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幾年再看國內,普通人最應重視哪些資產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在我的知識星球里,有朋友提問,普通人在當下這種情況下,什麼算優質資產,什麼樣的資產最能保值。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一直有思考,乾脆就此寫篇文章,既是回應朋友的問題,也算是個人思考的整理。
這些觀點,肯定不會全對,歡迎討論和拍磚。
過去,有幾套房、有點理財、幾隻基金,大家普遍認為就差不多了。但這幾年發生的變化,大家看到了,房子賣不動了,理財虧了,基金被套,存款也跑不過通脹。大家普遍焦慮,怎樣才能保值和對衝風險呢?
傳統資產開始掉隊。房產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人漸漸意識到,房子並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哪裡都有價值。真正還具備支撐能力的,是那極少數人口凈流入城市的核心地段,尤其是老學區房,或者配套成熟、流動性仍然在線的市中心房產。這類房子雖然漲不動了,但仍然能扛,真需要用的時候,還有市場認。比如北京東城西城學區、上海徐匯靜安老破小學區,或深圳南山、廣州越秀天河等核心地段。其價值來自於人口結構穩定、教育資源稀缺、配套成熟。
工作也是一類資產,尤其是那種穩定、抗周期的職業,比如體制內崗位、國企、事業單位,或者自由職業中現金流持續性強的類別。縣區基層公務員、公立教師、編製醫生等崗位雖然看似普通,但是抗風險能力最強的中產構成。此外,出租型資產、營運中小微企業、可持續接單的自由職業,也是屬於抗波動型的現金流資產,優於不確定收益的高風險產品。
股市方面雖然整體表現低迷,但仍有一些行業屬於結構性例外,主要集中在中高端製造、人工智慧和工業機器人這幾個方向。中國製造雖然被看低已久,但事實是,在不少細分領域依然具備國際競爭力。比如電驅、電控、電池、工業母機、數控系統這些產業鏈環節,仍由中國企業主導。部分企業財務穩健,訂單穩定,跌出了估值空間,反而更接近價值中樞。
從更大的時間維度來看,過去十年,中國在大國重器和具備國際競爭能力的方向上投入非常多,航空航天、晶元、自主工業軟體、機器人、量子技術等,都在不斷突破。這些方向之所以能持續推進,本質上與體制選擇密切相關。我在海外生活已有三年,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和加拿大這類民主制度下的國家,往往受限於文化結構、行政效率、利益平衡機制,很難真正集中資源搞長期、高強度投入的產業建設。政策推動一項技術,可能中途就被換屆、預算、利益集團掐斷。
而中國是典型的舉國體制,一旦國家層面定下方向,資金、人才、上下游產業鏈都能壓到一塊上。這種動員能力不是常態國家可以複製的。在部分高技術領域,比如新能源製造、儲能設備、電動汽車零部件、部分AI應用、光模塊與工業機器人,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一騎絕塵的競爭力,甚至正在拉大與歐美同行的差距。
這些領域確實能給國家長臉,也確實代表了中國的硬實力。但它們是否能實質惠及普通人,從過去十年經驗來看,答案比較現實。參與其中的公司、技術人員、供應鏈上下游當然受益,但大多數人並沒有直接獲得分紅。大模型的融資熱、自動駕駛的政策試點、電池產業的爆發,對一線城市裡的小家庭、中部城市裡的打工人、三四線的退休儲戶來說,幾乎沒有影響。這是中國發展方式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特徵,未來大概率還會延續。
從投資角度看,這種結構反而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線索。如果已經知道國家會繼續在這類方向上傾斜資源,那在股市裡尋找那些真正做得深、做得專、財報穩定、有產業縱深的公司,是值得長期跟蹤的策略。尤其是在AI、機器人、高端製造這些板塊里,存在一些資產質量不錯、業務方向明確、產品能力在全球都有領先性的企業,它們可能是為數不多能穿越國內經濟周期的機會。
多看看高層的講話,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上都有報道,看看哪些領域是他們經常講的。
當然,以上提到的這些板塊里也有大量泡沫和講故事的企業,普通人做投資不能只靠概念,要看現金流、研發投入、核心技術佔比、客戶結構。這部分雖然有起伏,但整體上比炒題材的題材股,更接近正常投資邏輯。能看得懂的,就選幾家財務和業務穩定的龍頭,長期持有;看不懂的,不碰就是最好的風控。
除了看得見的東西,還有一些被低估的軟資產,比如學歷和技能。雖然社會上對學歷貶值討論很多,但實話說,在大盤變差的時候,優質學歷依舊能給人更多機會。如果清北或華五的這些學校的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或混得很差,那就是覆巢之危機,再討論什麼都沒價值。
真正具備專業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的技能,比如懂AI數據、能做國際合規、會兩門以上語言,我認為幾乎不會失業。因為這些能力不是靠短期培訓搞出來的,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底層能力,未來可變現性很強。尤其是擁有AI時代可遷移能力的群體,如數據工程、安全合規、國際財稅、語言+專業複合型,更具抗周期屬性。
