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再遭系統性排查,75%博士生萌生去意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多位美國科研人員對《財經》表示,特朗普政府針對科學家群體的行動有各種解釋,有些完全不講道理
儘管美國司法部已經於2022年叫停了「中國行動計劃」,美國的華人科學家仍處在這一行政措施帶來的各種冤案陰影下,而現在新一波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約談、簽證審查和聯邦撥款凍結已經又對準了他們。
中國在美科研人員面臨著雙重困境,一方面,在特朗普打壓美國高校的大環境下,科研經費不斷受到威脅,多所高校實行招聘凍結,他們和其他在美國的科研人員一樣,要麼考慮換工作,要麼離開美國,或是完全放棄科研;另一方面,自中美關係緊張以來,以「中國行動計劃」為核心的迫害行動一直沒有停止。過去兩個月來,中國在美科研人員遭美國執法機關問詢的案例數量升高,主要調查其過去與中國研究機構的合作關係或聯繫,科學家社群普遍感到不安。
這引發了新一波回國潮。最新的代表人物包括曾在美國能源部頂尖實驗室供職的資深科學家伊守亮。伊守亮今年3月開始擔任四川大學海納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領導一個綠色碳分離技術創新團隊。
多位美國的科研人員對《財經》表示,特朗普政府針對科學家群體的行動有各種解釋,有些完全不講道理。最近一個多月以來,他們的生活全部被打亂,反覆查關鍵經費的申請狀態,隨時等待捲鋪蓋走人。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日前針對科研人員的民意調查顯示,有75%的科學家正考慮搬離美國。有12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調查,690名博后(postgraduate)研究人員中,有548表示自己正考慮離開美國,約佔比79%;而在受訪的340名博士生中,255人有同樣的離美意向,佔比75%。
政治猜忌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推行的「中國行動計劃」中,共20多名華裔科學家被起訴。前堪薩斯大學化學教授陶豐是首個被起訴的華裔學者,他去年夏天迎來喜訊,所有罪名均被推翻。日前陶豐起訴了前僱主不當解僱。他指控堪薩斯大學替聯邦調查人員對他進行非法監視,並在刑事訴訟結束前將他解僱,違反了學校自己的教職工紀律處分政策。
人們還在消化陶豐案的信息時,3月28日,FBI特工突擊搜查了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的計算機科學教授王曉峰的兩處住所。幾小時后,校方解僱了他,沒給出任何解釋。王曉峰的妻子也失去了在印第安納大學擔任圖書館分析師的工作,同樣未被告知緣由。王曉峰夫婦都是中國公民,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王曉峰夫婦的代理律師傑森·科弗特(Jason Covert)表示,兩人均未被指控犯罪,也未被警方拘留。
王曉峰事件迅速引發了學術界擔憂特朗普第二任期下,以打擊經濟間諜、保護知識產權為借口,對華人專家學者進行騷擾、迫害的「獵巫行動」 又捲土重來。王曉峰是知名網路安全專家,已在這所學校工作20年。媒體報道稱,成為政府搜查令和毫無根據的學術不端指控的最新受害者后,王曉峰最近接受了新加坡某大學的職位。
有調查發現,2010年至2021年期間,總共有將近2萬名華裔科學家離開了美國。在這十多年中,每年離開科學家的數目穩定成長,從900名增加到2621名,幾乎增加了2倍。在美國司法部於2018年實施「中國行動計劃」以後,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比之前增幅加大,達到了75%,其中三分之二的科學家去了中國。離開的科學家涉及不同領域,其中遭遇最嚴重出走的是生命科學領域,僅在2021年一年,就有超過1000名該領域的科學家離開美國。
根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的數據,「中國行動計劃」啟動三年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被告被定罪。在148名被指控的人中,只有40人認罪或被判有罪,且定罪比最初提出的指控要輕。相較之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聯邦刑事案件中約90%都以認罪告終。
2022年,美國司法部承認「中國行動計劃」帶來種族偏見,終止了該項目。但王曉峰的遭遇提醒在美華人科學家群體,美國政界針對這一群體的猜忌、打壓及刑事檢控隨時會重現。
