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4+4」培養出的董醫生,醫術如何?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任何一個入口都要嚴格把關
確保標準清晰並得到執行。」
經過連續幾天的發酵,一個始於中日友好醫院醫生肖某私德的事件,由於涉事人員董某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4+4」臨床醫學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項目(以下簡稱「協和『4+4』試點班」),引發了公眾對於這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熱議。
5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表示,對於肖某被舉報所引發的相關輿情,我委已成立調查組,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原則,聯合有關方面對事件涉及的肖某、董某及有關機構等進行認真調查核查,對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將依法依紀嚴肅處理。
當下,公眾對於協和「4+4」試點班的疑問主要指向兩點:一是這一模式招錄的門檻是否過低;二是將原本八年或更長時間的醫學專業學習全部壓縮到四年,培養出的醫生臨床實力是否有限,對病人又是否負責。
「4+4」臨床醫學培養模式,
參考美國的醫學培養模式
誰也沒想到,國內探索多年的「4+4」臨床醫學培養模式的出圈,竟是因為董某。
國內傳統的醫學培養模式包括「5+3」(5年醫學本科教育和3年研究生教育)和八年制本博連讀等,而「4+4」的臨床醫學培養模式則是參考美國的醫生培養體系。在美國,面向非醫學的本科畢業生,攻讀四年醫學課程之後即可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英文縮寫為MD)。目前,我國只有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少數幾所頭部院校實行「4+4」的臨床醫學培養模式。
2018年,協和「4+4」試點班的醫學教育改革開啟。2019年,董某從美國巴納德學院的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進入了協和「4+4」試點班,成為首批17名學生中的一員。
根據北京協和醫學院教務處202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首批學生來自37所國內一流大學和國際知名院校。協和「4+4」試點班的招生文理兼收。2019—2023年,共錄取148人,其中理科專業128人,主要包含生物及相關專業104人,佔比達70.3%,數學、物理學、化學、心理學等其他理科專業24人,佔16.2%。另有工科專業14人、經濟學3人,以及農學2人和文學1人,專業背景涉及園藝和植物科學與技術,以及西班牙語。
報告指出,招生分為初審和複試兩個階段。複試階段分為筆試和面試,筆試環節參照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組織全面細緻,由來自綜合性大學和醫學院的專業團隊負責開發專門的複試題庫,重點考察候選人的知識深度、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只有最合格的候選人才能進入試點班」。
面試環節,包括多輪迷你面試(MMI)和專家面試,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心理特徵、對醫學職業的理解以及他們在知識、人文素養、醫學抱負和適應能力方面的準備情況。
此外,根據北京協和「4+4」試點班2019年招生簡章,申請者還需滿足幾個「基本門檻」:第一,畢業於2018—2019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或Times世界大學排名任一排行榜中排名前50名的大學,當年的院校名單中包括了哥倫比亞大學,但不包括董某畢業的巴納德學院。公開資料顯示,巴納德學院為哥倫比亞大學的附屬學院,也是一所私立女子文理學院。
第二,必須在本科期間修完生物、化學、物理、數學和邏輯思維等課程,共計至少66學分,生物學學分要求最多,至少要達到15學分,其次是化學與物理;第三,要提供英語成績證明,同時在校期間平均學分績點(GPA)不低於3.6(滿分4.0)或排名在年級前30%;第四,需要2名醫學相關學科的副教授(或相當職稱)以上的推薦信。
