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校研究生學歷越來越不值錢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日前有網友發現,南京大學2025級本科新生有4113人,研究生新生則有9222人,研究生數量是本科生的2倍多。
這個問題並不是南京大學獨有的,國內有太多的大學,早就開始本研倒掛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在不少名校中,博士生幾乎和本科生一樣多。這類似個倒金字塔,高等教育里的「初級」——本科,反倒是人數最少的了。
這會帶來什麼?
在我看來,最直觀的一點,就是進一步加劇「第一學歷歧視」,且讓這種「歧視」越來越顯得合理。
01
有機構統計,在2025年,僅「雙一流」高校方陣里,已有至少44所,研究生人數超過本科生。
例如,復旦大學25級本科招生4000人,研究生招生1.3萬,研究生數量是本科生的3倍多。此外,像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多所高校,今年的新生研本比不僅高於學校此前公布的在校生研本比,也超過去年招生研本比,呈現「步步高升」的態勢。
不僅是大學,甚至大學扎堆的城市,研究生都比本科生更多。
根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的《2022-2023學年度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2023年北京高校全日制畢業生數量約29.6萬人,其中研究生16萬餘人,多出本科生3萬人。
這可能也是「情有可原」。一覽這些本研倒掛的學校名單,就能發現這些學校其實還不錯,都是所謂的「研究型大學」。既然是研究型大學,那麼多一些研究生,合情合理。
不過,以後可能又變了。2024年《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專家核查及評議結果公示》發布,此次授權審核共新增 831 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 1924 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而據統計,本輪擬新增學位授權點大於 10 個的「雙非」院校(非「985」、非「211」院校),碩士點的漲幅多數都達到了 300%,也就是所謂的「二本碩士點正呼嘯而來」。
那麼,未來這種倒掛,必然進一步加劇。也不僅僅是知名大學,研究生全方位增長,大家「喜大普奔」。
02
研究生劇增,到底有什麼影響?
如果有大局觀,應該會覺得「這是好事啊」。比如更多的人有受教育的機會了,勞動力整體的受教育層次提高了,大家是不是「都有光明的前途」另說,但至少「碩士或博士」學歷說出去好聽啊。
不過站在個人來說,至少有一點無法忽視:「第一學歷歧視」肯定會加劇。
所謂「第一學歷歧視」,就是看重本科背景。本科院校一般,哪怕研究生背景刷得很漂亮,一樣沒什麼用。
這種情況已經非常常見,也幾乎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原因也很簡單,很多用人單位就是這麼簡單粗暴:既然研究生比本科生都多,當然名校的本科生更有含金量。
而且這也跟高考和考研的機制有關。高考是一種無差別競爭,動輒就是幾十萬人一起,然後要進入前幾百才算是「優秀」。這個如果不考慮到地區差異和特殊渠道,簡直無可指摘,連面試都沒有,只有一個量化的且殘酷的紙面成績。
但研究生不一樣。考研,可以挑專業,競爭體量只是幾十個或者上百個人。雖然這也很不容易,可因為有和老師「套瓷」環節,還有各種所謂夏令營、保送,競爭烈度要低幾個檔次。
至於讀博,那就更多偶然因素了——和跟了幾年的碩導說想「讀博」,雙方一合意,還有多少「留給外人」的空間?
用人單位對此心知肚明,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看重「第一學歷」。這可能都無關智商,而是一種「服從性指標」,能在高考這種全科目、以刷題為核心戰術的考試中勝出,那最起碼是最能「坐得住」的,這當然比為了讀研而去想花錢發論文什麼的可靠得多。
不僅是用人單位,就連老師都開始「歧視」研究生了。幾年前就有中國人民大學某教授發文,表示非常不喜歡給研究生上課,而給出的理由是,跟本科生相比,他們差距很大,既沒有基礎又沒有求知慾,很多最基本的常識,一問三不知,不以為恥,只知道完成必修課程,修滿學分,順利畢業。
這其實也不太完全能怪研究生。研究生大多數要直面求職壓力了,不像本科生,很多還想著「反正我要讀研」,更有閒情逸緻「徜徉在知識的海洋」。
不過數字不會說謊,研究生的整體競爭力確實在下降。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4年,碩博學歷應屆畢業生offer獲得率為44.4%,較上一年下降12.3%,且低於本科生的45.4%。
別說碩士了,博士都不如本科生。陝西省學生就業與留學服務中心發布報告指出,2023年該省高校博士畢業生的畢業去向落實率為76.68%,相比2022年下降9.45個百分點;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1.19%,相比2022年上升2.61個百分點。
所以,「第一學歷歧視」已經不只是情緒和心態,已經清晰地反映在數字上了。研究生擴招,但含水量也在擴張。
03
於是,考研人數開始下降了。
據統計,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388萬,較2024年的438萬減少50萬人,相比2023年減少86萬人。這已經是考研報名人數連續兩年下降。
這不是學生變少了,這幾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一直在增加,2025年達到1222萬人,再次創下新高。
那麼考研人數下降,就是很簡單的原因——學生不再天真地相信,更高的學歷會許諾一個更好的工作。
今天的研究生教育和大學生體感,頗有點自說自話的意味:一邊不是不斷地擴招,是學校通稿里教育質量如何如何提升;另一方面卻是一種快速貶值,在就業市場上的附加值不斷攤薄,高等教育逐次升級的敘事解體。
當然,這不是研究生有什麼錯,而是人們配不上研究生——是真的配不上,社會提供不了、也不需要這麼多高學歷人才。
即便有人說高考更能體現智商,但知識並不是智商的等價物,知識是時間的等價物。高考數學考滿分,其知識範圍也沒有超過17世紀的層次,這種知識放到現代,實在談不上什麼高級。
而時間才能換來知識,比如更長時間的閱讀文獻——包括時間更加集中,把各科刷題的時間集中到某一個方向上的閱讀,這種時間累積才能疊加知識。或許很多人對研究生的水平表示不屑,但平均來說,一個人只要花了更多時間閱讀,哪怕效率奇低,也依然在增長。
可惜的是,等他出了校門,才發現很多地方,好像真的17世紀的知識就夠用了。就像近些年興起的那個詞「牛馬」,就非常貼切:只要體力夠好,會跑、能擠奶,這就夠了。
用人單位看中的「第一學歷」,無關乎「牛馬」的創造力,而是一種「血統」——更聽話、注意力更集中,這就是最好的。
仔細想想也很無奈。研究生沒有做錯什麼,甚至大學大力發展研究生也沒什麼錯,畢竟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其實也比本科生多得多——據哈佛官方的數據,2024年該校秋季入學學生總數24519人,其中本科生也只有6980人。
而讓研究生如此尷尬的,終究還是整體的水位——他們已經爬得夠高了,轉頭一看才發現,自己只有打個「跳樓價」,才能落到能上岸的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