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沒有這3人,特朗普的加沙和平計劃恐難問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當地時間9月29日,美國公布了特朗普的加沙和平計劃,以色列表示支持,哈馬斯仍在考慮。《紐約時報》9月29日發表了一篇題為《特朗普和平計劃能否克服前所未有的殘酷現實?》的文章,談論特朗普加沙和平計劃面臨的挑戰。文章的作者是該報專欄作家、三屆普利策獎得主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
特朗普總統提出的加沙20點和平計劃是一項極具前瞻性的戰略規劃。這一計劃試圖將這片戰爭焦土轉化為和平起點,不僅為解決巴以衝突建立新框架,更致力於推動以色列與沙特、黎巴嫩、敘利亞乃至伊拉克的關係正常化。若方案成功實施,甚至有可能啟動伊朗內部亟需的變革進程。
值得稱道的是該計劃的幾位主要設計者:賈里德·庫什納、史蒂夫·威特科夫和托尼·布萊爾。若非他們的努力,這項倡議恐怕難以問世。
儘管該計劃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創造性,但其面臨的現實困境同樣前所未有地殘酷,這使得成功希望依然渺茫。
若這項計劃只是為解決瑞典與挪威之間的邊境爭端,或許容易得多。可它偏偏要終結的,是巴以衝突史上最血腥殘酷的兩年廝殺。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殘酷攻擊,在子女面前屠殺父母,在父母面前殘害幼童,甚至綁架嬰兒與老人。而以色列軍隊的報復往往同樣不分青紅皂白——為消滅一名哈馬斯成員,不惜每日造成數十名巴勒斯坦平民與兒童傷亡,同時將加沙夷為平地。這般慘狀可能造成了歷次阿以戰爭從未有過的惡果:讓實現和平這一必要目標變得遙不可及。
在我報道這場衝突的職業生涯中,我從未見過如此支離破碎的局面——每個碎片都浸透著比以往更深的猜忌與仇恨。如今要將這些碎片重新拼湊,實施這份包含停火、以軍分階段撤離、人質釋放、巴囚犯釋放及國際監督下重建加沙的複雜計劃,無疑是一場艱巨的任務。這需要日復一日地破解眾多外交難題,而所有反對者都會不遺餘力地打亂這個進程。
我懷疑特朗普是否真正明白,這將是一項何等艱巨的任務。這一計劃需要投入他多少時間與政治資本,需要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哈馬斯及美國阿拉伯盟友施加多大壓力才能迫使他們做出他們不僅不願意做出、更可能危及其政治生命與人身安全的抉擇。
儘管內塔尼亞胡聲稱支持此計劃,但只有當他用希伯來語向本國人民和內閣明確表態時,我才會相信。中東報道的弗里德曼第一定律是:私下承諾毫無意義,唯有面對本國民眾用母語公開表態才作數。在華盛頓,官員們公開場合冠冕堂皇,私下裡才吐露真言。而在中東,官員們私下說話真真假假,公開表態反倒字字當真。
而多數藏身於多哈掩體內的哈馬斯倖存領導層仍尚未對此表態。《新消息報》專欄作家納胡姆·巴尼亞坦言:「內塔尼亞胡或哈馬斯有太多方式可以破壞計劃。」但和我一樣,他也認為這項計劃值得一試,並對制定者們表示讚賞。
該計劃的必要性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任何對戰爭走向有基本判斷的人都清楚,以色列、阿拉伯國家與伊朗都已承受不起另一場戰爭。更智能、更廉價的無人機乃至導彈正在加速擴散,使更多行為體能以更快速度獲得超常戰力。
今年6月1日,超百架經走私入境的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了俄腹地空軍基地,損毀至少十餘架軍機,其中包括遠程戰略轟炸機。這一點我想無需提醒以色列人。據估算,這次突襲的成本更接近一次家電採購狂歡,遠不及以色列空軍一架F-35戰機約8000萬美元的造價。
其次,儘管內塔尼亞胡可以像周一那樣宣稱,若哈馬斯拒絕接受此方案,「以色列將獨自完成加沙行動」,並得到特朗普支持。但說來輕巧做來難。若真如此,以色列將面臨對加沙的永久軍事佔領與無休止的抵抗運動,而這正是以軍領導層所反對的。所謂「完成」實難如願。因此,既然特朗普已將方案擺上談判桌,內塔尼亞胡與哈馬斯都難以輕易徹底拒絕。
最後,即便看似不可能實現,該計劃仍具有必要性。社交媒體的普及,意味著每個平民傷亡、每具肢解屍體的畫面都能實時傳遍全球智能手機。因此,正如以色列正在經歷的教訓所示:要擊敗哈馬斯這類藏身民間的敵人,唯有承受成為國際棄兒、運動隊遭抵制、學者藝術家被全球排斥的代價。