從這些流程來看,協和「4+4」試點班的錄取規則相當嚴苛,申請者需要集齊「成績頂尖+修滿醫學預科相關學分+醫學相關推薦信+嚴格的理論筆試+面試」這五大「神龍」才能順利入學。
「從形式上來說,協和醫學院與美國醫學院的入學要求幾乎是一樣的。」正在美國南部某醫學院就讀「4+4」的醫學生張渡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前述報告指出,早在北京協和醫學院1917年成立之初,就希望全面推行「4+4」的臨床醫學培養模式,但由於當時中國本科教育資源匱乏,無法滿足協和醫學院的需求,因此決定先實施八年制,以銜接醫學預科教育、基礎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相比,上海交大早在2002年就啟動了「4+4」的臨床醫學培養模式。2025年,浙大創辦「巴德年醫學班」,實行「八年一貫、兩段完成」的精英培養模式。
「需要的是公開、公正」
學醫之前,張渡在加州某頂尖大學讀本科,專業是計算機和生物。他說,美國高校不設醫學本科專業,學醫必須通過「4+4」的模式,申請者本科期間至少要修完生物、化學、數學等多門預科課程,對他而言,由於生物是本科專業之一,所以80%的預科課程都包含在本專業課程里。但如果是經濟學、藝術等其他專業學生要學醫,修滿本專業課程之餘,還要額外花時間修完醫學預科課程。「正常修完要2—3年,非常非常辛苦。」他強調。最終,張渡為了本科階段修完雙學位和醫學預科課程,還延期畢業了一年。
彭志勇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危重病醫學系助理教授,在美國接受過臨床訓練並通過了美國行醫執照考試,因此對美國的醫學培養模式非常熟悉。他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本科在校成績和MCAT成績是進入「4+4」臨床醫學培養模式的基本條件,一般來講,申請者至少應是所在學校排名前10%的學生,MCAT考試更被很多醫學生戲稱為「地獄難度」,淘汰率高達90%以上。
即使如此,在張渡看來,MCAT也只是「一張入場券」。美國MCAT考試滿分是528分。張渡說,美國醫學院的門檻差不多是515分,要想衝擊頂校則至少要達到520分,績點要達到3.9(滿分4.0),他的分數是522。但這些「敲門磚」之外,醫學院還非常看重申請者的本科醫學相關經歷,如有實驗室經歷、發過能證明科研能力的署名文章,特別是長期的醫院志願者經驗,推薦信也至關重要。
彭志勇解釋,美國之所以在本科后再開展專業醫學教育,其出發點是:本科畢業生一般已經二十多歲了,心智成熟,對於未來是否選擇將醫學作為終身職業有更清晰的認知與抉擇。醫學教育周期很長也很苦,在國內,很多高中生在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就邁入醫學教育的大門。一些人很快發現對學醫不感興趣又中途放棄,一些人雖然堅持下來了,但心中始終缺乏激情,「醫生治療的對象是人,需要特別慎重」。從這一角度而言,「4+4」的臨床醫學培養模式改革方向是沒錯的,但必須有足夠嚴密和高標準的篩選機制。
為了證明自己對從事醫學職業有足夠的信念感,在美國就讀的學生會在本科階段利用暑假,或畢業后專門用整整1—2年的「間隔年」去醫院進行長期志願服務。推薦信則由志願時接觸到的醫生提供,美國雖不一定要求推薦信必須由醫學教授撰寫,「但有醫學教授的推薦信會加分不少」。
在彭志勇看來,與考試和績點不同,志願服務與推薦信證明的是申請人的品質,「一個合格的醫生,需要對病人有同情心與憐憫心,只有長期在志願服務中接觸到病人,醫生才能觀察到學生是否有這樣的品質,也可以判斷其個性是否適合做醫生。我們在這方面強調的不足」。
目前,關於協和「4+4」試點班的熱議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提供醫學教授推薦信的要求,為有關係的「醫學世家」大開了方便之門,不利於缺乏人脈的普通學生。但多位專家指出,推薦信其實是國外醫學申請中的「基本操作」,國內的問題是,只說要有推薦信,但缺乏配套的醫學志願服務體系和傳統。
或是考慮到這一點,北京協和醫學院2022年時將醫學推薦信改為:2名生物醫學相關學科副教授(或相當教職)以上職稱的推薦信。但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歷年的招生簡章可以發現,從2019年到2025年,協和「4+4」試點班的招生範圍不斷擴大,門檻逐漸降低,從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名擴展到前100名,同時在2023年增加了U.S.NEWS排名前20名的文理學院。
正是在這一年,巴納德學院被納入擬招收本科畢業生的院校列表。根據U.S. News公布的2025年全美文理學院排名,巴納德學院排第14位。另外,從2020年起,協和「4+4」試點班還取消了對績點的硬性要求。而對於其自主出題的筆試難度,是否能與美國MCAT對標,多位專家也對此表示懷疑。
