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麥CEO:印度欲推動晶元本土製造,我們願意支持

京港台:2025-9-3 21:18| 來源:ZAKER | 評論( 5 )  | 我來說幾句

阿斯麥CEO:印度欲推動晶元本土製造,我們願意支持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上個月,印度總理莫迪在「獨立日」講話中宣布,印度將重啟「半導體戰略」,致力於推動晶元本土製造,並宣布首款「印度製造」晶元將於2025年底進入市場。尋求開拓印度市場的荷蘭半導體巨頭阿斯麥(ASML)欲為其提供幫助。

  據美媒彭博社2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二,在新德里舉行的印度半導體年度峰會上,阿斯麥的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夫·富凱表示,該公司希望在未來一年與印度晶元製造商建立合作關係。

  「我們認為印度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合作夥伴,我們致力於通過合作、知識交流和人才培養,支持印度(在半導體領域)的宏偉目標,」富凱在發表主旨演講時說,「我們的先進光刻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印度晶圓廠實現尖端性能。」

  富凱表示,印度在半導體產業發展方面展現出積極進展,這得益於投資、雄厚的人才儲備以及政府的有力支持。

  他說,「我們歡迎印度的產業願景,這將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注入更強活力。此次是阿斯麥首次參與印度半導體展,我們期待深入了解印度半導體產業現狀,建立新的合作關係,把握未來機遇。」

  

  阿斯麥CEO克里斯托夫·富凱演講視頻截圖

  另據印度《鑄幣報》報道,富凱周二接受該媒體採訪時表示,阿斯麥目前暫未向印度投入數億美元規模資金,但對印度市場持樂觀態度,「該國仍是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他提到,阿斯麥此前已在印度設立實體公司,當前正派遣更多高管赴印,「我們認為存在一個重要機遇,可以讓更多工程師與印度半導體企業緊密合作,從而在亞洲半導體供應鏈中建立更穩固布局」。

  富凱介紹稱,阿斯麥在印度的布局擴張,將與當地半導體行業發展同步推進。隨著印度更多晶元測試封裝工廠建成、晶圓廠投入運營,公司將為核心技術在印度搭建更完善的落地體系。

  他補充道:「極紫外光刻(EUV)……這項技術相當先進,預計要等到印度本土半導體行業發展成熟后,才可能與印度市場展開相關合作。現階段重點是組建更大團隊、逐步加大對整體晶元供應鏈的投入,並根據印度半導體行業的逐步發展,探索我們可提供的合作方向。」

  據彭博社報道,阿斯麥一位發言人透露,目前該公司在印度的業務規模「非常有限」,其拒絕就業務擴張細節提供更多信息,比如可能銷售的設備型號或時間表。

  美媒指出,富凱此次表達合作意向之前,阿斯麥已下調明年增長預期,原因是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對其半導體設備銷售形成壓力。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影響阿斯麥對華銷售的背景下,印度被視為該公司潛在的全新亞洲市場。

  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大陸是阿斯麥僅次於中國台灣的第二大市場,貢獻了27%的系統凈銷售額。韓國、美國和日本則為同期另外三大主要市場。

  預計印度初期或將聚焦於低端晶元製造,而非驅動人工智慧技術的尖端晶元。在官網發布的聲明中,阿斯麥預測,印度半導體市場預計將在2026年突破550億美元,2030年達到1000億美元規模。這一增長動力源於智能手機、汽車、5G物聯網領域的強勁需求,以及印度政府的支持。

  

  8月29日,日本東京,印度總理莫迪在日印經濟論壇上發表講話。視覺中國

  早在2021年,印度政府便啟動了「半導體印度」(Semicon India)計劃,初期預算約為87億美元。印度政府承諾提供高達50%的項目成本資金支持,涵蓋從硅基半導體製造到封裝測試的整個產業鏈。但這一計劃未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在印美關係迅速惡化的背景下,莫迪近期又重提「半導體戰略」,計劃實現半導體的印度國產化。他還宣布首款「印度製造」晶元將於2025年末進入市場。

  半導體合作也成為日印近期外交重點。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等日媒消息,當地時間8月29日,莫迪與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東京舉行首腦會談,雙方達成「日印經濟安全保障倡議」,將半導體和礦物資源、人工智慧等列為重點領域,日本政府將支持日本企業在人工智慧、半導體等領域的印度市場布局,並推進接收來自印度的專業人才。

  《日經亞洲》還稱,日印兩國政府正推動日本企業將不使用尖端技術的產能轉移至印度,主要產品涵蓋半導體、LCD液晶顯示器、光伏發電設備、蓄電池及壓縮機等領域。

  近日,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已與印度工業聯盟協商制定出行動計劃。作為兩國首腦會談即將達成的合作框架的一部分,該計劃提出將日本企業一部分正喪失競爭力及國內產能的產品,轉移至印度,「以重建和擴大產能」。

  不過,印度Virtunet Systems公司首席技術官,莫迪的聲明與政策轉變並未推動本地知識積累,也沒有積極爭取國外技術轉讓,本質上仍是向外國公司提供資金補貼,吸引其來印利用廉價勞動力設廠。儘管印度政府的補貼一度吸引了富士康、塔塔電子、美光等大公司的目光,但四年來僅有美光同意在印度設廠,且並非半導體工廠。

  他直言,「政府沒有意識到的是,如果沒有本地市場,即使政府提供70%的資金,但面對100至150億美元的建廠成本,也不會有外國企業或領先的半導體公司前來。」

  他還提到,印度原本期望在西方遠離中國后,製造業將轉向印度。但事實上這一戰略已經失敗,「印度需要與中國的供應鏈建立聯繫,否則在』中國+1『戰略中將一事無成。」

  分析人士也指出,儘管印度積極布局高科技產業。不過,目前來看,印度在半導體產業方面體量較小,出口競爭力不強,在生產規模、技術層級等方面都與中美等國家有較大差距,國內市場需求也有待進一步分層。未來,整個產業的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4 11: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