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引爆全球失業?美最新研究打臉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自從ChatGPT於2022年問世,美國勞動市場並未出現外界原先擔憂的大幅震蕩,包括未如預期引爆失業潮,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AI)雖快速發展,但仍處於初期應用階段。不過,另一份由斯坦福大學發表的研究卻揭示另一問題,即AI並未全面提升效率,反而催生大量「工作廢料」(workslop),造成企業隱形成本,員工得花時間修正瑕疵。
根據美媒《CNN》,《哈佛商業評論》刊登一份研究,他們從美國各行各業找來1150名員工,其中有40%在過去一個月收過「工作廢料」。這些AI生成的成果外觀看似專業,如簡報、正式報告或程式碼,但往往缺少關鍵資訊或上下文,讓專業人員必須重新檢查、修補,導致效率不升反降。
一名零售業主管就抱怨,為了驗證AI生成內容,他得花費更多時間調查、召開會議,最後還得親自重做。研究顯示,員工平均每處理一次「工作廢料」需耗費近兩小時,換算下來每人每月等於損失186美元的產值。若以一間擁有1萬名員工的企業估算,每年生產力流失高達900萬美元。
事實上,麻省理工學院先前研究也指出,導入AI工具的公司並未普遍增加營收,反而可能出現效率倒退的狀況。研究報告更直言,這種現象的「隱蔽影響」是把工作負擔往下游轉嫁,讓基層員工承受額外壓力。
然而,與此同時,企業高層卻不斷強調AI的顛覆力量。亞馬遜執行長賈西(Andy Jassy)曾表示,員工必須學會使用AI,否則可能失去工作。Anthropic執行長阿莫代伊(Dario Amodei)甚至預言,AI遲早會引發「白領血洗」。
對於工時過長、薪資微薄的基層員工來說,使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撰寫報告,本意是節省時間,卻反被批評「工作品質低落」。外界質疑,企業口頭上鼓勵導入AI,但實際卻要求員工額外查核AI成果,等於雙重負擔。
研究人員警告,「工作廢料」的泛濫,凸顯企業盲目追隨科技趨勢的風險。AI公司雖未能提供完全取代人力的產品,卻已開始將責任推給人類,強調是使用方式的問題。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則在產業會議上呼籲,「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能最快採用技術的公司才會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