「MCAT是一個全美統一的規範化考試,國內由於『4+4』的臨床醫學培養模式正處於小範圍試點,難以形成統一的試卷,但至少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選拔標準,選拔和考核必須公正而嚴謹。」彭志勇說。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林劍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通過多種途徑吸納優秀人才,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讓真正有志於成為醫生的優秀畢業生進入醫學培養體系是件好事。但核心在於,任何一個入口都要嚴格把關,確保標準清晰並得到執行。國內若要推廣「4+4」模式,必須在制度設計中設置嚴格的考核與淘汰機制,杜絕可能產生的不公平或權力交易的空間。
董某是否滿足協和招生簡章里公布的所有申請要求?在經濟學專業學習期間修夠了多少預科學分?筆試和面試成績如何?「這些只要一公示出來,所有雜音和疑問立刻就會自動消失。」一位接近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教授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她分析說,公眾需要的是流程公開、公正,拒絕「關係戶」。北京協和醫學院應立即對外公開「4+4」試點班的招生及培養的具體情況,包括筆試和面試的更為詳細的流程與考核內容。未來,也應及時公開這些學生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以下簡稱「規培」)結業考核成績。「這個考核是全國統一的,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坐標系,來判斷和傳統『5+3』或八年制相比,協和『4+4』試點班的臨床實力到底如何,是否真的比其他醫學生弱,這是對公眾疑問最好的回應。」
桂林醫學院醫學生畢業前的臨床技能考核。圖/中新
能否培養出勝任臨床的醫生?
除了招錄的疑問,更讓每個普通人焦慮和擔憂的一點是:學制縮短之後,能否培養出勝任臨床的合格醫生?
2025年4月,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教育研究中心盧永平等人發表在《基礎醫學與臨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現有數據顯示,協和「4+4」的臨床醫學培養模式下,學生的學科成績與傳統八年制模式並無顯著性差異,但臨床能力和科研產出略低於傳統八年制學生。
在協和的傳統八年制培養模式下,前2.5年,學生需先在清華大學進行醫學預科學習,主要學習數、理、化、生物等基礎課程。此後,學生回到協和醫學院本部,進行1.5年的基礎醫學理論學習,如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從第五年開始,正式進入臨床醫學階段的學習,包括臨床課程、臨床見習與實習,見習和實習各一年,在醫院各科室輪轉,最後8個月進行科研,完成論文。
李俊然是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的2015級八年制學生。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協和「4+4」試點班的學生相當於提前在本科階段完成了最初2.5年的預科學習,將八年級學生5年半的學習內容壓縮到了4年內,「單從知識的學習本身,這個壓力增加不算太多,因為原本我們傳統醫學生就一直在吐槽,覺得理論的學習還可以進一步精簡與壓縮」。他認為,對「4+4」試點班的學生而言,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同時兼顧臨床與科研。
根據前述報告對協和「4+4」試點班培養方案的介紹,第一年設立了「器官-系統-功能(OSF)」整合模塊。該創新模塊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對基礎醫學階段的11門課程進行了重構,按人體器官/系統進行組織,並建立了10個整合課程模塊。第二年開設核心臨床模塊課程,仍按照學科和臨床科室劃分。第三年和第四年為臨床實踐,開始輪轉。此外,科研訓練貫穿試點項目培養的全過程。
李俊然發現,近四五年來,國內醫學生「卷」科研的情況愈演愈烈。他那一屆時,除了少數致力於科研的同學,大多數人按部就班,臨床實習結束才進行畢業論文的開題,且論文不需要盲審。但從2020級開始,各大醫學院普遍提出畢業至少要發表一篇SCI論文,「如果想去好一點的三甲醫院求職,尤其是浙江、廣東、四川等地的大三甲,一篇SCI是絕對不夠的」。