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的幾個月里,在美華人科學家和學生受到更嚴厲的審查。今年2月份,特朗普簽署了一份旨在防範中國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的總統備忘錄,這份備忘錄建立在他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發起的多項行動的基礎之上,包括審查科學家是否與中國有瓜葛的「中國行動計劃」 。共和黨參議員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2月提出法案,試圖恢復該計劃的一個版本。
3月,共和黨議員已提出多項法案,禁止中國公民進入美國國家實驗室或申請美國學生簽證。密歇根州共和黨眾議員、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China)主席約翰·穆勒納爾(John Moolenaar)向六所大學的校長發出請求,希望提供有關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的中國學生的信息。
去年以來已有一批頂尖中國科學家回國任職,他們集中在數學、物理等領域。81歲的中國半導體設備領軍企業中微半導體創辦人尹志堯近日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美國商務部2022年宣布限制美籍人士在中國半導體企業任職。美國普渡大學數學系教授陳敏則於4月初回國,陳敏的丈夫、曾任教於普渡大學的沈捷已提前歸國,擔任東方理工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美國俄勒岡大學的著名數學家林華新也於2024年底回到中國,加盟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
「學術逃亡」
與特朗普第一任期不同的是,不只是華裔科學家,整個美國科學界都籠罩在不安和惶恐之中。作為特朗普政府重塑高校招生、教學等政策的一部分,美國科研資助機構迄今已凍結或取消了至少60億美元的頂尖大學研究經費和合同。特朗普政府預算的大刀揮向科研界,掀起了科研機構高管離職潮。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主任塞圖拉曼·潘查納坦(Sethuraman Panchanathan)於當地時間4月24日宣布辭職。潘查納坦沒有說明突然離職的原因,但白宮要求他明年將該機構90億美元的預算削減55%,並解僱一半員工。潘查納坦是一名計算機科學家,他於2019年12月特朗普首個任期內被提名為NSF主任。他早在奧巴馬政府任期內就被提名為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並參與制定國家科學、技術與創新戰略以及NSF的發展戰略。NSF在人才培養以及推進基礎性科學發現和轉化領域起著重要作用。
即使諾貝爾光環也起不到保護作用。美國生物化學家戴維·貝克因開發Rosetta軟體和從頭設計蛋白質獲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美國媒體報道稱,由於特朗普政府開始削弱研究,大幅減少科研經費,貝克的15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員正考慮離開美國。
資金大幅縮減領域如此之廣,即使是政治上沒有爭議的研究方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和癌症也受到了的影響。很多目前在進行的項目無法招募更多聯邦資助的研究參與者,也無法開展新的研究工作。
即使沒有研究經費的擔憂,美國言論自由環境和政治走向的讓很多學者擔憂,美國多名學者已決定離開美國赴他國任教,美國學術界正在醞釀一股「出走潮」。耶魯大學法西斯主義研究專家賈森·斯坦利選擇赴多倫多大學任教。他說這與特朗普政府迫使哥倫比亞大學就處理校內「反猶主義」的方式進行整頓有關。美國其他數十所高等學府也因去年校內反戰示威浪潮面臨聯邦政府調查。耶魯大學的兩名歷史學教授蒂莫西·斯奈德與馬茜·肖爾夫婦也確認前往多倫多大學任教,他們對特朗普政府大幅削減科研經費和干預學術自由的擔憂。
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政府則呼籲本國高校等科研機構利用這一機會吸納人才。法國多所高校已設立基金,支持美國科學家。美國馬薩諸塞州州長希利表示,特朗普攻擊哈佛大學的所作所為實質上是在邀請其他國家「把我們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都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