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集團發公告 大公文匯:李嘉誠懸崖勒馬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李嘉誠打包賣港口一事,迎來重大變化。
7月28日清晨,香港長江和記實業的一紙公告,讓一場關於海洋權力的爭奪戰正式浮出水面。
在與貝萊德-TiL財團經歷145天獨家談判期屆滿后,長和正式宣布,將邀請中國內地主要戰略投資者加入收購財團,交易架構面臨重大調整,以便交易能夠獲得所有相關監管機構和部門的批准。
這一決定徹底重構了圍繞長和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價值230億美元資產出售的權力棋局。
交易轉折:中資入局
長和在公告中再次強調,在未獲得所有相關監管機構和部門批准前,將不會進行任何交易。
受此消息影響,7月28日長和股價開盤一度直線拉升,漲幅超2%至最高54.60港元/股,創2020年2月以來新高,但隨後又迅速跳水,最終收跌0.84%,報53港元/股。
雖然長和未在公告中指明是哪家中資企業加入進來,但就在獨家談判期於7月27日結束前的前幾日,已有多方媒體報道——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中遠海運)正積極推動加入由美國貝萊德與地中海航運(MSC)子公司TiL組成的收購財團。
這家全球最大航運企業手握1535艘船舶、1.3億載重噸運力,其介入絕非普通財務投資,更像是對全球海洋權力話語權的爭奪。據官網信息,中遠海運在全球投資碼頭58個,其中集裝箱碼頭51個,集裝箱碼頭年吞吐能力1.3億TEU,居世界第一。
據彭博社披露,中遠海運的核心訴求是獲得對財團關鍵決策的「否決權」,尤其在涉及中國航運利益的安全審查、費率調整及船舶調度領域,以及超額利潤分配權和港口營運數據訪問權。
長和雖未點名中遠,但公告中直言「為獲得監管批准,財團成員及交易架構需變更」。這足以體現監管的壓力。
而據《香港商報》7月25日透露,一旦中遠海運無法加入,中方將不會批准交易進行。
由此可見,這場港口交易的主動權已經從貝萊德為代表的國際資本財團轉移到了中遠海運手中。
風暴核心:巴拿馬運河
回顧此前,今年3月4日,長和發布公告稱,擬向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轉讓其持有和運營的,分佈於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總價值228億美元。
在特朗普再次上台後揮舞關稅大棒的敏感時期下,長和此舉無疑是「捅了馬蜂窩」,令其備受輿論指責,深陷困境,進退維艱。
3月13日,港澳辦轉載了一篇來源為《大公報》的評論文章,題為《莫天真勿糊塗》,直指交易「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前特首梁振英更警告「商人無祖國」思維的危險性。
這場交易的爭議核心,在於長和擬出售的資產中包含巴拿馬運河兩端的關鍵港口——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這兩個港口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交通要衝,也是中國船隊通往拉美的重要門戶。這條水道承擔全球6%貿易量,美國、中國和日本分別是運河的前三大用戶,中國2.6%的海運貨物經此通行,包括從南美進口的銅、大豆等戰略資源。
3月交易公布后,中方監管立即援引《反壟斷法》及《國家安全法》啟動審查,更警告交易方「不得規避審查」。
架構重建:海洋權力爭奪
為破解僵局,長和引入中資,交易架構也將重塑。外界也因此判斷,該筆交易成功的可能性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隨著可能出現的各方介入及交易結構變化,交易如繼續進行,其複雜性也會提升。
據媒體報道,中遠相關的權力訴求談判仍在進行,相關細節可能在9月底前敲定。
中遠要求否決權核心目標是防範損害中國利益的決策,尤其針對巴拿馬運河港口的船舶優先通行權、數據安全等敏感領域,旨在避免衝突時期「卡脖子」。此舉將中國在全球海運命脈的話語權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參與」。
另外,外界也有傳言,中遠介入后,將持股30%-40%,貝萊德持股降至50%以下,地中海航運(MSC)子公司TiL持股25%左右。據了解,地中海航運是一家總部在瑞士的歐洲公司,和中美的關係比較均衡,所以,新的交易結構可以看作是中、美、歐按比例分配了這輪港口資產及其背後的海洋權力。
這場博弈遠超出商業交易範疇,成為重建未來全球關鍵基礎設施投資秩序的標桿事件。如果交易成功,將成為貿易博弈的一個微妙平衡節點;如果交易破裂,港口資產仍在長和,中方利益也不會有影響,但長和可能將承受估值邏輯的重塑,190億美元現金收入預期告吹。
一場牽動中美歐三大經濟板塊的港口交易,如今走到了最微妙的時刻。李嘉誠家族「在商言商」的全球資產騰挪遭遇國家利益鐵幕,印證出一個常識:沒有純粹的商業。
大公文匯全媒體28日更是評論道:這是懸崖勒馬返正途。希望其經此一番教訓,有關企業終能明白只有與國家民族一起,站在歷史正確一邊,才能守住基業、贏得尊嚴,才能有出路和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