大環境的變化下,無論是醫院裡的晉陞,還是醫學院里的求學,「重科研、輕臨床」的趨勢都越發明顯。「我們當年在臨床實習,都是整天泡在病房裡,早上7點左右就到,晚上5點多下班,每個科室要輪一個月,跟著主治醫生查房,這是一個非常有必要的過程,只有接觸到真實的病人,帶著問題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應該如何診療。病人不是按照教科書的章節來生病的,這種在實踐中學到的東西是非常紮實的。」李俊然說。
因此,在他看來,很多醫學生被迫投入大量精力在科研上,原本對臨床就有忽視的情況,「4+4」臨床醫學培養模式的短學制下,學生對臨床的關注就更有限了。
據媒體統計,董某在協和醫學院期間,曾參與多領域研究,涉及骨科、消化內科、神經外科等。與其一起合作發表研究的作者包括骨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教授邱貴興,及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吳東等。網傳為董某畢業論文的《跨模態圖像融合技術在醫療影像分析中的研究》則涉及醫療影像領域,其扉頁顯示董某指導老師為邱貴興。
不同於董某,更多接受「4+4」臨床醫學培養模式的學生沒有如此突出的論文成果。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馬駿等發表的《臨床醫學專業「4+4」畢業生臨床勝任力培養的問卷調查與分析》一文中指出,相較八年制等其他類型臨床醫學專業博士,上海交大「4+4」模式下培養的畢業生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發表論文壓力大。
該文章還指出,北美的醫學院校主要培養目標聚焦於學生的臨床技能,而科研能力的培養有賴於畢業后教育,而我國規培及專科醫師培訓制度尚在發展和完善中,對於醫生臨床和科研能力的培養被提前到了學校教育中,如何將院校教育與畢業后教育有效銜接,有待商榷。
彭志勇解釋,美國的「4+4」臨床醫學培養模式中,MD只是醫學院的第一學位,如果致力於科研,需要在完成「4+4」后再單獨進行三四年的科研訓練,以獲得研究型博士學位。但現在國內的醫學教育體系將二者混在一起,導致「一些人臨床沒有學好,科研也沒有做好」。
此外,多位專家指出,無論是「4+4」「5+3」還是八年制,真正的臨床經驗的積累都是在規培階段,規培三年的時間絕對不能被壓縮。「三年已經是最低期限了,醫學是實踐性的學科,臨床周期縮短了,以後一輩子的職業生涯都會有缺陷。」彭志勇說。
高磊是美國一名心臟科臨床醫生,也是北美華人醫師聯盟主席、美國心臟病學會專家會員(FACC)。2022年,他曾發表過一篇《論中國醫生的培訓》的文章。文中稱,美國醫學生想參加規培,要通過全國統一的匹配系統,經歷多道程序,培訓期間,還有相當高的淘汰率。
此外,該文章還指出,美國各科住院醫師皆需依據量化指標接受統一考核,整個流程不由政府直接管理,而是由多家非營利組織協同監督。例如,內科住院醫師培訓由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評審委員會、美國內科學會和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共同制定並執行標準,確保全國範圍內的培訓質量與流程保持一致。通過這樣嚴密、有序的培訓體系,醫生在完成培訓后,能獨當一面。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前研究副教授張洪濤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協和引入「4+4」模式本身是好事,不應一概否定。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優化制度,讓不同層次的醫學生,無論學士還是博士都能獲得更充分的醫學訓練和實踐經驗。同時,也要關注醫學生和年輕醫生的職業發展與實際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多更新知識的渠道和支持機制。
據第一財經記者調查,董某瑩目前已不在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規培,現職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住院醫師(規培階段)。就協和「4+4」試點班引發的諸多疑問,記者以簡訊和電話形式,聯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文中張渡、李俊然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