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父母,為何養育出13歲的殺人犯?

京港台:2025-5-23 05:48| 來源:果殼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高分父母,為何養育出13歲的殺人犯?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在一個父母性情暴虐、婚姻不睦、對子女漠不關心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社會往往能「理解」他們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

  畢竟,這樣的孩子從原生家庭中汲取不到足夠的情感滋養,也無法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行為模式。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成長於一個溫暖和睦的家庭,父母恩愛、細心照顧,從不向孩子施加過高的學習壓力,

  甚至堪稱好父母的典範,可孩子卻在13歲時成為殺人犯——這恐怕才真正讓人難以接受吧?

  前段時間,備受好評的網飛新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講述的,正是這樣一個匪夷所思、卻令人不寒而慄的故事:

  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一對能打高分的父母,如何養出了少年殺人犯?

  意料之外的兇手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的故事看似簡單,卻直擊人心:

  傑米·米勒,一個13歲、瘦弱而普通的男孩,與父親埃迪、母親曼達、姐姐麗莎共同生活。

  某天清晨,警察突襲米勒家,傑米因涉嫌謀殺同班女生凱蒂被逮捕。儘管傑米含淚否認,但隨著調查深入,監控錄像揭示了殘酷的真相——

  傑米用匕首刺了同學凱蒂七刀,致其當場死亡。

  

  圖片來源:豆瓣

  眾人震驚之餘,最大的疑問隨之浮現:

  傑米為什麼殺人?

  

  作者供圖|爛番茄評論

  《混沌少年時》共四集,第一集詳細展現了傑米被捕、刑拘、證據揭示的過程;而後續三集則分別從學校、心理治療師、父母的視角,回溯了傑米的成長軌跡與日常生活。

  最讓人不解的是,這個未成年兇手並非出自一個破碎的家庭。

  他的父母恩愛,對子女悉心照顧,家庭關係溫暖有序。

  父親埃迪是個藍領維修工,雖不善言辭,但踏實可靠,喜歡動手修理東西,從不動怒。小時候,埃迪曾遭受父親的暴力,因此立誓絕不對自己的孩子動手,他做到了。

  傑米回憶,父親發過一次很大的火,把家裡一個棚子砸了,但這次的「出格」在傑米眼裡甚至有些「好玩」,並未留下心理陰影。

  傑米的母親曼達則是傑米眼中的賢妻良母,性格溫和,烤肉技藝一流。

  姐姐麗莎成績優秀、聰明理智,與傑米雖然存在性別與年齡的代溝,但依然在關鍵時刻表現出堅定與冷靜。

  當母親想要搬家躲避輿論時,是麗莎提醒父母:

  搬家只能換來短暫的平靜,真相遲早會將我們拖入更痛苦的深淵。傑米是我們的家人,我們不能逃避。

  

  圖片來源:《混沌少年時》

  傑米的原生家庭並非盡善盡美,但他的父母已經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了子女足夠的支持與關愛。營造一個溫暖、安全的成長環境,堪稱「能打80分的好父母」。

  可即便如此,傑米還是走上了殺人的不歸路。

  這是《混沌少年時》最令人不安的部分——一個成長於良好家庭的孩子,為何會淪為殺人犯?

  這個看似無解的問題,讓觀眾在層層剖析之後,感受到難以名狀的恐懼與悲哀。

  或許,真正的混沌,不是來自破碎的家庭,而是隱藏在看似完美、卻無法觸及孩子內心深處的角落裡。

  未成年人的世界,雖然家長經歷過、但依然不懂

  我自己作為正在養育著兩個孩子的家長,看了整部片子最大的感受是:

  雖然我也曾是少年,但每一代未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對一個人表達愛意時,會隔著屏幕向對方發紅色的桃心。

  但你知道現在年輕人,發不同顏色的桃心代表不同的意義么?

  紅色桃心依然代表愛、紫色則代表性慾、黃色表示「我感興趣,你感興趣嗎」、粉紅色的意義是「我感興趣但不涉及性」,橙色代表「你會沒事」。

  這些看似簡單的符號,其實是網際網路和智能手機塑造的Z世代的「暗語」。 可正如劇中70、80后的父母一樣,我們全然不知。

  這種認知差距,才是Z世代焦慮與痛苦的根源之一。 當家長還把霸凌的範圍局限在校園內時,忽視了網路世界里那些帶有隱秘、甚至黑暗含義的Emoji,殊不知,這些看似無關痛癢的Emoji,帶給孩子的傷害,遠比我們想象得更深、更隱秘。

  換言之,這一代孩子,其實生活在成年人看不見的戰場上。

  傑米作為剛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在社交平台上收到女同學——凱蒂——發的爆炸的紅色藥丸、腎豆、80/20法則等一連串Emoji符號。

  

  作者供圖 :凱蒂發給傑米的Emoji圖片

  這在傑米眼裡絕不是玩笑,而是凱蒂針對他的「言語霸凌」:小子!你是一個沒有女生會瞧得上、註定會成為「老處男」的loser!

