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日本自民黨新總裁,女版安倍晉三?

京港台:2025-10-4 17:35| 來源:第一財經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高市早苗!日本自民黨新總裁,女版安倍晉三?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日本將迎來首位女首相。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4日下午,日本執政黨自民黨舉行總裁選舉投計票。在第二輪投票中,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獲得多數選票,當選自民黨新任總裁,大概率將成為新一任日本首相。

  共5名候選人參加此次自民黨總裁選舉,在第一輪投票環節,高市早苗和小泉進次郎分別排在第1位和第2位,但票數都沒能超過50%。按規定隨即進入第2輪的終選,由高市早苗和小泉進次郎對決。

  原本現首相石破茂的任期將於2027年結束。執政聯盟接連在去年與今年的參眾議院選舉中罕見地淪為「少數派」,石破茂於9月7日公開宣布辭任。

  投資者普遍認為,高市早苗的勝選將引發市場劇烈波動,其政策傾向可能推動政府支出增加,帶動日本股市上漲。

  

  草根出身

  高市早苗,是日本政壇上少有的既有實權又有曝光度的女性政治家,在以男性主導的日本政壇上屬於一抹「異色」。

  1961年3月7日高市早苗出生於奈良縣,與日本政界大多數出身於政治世家的政客相比,高市早苗的家庭背景非常普通。她的父親此前曾在豐田汽車相關的公司工作,母親則是奈良縣的一名警察。求學階段的高市,成績非常不錯,同時被慶應大學和早稻田大學錄取,但最終被父母「勸退」,要把這筆去私立學校的學費留給弟弟。最終高市選擇了神戶大學。

  1984年大學畢業后,高市早苗進入松下政經塾,然後被派遣至美國,在民主黨下院議員帕特里夏·施羅德的個人事務所中工作。1989年回國后,高市早苗並沒有走入政界,而是在近畿放送擔任節目主持人,也曾參與過音樂創作,據說曾夢想成為一名搖滾歌手。直到1992年,高市才步入政壇。

  2002年,在第一次小泉改造內閣就任經濟產業副大臣;2006年,在第一次安倍內閣中就任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從此,高市早苗與安倍晉三開始了羈絆。外界曾評價高市早苗是「女版安倍」,是安倍政治理念最忠實的傳承者。在諸如修憲等重大議題上,高市的政策幾乎與安倍如出一轍。即便是她提出的「經濟安保」政策,與安倍第二次執政時期對高科技戰略物資的控制、供應鏈調整等政策密切相關。

  一直以來,高市立志於衝擊日本首位女首相,這是她第三次角逐自民黨總裁選舉。2021年首度參選時,高市獲得安倍晉三的支持,雖未勝出但提升了黨內曝光度。在去年9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她在首輪投票位居第一,與石破茂進入決選,但最終敗北。

  為參選弱化強硬形象

  在經濟方面,高市一貫主張維持貨幣寬鬆與擴張性財政政策,被視為「安倍經濟學」的繼承者。去年競選時,她公開反對日本央行加息,今年又提出將食品消費稅從8%徹底降至零的構想。

  日媒此前分析認為,若高市早苗勝出,可能致使日本的經濟政策一定程度上回歸「安倍時代」的路線,日元恐因此繼續貶值。此前,高盛全球外匯、利率與新興市場策略主管卡馬克沙・特里維迪(Kamakshya Trivedi)表示:「自民黨選舉相關的不確定性,是導致投資者遲遲不願形成積極日元觀點的原因之一。」他認為,隨著選舉結果的出爐,這種不確定性的部分消除,有助於日元取得進一步進展,「預計未來幾周日元將走強,美元兌日元匯率將回落至 140.50-140.00 區間。」當然,他表示,日元要進一步走強,市場需看到美國經濟數據「出現更顯著的走弱」。

  在9月19日「官宣」參與競選時,高市拋出了諸多「潛在政策」為自己積攢人氣,比如將提高免稅收入門檻;將成立日本外國投資委員會,加強對外國投資的審查;致力於建立現金髮放與所得稅減免相結合的制度;將考慮對外國人購買房產採取更嚴格措施等。

  在對外政策方面,高市將延續一貫的強硬姿態,提出新設「國家情報局」,以強化外交和安保領域的信息收集,極右翼色彩盡顯。不過,在競選中,高市迴避了「是否會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等敏感問題。

  此外,儘管她在政治上渴望力挽狂瀾,野心勃勃,但她被詬病並沒有想要為女性爭取權益,政治主張中涉及家庭觀的部分非常「保守」。比如反對夫妻別姓、極力主張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

  高市鮮明的強硬保守派立場,尤其在外交方面的立場,已引發了自民黨內的擔心:即便她勝選總裁可能無法「闖關」參眾兩院的指名首相進程。近日,有反對黨威脅,如果高市勝出,將在國會舉行的「首相指名選舉」中使用否決權。對此,高市近期不斷弱化自己強硬保守派的形象,表示「自己是個溫和的保守派,未來將把重點放在經濟對策方面。」

  在9月底的電視辯論中,高市早苗又試圖與自己之前的強硬言論劃清界限,比如表示貨幣政策應由央行決定。但是,對於加息步伐,她還是頗為謹慎:如果利率大幅上升,情況會變得有些令人擔憂,比如借貸成本較高,企業可能難以投資新技術。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8 09: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