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漢人,被滿清300萬八旗統治了276年...

京港台:2025-2-15 10:11| 來源:小柏聊歷史 | 評論( 55 )  | 我來說幾句

3億漢人,被滿清300萬八旗統治了276年...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古代封建王朝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歷史,我們說到最多的王朝無疑都是漢人佔據主要地位,與其他民族相比,漢人的數量可謂非常的龐大,但是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其他情況發生。

  

  就如元朝和清朝,蒙古族和滿族佔據了統治地位,但是朝代更迭,元朝之後漢人將其推翻,並繼而建立明朝。

  可是到了清朝,滿族八旗子弟不過三百萬人,而漢人足足達到了三億,為何他們甘願接受滿族統治兩百餘年呢?

  

  一、得民心,真打不過

  我們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清朝雍正帝的措施足以讓眾多民間百姓歸心。

  眾所周知,古代的農業發展是一大難題。

  一來百姓們種不下糧食,他們也就生活過不下去。他們的生活難過,收入欠佳,朝廷自然也就好不到哪去。

  

  這樣一來,朝廷很大程度上對於百姓來說是一大壓力,畢竟沉重的賦稅處處都在。

  久而久之,百姓和朝廷的關係緊張,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也就隨處可見。

  

  雍正帝則將這一緊張的關係緩解,把壓力給到了各地官員的身上,並將百姓們重視的賦稅進行降低。

  這樣貴族的利益雖然遭受了一定的傷害,但是保全了更多農民的利益。

  

  總歸是頗有成效,收穫民心的一項策略。

  雖然「攤丁入畝」實行的時間不長,但對朝廷來說卻是一次不錯的嘗試,即使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百姓和朝廷之間的矛盾,但在雍正帝時期卻籠絡了不少民心。

  而這份民心顯然漢人佔據的位置眾多,畢竟清朝漢人團體龐大,而滿人本就與朝廷是一體的。如此皇帝作到「明」,未嘗不可籠絡更多的漢人。

  

  再者漢人和滿族,也可以往大了說和游牧民族此前的生活環境差異較大。

  漢人佔據的是中原地區,可游牧民族多生活在馬背上,而且塞外的環境怎麼能和中原比。

  

  美麗富饒不說,至少他們有穩定的家,而游牧民族可以說是居無定所,古代農業種植本就難,塞外更是不合適,為了填飽肚子肯定是哪裡有肉就去哪裡。

  由此中原稀疏常見的水果、蔬菜等是他們嚮往的,如此為了這一點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必不可少。

  

  可能有人會說雙方做到和平相處就好了,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們生活的環境不同,性格差異也非常明顯,而且從骨子裡透露出來的野蠻和暴躁,又怎會輕易改變,至少在當時時期這一矛盾難解。

  我們有說游牧民族多生活在馬背上,每天做的最多的無疑是拉弓射箭騎馬,而且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們還非常的魁梧高大,至少在體型上,游牧民族都要勝出許多。

  

  而且古代歷史上漢人和游牧民族之間的爭鬥不少,其中眾所周知的肯定是匈奴,這一點在很多朝代都是一大難題,並且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平定,如此就像元朝和清朝之間只間隔了一個明朝就足以證明游牧民族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簡單來說,既來之則安之,漢人想要反抗,實力不允許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重視漢官,發展漢文化

  除了這兩點原因外,不得不說皇太極在其中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此前滿漢之間的矛盾不小,並且一些惡劣的影響嚴重。漢民被不公平對待的情況也有,甚至遼東地區最為嚴重,為了解決這場長期的動亂,皇太極則採取了懷柔政策。

  

  皇太極首先洞察民心,將一些被關押起來的漢民進行釋放,以做到一視同仁。

  然後不斷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甚至朝廷中漢官的數量不斷增多。

  

  在任用漢官的時候,不管是降官還是降將,朝廷都會進行優待,最直觀的就是在俸祿上了。

  據記載,皇太極在天聰五年的時候,就收降了明大凌河的官吏,而且不論什麼級別足足達到了一百五十多人,不僅如此,他們的待遇才是最吸引人的。

  

  一百五十多名官吏得到的不僅有僕人和牛,還有大量的土地,這在當時的社會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總之,與「滿洲」官員的生活相比,沒有什麼區別。

  如此一定程度上清軍入關后清朝也做到了一視同仁,在大清王朝漢官更也被重視了起來。

  

  然後還有在漢文化的學習上,皇太極從小就深受影響。即位后更是沒有捨棄,反而將漢族的先進文化帶到了統治的基礎上,隨之帶動的是整個清朝的學習。

  其中在1629年的時候,有設立文館,開始的時候原本的負責人肯定是滿人,不過隨著發展,漢人也在其中越來越多,以至於在後來政治的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而後皇太極通過科舉選拔人才,就是在漢官的建議下實行的。不管是滿洲還是蒙古、漢人,他們都可以參加,這樣人才得以被朝廷重用,漢人也便有了發揮空間。

  皇太極為了進一步拉近與漢官的關係,甚至還用到了聯姻的方法,這樣達成一定的信任,漢官也便會竭誠為其效忠,隨之也就做到了安撫漢民的作用。

  

  由此可見,漢人在清軍入關前就被重用起來,皇帝也便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這樣雙方的利益都沒有損失,甚至雙方在一定的調節下,達成了一定的穩定統一,如此這也便打消了一些漢人的顧慮。

  

  三、採取手段的意義

  其實清朝能夠持續兩百多年的原因很多,從努爾哈赤開始也是從試錯的過程中走來的,原本他也是恩養漢民,但是最後卻發展成了排漢,隨之引發的是一系列的社會矛盾。

  

  皇太極即位后開始再次做出調整,也就是我們前文所提到的。這一系列關於漢民、漢官的政策,無疑是在鞏固自己的地位,更為後期的發展奠定基礎。

  簡單來說,他們在清軍入關前就開始針對漢人採取措施,奠定基礎了,清軍入關後漢人對於滿洲也便有了概念,不管是滿人融入漢人,還是漢人融入滿人,總歸是比較簡單的了。

  

  雖然在一些文化上,漢文化被流傳開來,最顯而易見的是在漢語的使用上,畢竟後期不會滿語的滿人眾多。

  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此前針對強化滿族文化還是下了不小的力氣的,比如學習滿語、剃髮等都強制執行過。

  

  一定程度上,清朝統治者採取的一系列手段確有成效,更緩和了兩族的矛盾,隨之反抗者大大減少,清朝也便得以延續。

  

  結語

  縱觀清朝能讓三億漢人聽從是有原因的,他們採用寬容的態度對待漢人,自然也就會有相應的回報,而康乾盛世的出現也便證明了他們雙方的選擇是正確的。

        更多史海鉤沉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8 06: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