  

  圖片來源:混沌少年時

  但是凱蒂同樣是中學生隱秘網路的受害者。

  她為了追求自己喜歡的男生,竟給他發了自己上半身的裸照,結果這個男生傳播出去,全校皆知。

  「社死」的凱蒂羞憤至極,而傑米則想「趁虛而入」,表達了關心——他在心理治療師面前坦言,這不過是自己想擺脫「loser」標籤的一次嘗試。

  

  圖片來源:混沌少年時

  沒想到,凱蒂看穿了傑米的虛假和意圖,於是再一次羞辱了傑米,這才釀成了悲劇。

  劇中還提到一個我們陌生卻危險的詞:

  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即「非自願獨身者」。

  這個詞最初由加拿大女孩Alana創建的一個網站衍生而來,原本是為了給那些現實中

  不受異性青睞的孤獨單身者提供傾訴苦悶、相互安慰的空間。

  然而,很快,大量社會底層的單身男性湧入,這個本是孤獨者抱團取暖的地方,逐漸演變成戾氣深重的「剩男」聚集地。他們將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女性,仇視女性、反對女權,充滿攻擊性。

  Incel群體的存在,本質上是「有毒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在社會中不斷被推崇、放大的最好佐證。

  當敏感、脆弱的13歲男孩被同班女生也貼上了這個標籤時,他的世界崩塌了。

  隨著影片發展,觀眾會看到:社交網路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校園霸凌的變體,並不是悲劇的全部根源。

  

  圖片:混沌少年時

  權力失衡的父母

  一個和睦的家庭、已然養育出一個優秀女孩的父母,為什麼把第二個孩子養廢了?

  其實這部劇在探討很多社會學、教育學和心理學議題之外,也想讓家長直面一個事實:

  我們其實並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如不少未成年人也並不信任他們的父母。在一切如常的家庭生活下,成年人和孩子們其實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里。

  傑米的父親最後和妻子哭訴時說過一段話:

  我從來不打孩子,他想要電腦,我們給他買了電腦、配齊了桌椅設備,他就是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看電腦,怎麼會學壞?

  家長以為孩子一直在房間里就是安全的,實際上那台小小的電腦裝得下整個世界;

  我們以為孩子只是未諳世事的單純少年,殊不知他們的世界底下多麼暗濤洶湧。

  當我們覺得對孩子溫柔以待時,殊不知我們的「無知」和無意識,可能已經傷害過孩子很多次。

  比如,家庭中無處不在的權力失衡。

  傑米唯一對母親的「好話」,是誇她烤肉做得不錯。

  而當警察要求他選擇一位家長陪同問詢時,傑米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父親。即便在確認傑米是兇手后,整個家庭都陷入悲痛,但父親的情緒仍主導著家庭的氣氛。

  父親平靜時,全家可以去看電影、吃中餐、聽音樂。但當憤怒湧上心頭時,他會嘶吼、摔門,而妻子只能兜底、安撫、默默承受。

  可是,傑米也是母親的孩子啊,媽媽的痛苦與悲傷又何處寄託?

  青少年中的性別歧視、同齡人認同感的缺失,不僅存在於校園和網路,更在現實家庭中埋下不良的種子。

  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在孩子心中悄然生根、發芽,最終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真正的危險,從來不只是看得見的暴力,而是那些隱秘的情感裂痕——在孩子們尚未學會表達時,就已經深深紮根。

  沉默的青少年

  如果凱蒂沒有遇害,傑米沒有被捕,他們在學校和網路上遭遇的欺辱和不公會被揭露嗎?

  很難!

  《2023年未成年人網路權益保護及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

  超過半數的受訪未成年人表示,在自己身邊發生過網路暴力事件。

  未成年人網路霸凌的形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包括:

  網路詆毀:捏造謠言、惡意攻擊;

  網路盯梢:發送威脅性信息,持續騷擾;

  冒充他人:假冒身份發布信息,損害形象;

  隱私披露:泄露個人信息;

  在線孤立:故意將某人排除在群體之外;

  傳播不雅圖片或視頻:損害當事人名譽;

  惡意謠言傳播與仇恨言論:造成精神傷害。

  但這些只是冰山一角,背後還有多少沉默的青少年,始終隱藏著他們的痛苦,直到悲劇發生,我們才恍然察覺。

  為什麼孩子選擇沉默或爆發?

  我最近讀了法國作家塞西爾·阿利克斯的《沉默的十三歲》,這是一部以校園欺凌為主題的兒童成長小說。

  書中,十三歲的男孩呂多在學校遭受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陷入沉默,直到在家人、朋友和老師的幫助下,鼓起勇氣說出真相,才重新走向希望。這本書讓我明白:

  孩子們保持沉默,是因為他們自卑、恐懼和懂事。

  因為自卑:呂多是個肥胖的孩子,他覺得自己的外形就是被欺辱的原因。和傑米一樣,他們都未建立起清晰、健康的自我認同,內心充滿自卑,覺得自己「活該」成為受害者。

  因為恐懼:呂多在書中直言:「在被霸凌者的世界里,恐懼勝過一切,而憤怒卻無能為力。」 孩子們不相信學校、老師、反霸凌教育、甚至心理諮詢師。他們害怕揭露真相后,迎來的不是保護,而是更深的傷害。因為,「這些成年人大概早忘了,中學生活有時就像戰爭一樣殘酷。」

  因為懂事:呂多成長於單親家庭,他知道家長養育自己的不易,不願再添麻煩。很多「弱勢群體」的孩子像呂多一樣,把所有的苦往心裡吞,選擇了沉默。

  正是這些原因,催生出許多個被霸凌卻沉默的孩子。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時候,即使你開口求助,也很少有人願意相信,孩子可以成為施暴者。

  但事實就是如此,殘忍並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很多孩子在中小學階段,就學會了折磨同齡人,甚至將受害者逼入絕境。

  「呂讓」最終沒有成為「傑米」的原因,是因為他恰好遇到了一個發現真相的老師、一個願意伸出援手拉他一把的同學、一個願意為了讓兒子情況好轉而選擇抗爭的母親。

  作為父母的難處之一就是,在教養孩子漫長的歲月里,我們雖然很難進他們的世界,但也不能停下努力跨進去的步伐!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4 11: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