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折點臨近 日本汽車霸主地位恐失守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中國電動車崛起,動搖了日本汽車業根基,對於日本汽車產業的生存威脅,終於在去年開始具體浮現,豐田與日系車廠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挑戰。根據汽車產業數據提供商MarkLines,比亞迪在全球汽車銷售排名中躍升至第七,首次超越在日本排名第二、三名的本田與日產,現在正將目標瞄準汽車產業中的巨人豐田。
報道稱,日本車企在新車型開發速度和高科技電動車上落後於中國,導致競爭力逐漸下降,特別是在中國和東南亞市場,日本車企市佔率不斷流失。分析指出,日本車企數量過多從而缺乏規模優勢,合併整合或許是尋求出路的重要希望。
隨著汽車市場從燃油車轉向電動馬達的劇變,中國電動車產業高速崛起,導致日本汽車產業面臨嚴峻挑戰。
目前豐田仍是汽車業最賺錢的公司,其現金流充裕,可同時押注多項技術。最新財年凈利達4.8兆日圓,遠高於特斯拉84億美元。然而豐田市值僅3140億美元,不及特斯拉的4分之1,反映市場對其創新能力存疑。
業內人士指出,豐田及其他日本車企向市場推出類似比亞迪的高科技電動汽車的速度十分緩慢,這讓人懷疑它們能否趕上中國車企的步伐。汽車行業內部人士認為,日本車企在新車研發速度上存在根本性問題。
對此,德勤東京分所(Deloitte Tohmatsu)合伙人東海林雅人(Masato Shoji)估計,日本車企的新車研發周期為6至7年,而中國部分車企僅需18個月。
德勤東京分所汽車業務負責人平井學(Manabu Hirai)表示,從未來10年的時間角度來看,我認為日本車企將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他指稱,他能感覺到一種趨勢,日本車企的競爭力正被一點點削弱,發展勢頭也在逐漸消失。
根據企業文件顯示,自2020年以來,除了在中國銷量保持穩健的豐田外,其他日本車企在華銷量均大幅下滑。此外,在下一個主要戰場東南亞,受中國強力擠壓,日本車企市佔率也出現流失。
根據普華永道的數據,在東南亞六個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車企帶來的競爭壓力巨大,日本車企的市佔已從2021年的73%降至2024年的64%。
今年上半年,日本車企的市佔已進一步降至62%,但在2010年代,這一比例平均能保持在77%左右。相比之下,中國汽車在該地區的市佔從幾乎為零提升至超過5%,在汽車年銷量約330萬輛的東南亞市場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金融時報指出,中國電動車的崛起,已撼動了日本皇冠上的明珠。(歐新社資料照)
普華永道馬來西亞合伙人帕特里克·齊希曼(Patrick Ziechmann)表示,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的進入,預示著日本在東南亞無可匹敵時代的結束。
曾擔任日產泰國分公司總裁的納拉辛漢(Ramesh Narasimhan)也直言,中國車企憑藉靈活的價格策略快速擴大銷量與市佔,這一趨勢在東南亞各國市場都普遍可見。隨著中國企業繼續發起「進攻」,日本車企將在自己的「後院」持續失守,過去不會失利的地盤,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語。
平井學直言,「中國電動車的崛起,撼動了日本皇冠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