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座5萬億城市將誕生 廣深為何還夠不上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最近北京的經濟數據一出,全國都炸了鍋。2025年,北京的GDP預計要跨過5萬億大關,這不就成了繼上海之後的第二個5萬億城市嗎?一線城市裡,京滬倆兄弟穩穩領跑。
廣州和深圳呢?明明也是一線,去年廣州3.1萬億,深圳3.68萬億,今年上半年深圳1.83萬億,廣州0.75萬億,全年估計也就勉強摸到4萬億邊兒。差距咋就這麼大?不是說北上廣深齊頭並進嗎?
京滬經濟體量飆升,5萬億不是夢
先聊聊北京和上海這倆老大哥。上海去年就穩穩站上5萬億台階,2024年全年GDP達到5.39萬億,按不變價格算增長5%。這數據一公布,上海的地位更穩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航運這些活兒幹得風生水起。
想想看,5萬億啥概念?擱全球,能敵不少中小國家經濟體了。上海的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高達3650萬億,口岸貿易總額世界第一,這些硬傢伙讓它的經濟像打了雞血一樣。
北京呢,今年底預計超5萬億,五年來經濟增量1.4萬億,相當於多出一個海淀區的體量。2024年北京GDP是4.98萬億,增長5.2%,今年上半年2.5萬億,繼續保持全國第二。
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擺那兒,科技創新和國際交往門戶這些標籤,讓它資源傾斜多多。央企總部扎堆,網際網路企業雲集,小米、百度、位元組跳動這些巨頭貢獻不小。
減量發展背景下,北京還能穩增長,靠的就是產業升級,十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像高精尖製造、數字經濟這些,撐起半邊天。
倆城市加起來,經濟總量能匹敵好幾個省份。2025年上半年,上海2.62萬億,北京2.5萬億,雙雙破2.5萬億,領跑全國。
為什麼它們這麼猛?簡單說,定位高,政策紅利足,國家重大戰略總先在這兒鋪開。京滬的GDP不光是數字堆出來的,更是結構優化的結果。
上海的第三產業佔比超70%,金融業近1萬億,北京金融業超8000億,這些高附加值領域拉動明顯。相比其他城市,京滬的集群效應強,早早去工業化,轉向服務和創新,經濟韌性足。
當然,這5萬億不是白來的。上海從2000年1萬億起步,24年跨5萬億,北京也差不多路徑。2023年第五次經濟普查后,倆城市數據調整大,北京增3593億,上海4185億,總超6000億。
這不光是統計口徑變了,更是新興產業納入核算的結果。數字經濟、人工智慧這些,以前漏掉的,現在補上,京滬優勢立馬凸顯。話說回來,5萬億俱樂部擴容,對全國經濟是利好,示範效應強,其他城市得學著點怎麼優化結構。
廣深卡殼3萬億,增長潛力咋就跟不上
轉頭看廣州和深圳,情況就有點尷尬了。廣州去年GDP3.1萬億,增長2.1%,今年上半年0.75萬億,預計全年增長3%左右,勉強3.3萬億出頭。深圳強點,去年3.68萬億,增長5.8%,上半年1.83萬億,全年目標4萬億,增速5.5%。
倆城市加起來,也就7萬億多點,離京滬差遠了。廣東整體今年上半年GDP6.87萬億,增長4.2%,廣州深圳貢獻大,但增速低於全國平均。
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這些定位聽著不錯,可副省級市身份,資源傾斜不如直轄的京滬。傳統產業像汽車、石化穩,但新興領域起步晚。
生物醫藥、低空經濟這些有潛力,今年上半年無人駕駛測試推進,但佔比不高。金融業只3000億左右,遠不及京滬。廣州的消費和製造業拉動明顯,但出口依賴國內市場,單價不高。
深圳呢,經濟特區和創新型城市,計劃單列市加持,人工智慧、智能製造集群牛。去年工業和出口拉動強,港區貨物單價高,國際航道近。但金融業不到5000億,生物醫藥投資大會簽約多,可產業鏈還需完善。今年目標4.2到4.5萬億,靠「人工智慧+行動」衝刺。
話說,廣深在廣東雙核,珠三角輻射廣,但跟京滬比,體量小一圈。2025年一季度,上海1.27萬億,北京1.22萬億,深圳0.9萬億左右,廣州0.6萬億,差距從這兒就拉開。
為什麼廣深追不上?不是沒潛力,深圳今年增速全省第一,廣州也在反彈。但下半年製造業佔比高,工人返鄉影響大,廣深GDP往往後勁足,可全年增量還是落後。
重慶去年超廣州,3.6萬億,今年上半年跟廣州咬得很緊。廣深一線地位穩,但經濟規模被擠壓,杭州成都這些新勢力上來,廣州從第四掉到第五,深圳第三穩住。
定位產業拉差距,普查調整雪上加霜
要說根兒,北京上海定位就是不一樣。北京政治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直轄市,全球視野。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同樣頂層設計。
政策上,京津冀協同從2014年起,北京優先,重大戰略傾斜多。廣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深圳創新型城市,倆城市定位高,但沒京滬那麼國際范兒。行政級別懸殊,直轄市資源多,副省級和計劃單列雖超然,但金字塔頂端差口氣。
產業結構是關鍵。京滬早去工業化,北京沒傳統製造,靠總部經濟和網際網路,北京網際網路企業最多,人工智慧、智能製造103家智能生產線。上海金融錨定增長,接近1萬億,服務業主導。
廣深製造業強,深圳出口導向,廣州內需拉動,但新興產業集群弱。數字經濟納入普查,北京上海增量大,廣深只千億級。2018年第四次普查,北京增2786億,上海3332億,廣深千億。2023年第五次,又是京滬超6000億,廣深落後。
這差距從2016年後明顯。2003到2009年,四城破萬億,2009年後咬合,廣州一度佔北京70-80%,深圳追上海68%。2016後分化,統計調整和產業升級讓京滬飛。
深圳人工智慧集群有,但金融弱;廣州傳統優勢穩,新興追趕努力大。發達國家去工業化后,轉金融,北京上海典型,經濟增長錨點移位。廣深工業化中,製造業比重高,價值鏈中低端多。
集群效應放大差距。北京產業集群早,質變快,像白菜心兒,越往裡越值錢。廣深潛力大,但結構單一,需大破大立。其他城市如杭州、南京、武漢、成渝,新興單一,沒集群。京滬基礎厚,修修補補就行,廣深得補課。
展望下,廣深還能趕嗎?短期難,北京上海繼續沖,2025北京5萬億,上海估計5.7萬億。深圳沖4萬億,人工智慧產業鏈建,智能製造新產品多。
廣州5%增長,製造業重構,消費提振,生物醫藥潛力爆。灣區一體化,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全球第一,R&D經費廣州落後,但「小巨人」企業123家。
北京人均GDP3.2萬美元,高於廣深。廣州財政收入全國第四,深圳第八,但總量拉後腿。杭州超廣州,數字經濟第一,成都消費王。廣深得轉結構,深圳金融補課,廣州創新加碼。國家支持大灣區,潛力巨大。
總的,京滬5萬億是里程碑,廣深落後有因,但一線底子厚。城市發展不是比大小,得看質量。廣深多學京滬,定位產業雙管齊下,未來總有翻盤日。話說,經濟這事兒,穩紮穩打最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