊移民政策,嚴格控制凈移民數量。這兩股力量在同一時間對撞,最脆弱的環節便成了留學生。
隨著UCL事件持續發酵,社會輿論開始質疑英國名校的招生管理能力:
在沒有更精準的招生預測機制、沒有更完善的保障體系之前,留學生仍可能一次次成為制度矛盾的直接受害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控制移民的手段正在層出不窮,民粹主義也在抬頭,這些因素勢必促使執政者推出更多不利於留英的措施。
對於有留英計劃的學生和家庭來說,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必須提前做足準備的現實。
無論是申請簽證還是規劃永居,都要儘早行動、留有餘地。
在持續發酵的輿論與學生維權壓力下,UCL終於展開補救:學校已成功向UKVI申請到新增CAS配額;
建議受影響學生申請「帝王加急簽」,承諾入學后可報銷加急費用;
對於仍趕不上10月10日註冊的學生,考慮提供短期網課方案,以便後續補註冊;
若確實無法入學,學校支持延期至2026年,並承諾保留名額與學費不變。
雖是亡羊補牢,但至少表明UCL並未徹底「甩鍋」。
但這場危機帶來的損失,卻難以彌補:
對於已經購票、訂房的學生家庭,經濟損失以萬英鎊計;
對於「gap一年」的學生,學業規劃、實習安排、人生節奏全面打亂;
對於打算申請落戶的學生(如北京需海外連續滿365天),簽證時間延誤可能影響資格;
對於下一屆申請者,招生配額緊張可能進一步推高錄取門檻。
我們在此向準備留英的學生與家庭給出幾點提醒:
1. 語言材料要早準備,換uncon/CAS別拖到最後;
2. 不要「all in」一所名校,務必保留備選方案;
3. 提前了解簽證時間線,選擇合適簽證類型(如帝王簽);
4. 保留一切文件憑證,為維權留存依據;
5. 一旦出事,嘗試藉助社交媒體和媒體渠道發聲爭取轉機。
留學不只是學術選擇,更是系統博弈。
在這個系統里,我們可能優秀、合規、努力,卻仍然被制度洪流推向邊緣。但也正因如此,才更需警覺、更要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