還有影響力和專業聲譽。不是指網上喊口號的KOL,而是在一個具體領域裡有穩定輸出、能被信任的人。比如會計師、獨立撰稿人、法律顧問、稅務諮詢師等等(我能想到的就是這些,歡迎補充)。這些人不依賴某個平台,也不靠流量吃飯,但一有客戶需求就能被想起,背後對應的,是穩定變現能力。
隨著平台紅利消退,大號洗牌,但那些在專業垂直領域內有持續輸出能力的人,依舊能活得不錯。例如財稅顧問、政策解讀、自媒體作者、培訓講師等。這類個人品牌本質上是自帶變現能力的資源。它不依賴平台,不依賴人脈,只依賴長期積累。
海外資源配置能力也是一個潛在資產項。能合法合規把資金、身份或者部分家庭資源配置到更靈活的國家,比如加拿大、新加坡、香港,或者東南亞幾個長居簽證較易獲取的地區,這在當下的環境中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風險對沖。它不是逃離,而是備份和緩衝,懂的都懂。
關於海外資源配置,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美國、日本、澳洲、歐洲這些國家,但現實是,這些地方對普通人已經越來越不友好。
美國身份難拿,稅務制度複雜,對中國資金審查嚴格,政治和法律風險也在上升;日本也不是傳統移民國家,永住門檻雖不算高,但手續繁瑣周期長;澳洲和紐西蘭的投資移民幾乎關停,技術通道門檻高,對年齡、學歷、語言要求嚴格;歐洲不少國家曾開放的買房移民政策也陸續收緊,身份不穩,持有成本高,而且歐洲以後是火藥桶,民族問題會非常嚴重,旅遊可以,久居不行。
相比之下,加拿大路徑很清晰,仍然維持著留學轉工簽轉永居的完整通道,各省提名(PNP)和EE快速通道相對清晰透明。新加坡制度成熟,香港文化兼容。東南亞有馬來西亞第二家園、泰國長居簽證、印尼黃金簽證等,這些國家雖然不算髮達國家,但資產保護空間較大、生活成本低、語言和文化適應性強,對風險對沖型配置非常有利。
加拿大、新馬泰、香港這些地區,有大量來自中國的新老移民和雙文化家庭,有天然緩衝層,來了之後不會完全陌生,可以慢慢融合進來。這點很重要,我有切身體會。而且社會氛圍對華人仍保持開放或中立,沒有明顯的政治排斥。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在賬面上,卻長期起作用的資源。比如健康。在這個階段,身體好是所有操作的基礎。沒有好身體,連最簡單的應變都沒法做,更別提重新開始。還有家庭關係的穩定,一個夫妻能互補的家庭,在資源緊張時可以頂替一部分市場功能,比如帶孩子、照顧老人、撐起心理防線,這種抗衝擊能力,在動蕩時期意義很大。
最後是認知能力,也就是信息辨別力和情緒控制力。在一個熱點不斷、割韭菜橫飛、敘事泡沫隨時爆炸的時代,保持冷靜、不過度恐慌或者狂熱,其實是種稀缺能力。真正犯錯的,往往不是因為看不懂局勢,而是被情緒推著做了錯誤決策。
現在這個階段,不再是鼓勵盲目樂觀的時候了。市場不再獎勵激進者,也不會長期照顧被動等待者。對於普通人來說,資產的價值標準正在變,從高回報率轉向穩現金流,從增長預期轉向確定性,從外在體面轉向抗風險能力。
那些不容易丟失、不受大波動影響、不需要運氣兜底的東西,才值得留下來。
如果你已經開始反思這個問題,其實就已經比大多數人走在前面了。
最後是一些有點離題的感想。
因為人在加拿大,所以近幾年對西方社會的制度疲態,我有很強烈的體感。表面上它依然在正常運轉,輿論自由、選舉公開、程序正義還在,但底層社會的情緒卻越來越不安。普通老百姓的怨氣很大,通脹、福利緊張、治安下滑、住房危機……大家都在抱怨,可制度本身幾乎沒有什麼有效的自我修復機制。選舉成了情緒出口,但選出來的領導人越來越拉胯,不管是美國、加拿大,還是歐洲多個國家,換人不等於改進,反而常常陷入輪番倒退。
這種局面讓我變得悲觀起來。從制度邏輯上說,西方的政治設計是為了制衡權力,但當需要集中資源、快速行動時,它就變得極度遲鈍甚至癱瘓。而全球的挑戰卻恰恰越來越需要集體意志,比如應對技術競爭、供應鏈博弈、移民衝擊、氣候危機。制度設計和時代需求之間正在脫節。
我也在想,中國這麼多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是不是從某種意義上更適配這個變局頻發的時代。但與此同時,另一個更深層的擔憂也在出現——這是不是就是文明發展的悖論?
中國歷史上,屢屢有成熟的農耕文明,被游牧民族、部落政權擊敗甚至吞併的先例。越文明就越重規則、越講善意,而越野蠻的群體,反而在資源緊張、秩序崩塌時展現出更強的行動力和破壞力。世界範圍看,歷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重複著這個循環。文明強調限制自己、追求秩序,但野蠻不設底線,只講力量,於是野蠻趁亂而起,局勢開始複雜和混亂。
這是一種長期被低估的力量結構失衡。當文明不能自我防禦,或者羞於自我防禦,它就很容易被自己寬容出來的反力量吞噬。
而人性,從未改變。
從本質上講,這可能才是人類社會最難破的宿命問題。歷史的必然性背後,其實是人性的不變。技術在變,制度在變,意識形態在變,但人對權力的渴望、對恐懼的本能反應、對秩序的不滿和對破壞的快感,並沒有隨著文明進步而減少。
那麼問題是,如果這真的是周期性的輪迴,我們該如何破局?如何讓文明不再總是站在被反噬的一邊?
我沒有答案。但越來越覺得,任何能在混亂中維持理性的人,任何能構建局部秩序的組織,甚至是任何一次讓公共討論變得清晰而不過熱的努力,都是有價值的。
在一個反覆退化的世界里,守住局部的清明,或許就是未來最實際的理想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