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這3種慢性炎症如果拖久了, 警惕癌變風險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談到炎症,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消炎」。其實,它是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時的反應,具有保護作用。
但若體內持續發生「慢性炎症」,就可能幹擾免疫,甚至促癌,有3種慢性炎症尤其要重視。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解讀慢性炎症為什麼可能促癌,並教你幾個方法幫身體抗炎。
受訪專家
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 楊盛力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 童強
慢性炎症為什麼很危險?
摔跤后挫傷部位紅腫、感冒時喉嚨疼、被蚊子叮咬后皮膚痛癢……這些都是炎症的表現。
對人體來說,炎症本身是免疫系統的保護機制,由此產生的紅、腫、熱、痛等反應都屬於急性炎症。人體發炎的原因多種多樣、表現各異,機制也較為複雜。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童強表示,通常情況下,病毒、損傷、自身免疫紊亂均可引起人體急性或慢性炎症。發炎是人體「超能力」之一,幫助隔離損傷、清除病原、修復受損、加速癒合。
免疫細胞能清除外來的有害病原體、毒素及刺激物等,在組織受到損傷時,阻止其進一步入侵,同時激活其他因子清除有害物質,起到主動保護和修復的作用。
但是,慢性炎症相對危險,容易對機體長期刺激、打亂免疫系統功能,導致組織損傷、免疫系統失調、心血管問題、慢性疾病風險增加等,甚至在緩慢發展過程中出現急性加重,危及健康。
因為致炎因素持續存在,大量炎症因子釋放到局部微環境中,會增加基因突變風險,進而誘發正常細胞癌變。
與此同時,多種炎症細胞和因子還參與腫瘤基質的重構及血管生成過程,不僅為腫瘤生長提供了適宜環境,還增強了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能力。此外,腫瘤本身也可誘發炎症反應,形成持續存在的促癌環境。
3種慢性炎症更容易促癌
如果癌症是由炎症發展而來的,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十年或更長時間。若存在吸煙、飲酒、熬夜等不良習慣,或有癌症家族史,這一進程可能會明顯加快。
在多種慢性炎症中,以下3類與癌症發生的關聯尤為明確,需要引起重視。
1
慢性病毒性肝炎
我國是肝炎和肝癌的高發國家,肝炎病毒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約80%的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
肝癌早期癥狀隱匿,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平均生存期僅6~12個月,預后較差。
接種乙肝疫苗可有效預防感染,從而降低肝癌風險;已感染者應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以阻斷炎症向癌症轉化。
2
慢性胃炎
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胃潰瘍乃至胃癌的重要誘因,早在1994年就被列為胃癌的I類致癌物。
該細菌通過附著胃黏膜並分泌多種酶引發炎症和潰瘍,與其他因素(如遺傳、吸煙、腌制食品攝入等)共同促進胃癌發生。
目前臨床常用的四聯療法清除率可達73%~88%,根除幽門螺桿菌能顯著降低胃癌發病風險。
3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風險較普通人高約20倍。酒精、肥胖和吸煙是二者共同的危險因素,其病理特徵也存在相似之處。
慢性炎症過程中持續的炎症信號可損傷胰腺組織,導致抑癌基因失活,並進一步促進炎症細胞浸潤和腺泡損傷,最終誘發胰腺癌。
除上述類型外,結直腸慢性炎症、宮頸炎、牙周炎等,也可能誘發相應組織的癌變。
做這些事幫免疫系統抗炎
雖然炎症不一定會發展為癌症,但無疑是癌症的催化劑,針對「炎症→癌症」的轉化過程進行防治十分必要。
✓
重視體檢早期篩查
從炎症到癌變是一個漸進過程,這為干預提供了時間窗口。定期進行健康體檢以及有針對性的癌症篩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或腫瘤,從而採取有效治療。
✓
積極控制慢性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約15%~20%的癌症與慢性感染有關。及時治療乙肝、丙肝、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等,可有效阻斷相關炎症的持續存在,是預防癌症發生的重要措施。
✓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睡眠充足:睡眠對免疫系統的恢復十分重要,盡量晚上11點前睡覺,睡夠7~8小時,午休半小時左右。
睡前3~4小時停止進食和劇烈運動,睡前1小時不要再刷手機、看電視,應讓大腦儘快從屏幕光線的刺激中恢復。
抗炎飲食:多攝入富含抗炎成分的食物,如藜麥、糙米、蕎麥等全穀物,以及深海魚貝類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西藍花、菜花、甘藍、芥藍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草莓、藍莓、黑莓、覆盆子等莓果類水果也不錯。
少吃高糖、高油、高脂食物,減少紅肉、加工肉、動物內臟、精製穀物攝入。
適度運動:長期久坐、身體活動少、體脂率較高的人群,體內炎症因子水平相對更高帶來免疫系統混亂。建議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每周至少150分鐘慢跑、健走、騎行等有氧運動,有助降低促炎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