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碼農集體轉戰中國? 印度網友卻這麼說...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今天中國K類簽證(K visa)開始實施。本來只是一個面向海外年輕科技人才的新政策,沒想到在印度網路上直接炸開了鍋。印度網友的關注點突然齊齊轉向中國。
為什麼突然這麼火?
這背後當然離不開美國。前腳川普宣布對H-1B簽證收取高達10萬美元的費用,直接把印度碼農的留美夢劈頭蓋臉砍了一刀。
H-1B本來就競爭激烈,每年幾十萬人擠破頭去抽籤,現在還要交一大筆錢,印度網友一邊罵娘一邊算賬,心裡那個失落可想而知。
就在這個節骨眼,中國亮出了K簽證:不用抽籤、不需要僱主擔保,申請靈活,還能在科研、教育、創業等多個領域自由發展。
更關鍵的是,一次能待幾年,可以多次往返,聽起來簡直像是專門為被美國拒之門外的年輕工程師們準備的後備方案。
這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改變。美國大幅提高 H-1B 簽證費用,導致人才流失,而中國則通過推出 K 簽證直接瞄準了全球人才爭奪戰。
於是,在社交平台上,#Kvisa 和 #H1Bfees 兩個話題前後腳登上熱搜,評論區瞬間沸騰。
一時間,印度網路上確實熱鬧非凡,但從媒體報道來看,所謂印度人「大舉湧向中國」的前景並不現實。
印度主流媒體普遍認為,雖然中國的新政引發了高度關注,但真正「蜂擁而至」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
更合理的預期是:會有一部分STEM背景的印度年輕人轉向嘗試K簽證,申請量可能溫和上升,但遠不足以構成一股「遷徙潮」。
《印度時報》《The Print》《NDTV》等大媒體都報道了K簽證的細節,甚至直接擺出表格,把K簽證和H-1B的區別一一對比。
他們的基調很明確:美國收緊,中國趁機搶人。 不過,媒體也沒忘記提醒:再怎麼開放,中國也不是移民國家,沒有綠卡、語言文化差距大,這些現實問題足以勸退一部分人。
印度網友也承認中國的確提供了工資和崗位上的優勢,但也很快指出問題:語言障礙明顯,文化差異不小,工作強度可能更大,而且K簽證並不通向長期居留,幾年之後仍然要重新規劃未來。
他們覺得,把中國當成跳板或短期發展地還行,但未必是終極歸宿。換句話說,K簽證看上去很美,但要不要真走這條路,得仔細掂量。
印度人真來了,中國會不會也遇上美國的老問題?
說實話,印度人在美國的存在感一直很強,但口碑可不全是好的。美國公司里的老員工常常抱怨:
印度人特別會拉幫結派,同鄉同學一個接一個被「內推」進來,最後整個部門都變成了「小印度」。
他們對親戚朋友的照顧也毫不避諱,能把表哥、表妹都安排到同一家公司。
工作上,有些人擅長「搶功勞」,結果最後團隊矛盾不斷。客戶或者同事還吐槽過口音溝通障礙,會議里「雞同鴨講」的場面不少見。
這些情況在美國已經是老生常談,甚至在矽谷論壇和Reddit上都有無數吐槽帖。
不過,想拿到K簽證其實也不容易。政策雖好聽,但申請條件明確寫著:要有STEM相關的教育背景、一定年限的專業經驗,還得證明自己有穩定收入和明確的研究或工作方向。
對不少普通申請者來說,門檻並不比美國的H-1B低多少,只是方式不同罷了。換句話說,真能拿到簽證的,還是那一批頂尖或至少中上水平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