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人悲慘困境:要麼等死,要麼自費去國外求醫

京港台:2025-5-11 04:29| 來源:加國無憂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加國人悲慘困境:要麼等死,要麼自費去國外求醫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多倫多居民Allyson Vandenberg表示,她甚至還沒踏進診所,就已被拒絕接受背部手術治療——此時她的疼痛已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她已經開始考慮安樂死了,幸虧朋友提供的去國外求醫信息為她點亮一盞明燈。

  Vandenberg在給CTVNews.ca的郵件中寫道,「有一位醫生願意見我——但要等八個月——結果我連診室門都沒進去就被拒了」。在極度疼痛中,她甚至開始考慮接受醫療輔助死亡(MAiD)。

  她說,「我已經開始向親人道別了」。

  直到一位遠在墨西哥的朋友為她聯繫了一位醫生,這才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Vandenberg說,「我們通過電話和WhatsApp溝通,直到我感到放心。結果是安排周一檢查,周四就可以手術。」

  Vandenberg 是數位告訴CTVNews.ca 他們為何轉向「醫療旅遊」的加拿大人之一——他們並非出於奢侈或便利,而是將其視為活命「最後的選擇」。

  根據加拿大醫學會的數據,可提前預約的非緊急手術(如髖關節、膝關節和白內障手術)正在被推遲;同時,加拿大目前已有超過650萬人無法獲得家庭醫生服務。

  CTVNews.ca 邀請讀者分享他們出國就醫的經歷和原因,收到了數十份回應(未全部獨立核實)。

  「我擔心自己會變成坐輪椅的人」

  來自安省Glen Morris的Ronna Hoogstraten說,在患有嚴重背部和骶髂(SI)關節疼痛六年多后,加拿大的醫療體系讓她陷入了「懸而未決」的狀態。

  她在郵件中寫道,「我的L5-S1椎間盤已經退化到只剩15%,其他椎間盤也開始滑脫。我很擔心自己會變成需要坐輪椅的人。」

  

  圖源:Pexels

  她自己查找資料后找到了德國的一家診所,在向其提供MRI掃描后,僅六天就定下了手術時間。

  她說,「我在加拿大還沒有拿到轉診的預約時間,但在德國卻能這麼快安排手術」。

  「我必須出國才能活命」

  來自蒙特利爾的Celyn Harding-Jones說,她患有一種罕見腦瘤長達20年,最終被迫出國尋醫。

  她在郵件中表示,「我必須出國才能活下來。我在加拿大找不到一位有該類型腦瘤手術經驗的神經外科醫生,也沒人願意為我動刀。」

  

  圖源:Celyn Harding-Jones

  她說,「我35歲時開始出現昏倒,幾乎無法照顧孩子。申請省政府資助省外治療的程序非常不透明,而且根本不是為那些重病患者設計的。」

  她的經歷突顯了罕病患者在加拿大醫療系統中被「邊緣化」的問題。

  「由於醫療服務按省劃分,我們被困在『信息孤島』中,只能接觸本地區醫生的專業技能,」她表示,這使得在真正需要時尋找專業治療變得異常困難。

  官僚流程與醫療緊迫的衝突

  即便醫生建議病人出國就醫,這條路依然困難重重。

  來自阿爾伯塔的Louise Zuke表示,她曾被阿省衛生部門建議自費出國手術,然後再申請報銷,但沒有任何賠付保障,也無法保證回國后的跟進護理。同時,她也被建議考慮去安省或BC省就醫,但沒有明確的時間表或預期結果。

  退伍軍人同樣面臨類似困境

  退役的加拿大上尉Jody Beckett在經歷退伍軍人事務部的漫長審批后,最終在德國接受了頸椎重建手術。

  她說,「他們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來評估我的情況,才可能批准報銷。但我根本等不了幾個月來繞這些紅色文件牆。」

  這場包括脊柱重建的手術耗資約10萬加元。

  加拿大人醫療旅遊熱門目的地

  溫哥華西門菲莎大學的教授Valerie Crooks指出,一些國家因費用低、交通便利、文化聯繫而成為加拿大人醫療旅遊的熱門地。

  她在接受CTVNews.ca 視頻採訪時表示,「墨西哥是一個主要目的地,因為它離加拿大近、無需簽證、航班多、費用相對可控」。

  印度也很常見,尤其是對有文化或家庭聯繫的加印社區。「許多第二、第三代印裔加拿大人在探親時接受治療。」

  

  圖源:51記者拍攝

  Crooks還指出,一些東歐國家也正迅速成為新興熱門,診所專門面向國際患者宣傳推廣。

  土耳其則在牙科和整形手術方面崛起為熱點。診所通常提供打包服務,包括手術、酒店接送,費用仍比加拿大報價低很多。

  來自蒙特利爾的Michelle F. Renaud就準備前往土耳其做兩個牙科種植體。

  她說,「包括兩次往返機票,整個費用不到5500加元。」而在加拿大,即便有公司保險,同樣的治療也要超過1萬加元。

  而來自Oakville的Ken Hadall剛從伊斯坦布爾回來,他在那裡進行了全口牙齒重建——包括牙冠、牙橋和貼面——總費用僅為3500美元(約合4800加元)。

  Hadall說,「我在本地牙醫那得到的報價是10萬加元。」

  一些國家甚至專門面向僑民群體,或將醫療服務與觀光產業結合推廣。

  Crooks說,「加勒比地區若干國家正在發展『健康與養生旅遊』平台,吸引遊客同時購買醫療服務,無論是小治療還是重大手術」。

  出發前要注意的事

  儘管國外診所可能服務更快,Crooks提醒加拿大人在預訂手術前要慎重考慮。

  她說,「人們往往只看到了治療的前期費用,但他們未必考慮到全套開銷——包括旅行、住宿,以及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她建議患者首先諮詢家庭醫生。「必須清楚了解整個流程。醫生能提供重要建議,特別是在術后恢復和隨訪方面。」

  回國后的挑戰

  出國就醫后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回到加拿大后的術后護理。

  Crooks解釋道,「出國手術意味著你脫離了本國醫療系統,加國醫生未必熟悉國外的治療方式,導致無法提供適當的後續護理。」

  如果手術類型在加拿大並不常見,這種挑戰會更加突出。

  自主決定的代價

  對很多人來說,出國就醫是面對國內困境時的一種「奪回主動權」的方式。但Crooks提醒,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沒有一種解決方案適合所有人。」她說,「重要的是要衡量潛在益處與風險,認真計劃整段醫療旅程。」

  

 

        更多加國要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4 00: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