內塔尼亞胡固然可以宣稱以色列在加沙擊敗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的哈馬斯是在捍衛西方民主價值——這在某種程度上不無道理,哈馬斯確實是對巴勒斯坦人危害最深的組織——但如今每個刷著TikTok的青少年也同時目睹著內塔尼亞胡與猶太至上主義者如何在約旦河西岸延續西式殖民統治。如今無人再受蒙蔽,無人。
馬里蘭大學教授希布利·特爾哈米在分析相關民調數據時指出:「2025年3月的皮尤民調數據顯示,自2022年以來,年輕共和黨人對以色列的看法發生顯著轉變,50歲以下群體對以色列負面評價升至50%(2022年僅為35%),落差達15個百分點。」
這項和平計劃的必要性還在於:無論希望多麼渺茫,我們絕不能放棄「兩國方案」。因為這仍是解決衝突唯一公正理性的出路。但我們必須承認,現狀與目標之間橫亘著巨大鴻溝。
我們需要在信任蕩然無存之處架設起溝通的橋樑。該計劃提議通過聯合國授權,在阿拉伯國家認可及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參與下,將加沙置於國際管理機構與部隊監督之下。其內在邏輯是:除非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能夠建立並展現治理能力,否則「兩國方案」無從談起。
但證明這一點需要給予巴勒斯坦人一個最佳機會,他們不僅需要國際支持,更需要以色列撤離加沙。我還要補充:以方必須停止約旦河西岸所有定居點建設,因為這些行動旨在徹底扼殺未來巴勒斯坦在該地區主權的任何可能性。只要巴方達成特定治理標準,必須迫使以色列保留巴勒斯坦建國的可能性。特朗普提出的這一計劃承認建國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渴望」,因此,只有特朗普能向內塔尼亞胡強加此條件。
但這是以色列抓住特朗普計劃的隱藏動機。以軍重創伊朗與真主黨軍事能力的戰術勝利,已為區域融合開啟了全新可能。
此舉不僅促使伊朗在敘利亞的傀儡政權倒台,為當地脆弱的民主聯盟執政鋪平道路。這也為黎巴嫩創造了政治空間,使該國自內戰以來最具能力的領導組合——總統約瑟夫·奧恩與總理納瓦夫·薩拉姆,能夠帶領黎巴嫩脆弱的民主制度擺脫伊朗及其支持的真主黨的牢牢掌控。同時,這也為伊拉克民選政府有效約束境內親伊朗民兵武裝拓展了空間。
與此同時,伊朗內部也悄然掀起一場反思:耗費巨資支持哈馬斯與真主黨這類失敗者,並長期與以色列為敵,導致伊朗淪為國際棄兒,這一切究竟是否值得。
儘管困難重重,倘若特朗普的和平計劃能夠克服萬難,為「兩國方案」重新架起溝通橋樑,那這必將為沙特、黎巴嫩、敘利亞乃至伊拉克帶來重大戰略機遇,推動這些國家考慮加入《亞伯拉罕協議》並實現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
換言之,這將把以色列與特朗普政府在12天戰爭中給伊朗造成的戰術軍事打擊,轉化為戰略層面的重大勝利。
本周一(9月29日)在白宮記者會上,特朗普甚至特意向伊朗釋放信號:若伊朗有意,他願開啟全新關係。特朗普談及《亞伯拉罕協議》時直言:「誰說得准呢,說不定伊朗也能加入。」當時內塔尼亞胡就站在近旁。
貝魯特研究所執行主席拉吉達·德爾加姆近日在《阿拉伯生活報》撰文指出,要實現這一目標,以色列必須克服其「圍城心態與武力恫嚇」,伊朗則須擺脫在虛張聲勢與妥協讓步、升級對抗與退縮迴避之間搖擺不定的「集市思維」。
她指出,伊朗領導層始終「在妥協與激進中來回徘徊,仍幻想著時間站在他們這邊。但強硬姿態下掩藏著無聲的恐慌。在這種困獸猶鬥的狀態下,伊朗持續做出代價高昂的誤判,尤其在以色列問題及所謂『抵抗軸心』這個日漸破滅的神話上。該軸心由伊斯蘭革命衛隊在黎巴嫩、伊拉克和葉門主導,在敘利亞影響力較弱且網路已被切斷」。
若特朗普的這一計劃得以推進,伊朗將陷入空前孤立,或許最終將引發其內部真正的權力博弈與戰略變革。
我的最終結論是:如果你喜歡博弈,就押這一和平計劃最終難以實現。歷史經驗表明,我們越接近和平,破壞者就越會不遺餘力地阻撓。
如果你常懷希望,請期待這次會有所不同。
如果你常常祈禱,請祈願關於這片土地、當前領袖及加沙戰爭毒害的一切陰霾終將消散。因為關鍵各方終將意識到:這是通往體面未來的末班車,而此後所有班次,都將直達地獄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