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美副總統訪成都 拍到20個他未見過的奇觀

京港台:2025-1-19 02:33| 來源:歷史圖館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1944年美副總統訪成都 拍到20個他未見過的奇觀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1944年6月20日,第33任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華。在隨後的5天時間裡,他先後到訪重慶、成都、雲南、蘭州等地。那麼,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華的目的是什麼?

  成都,別稱蓉城,鍾靈毓秀,歷史悠久,有3200多年的建城史。七朝古都成都,也見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

  當時,中國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進行到了第七個年頭。他此次訪華的目的,一是加強戰時軍事合作,二是籌劃戰後經濟貿易。華萊士訪華,最終促成了美軍觀察組進駐華北,團結了中國的抗戰力量。

  下面這一組彩色老照片,華萊士拍攝於當時的成都,反映了當時成都的城市和人文風貌,畫面陳舊但很真實,富有年代感。

  

  華萊士

  

  這張照片拍攝於都江堰,當時還叫灌縣。照片中,寺廟前矗立著一座三間四柱石牌坊。門額上寫著「抗戰建國」四個大字,一名警察站在路口執勤。

  40年代,成都最有名的二王廟。二王廟位於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是紀念中國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廟。蜀人敬李冰如神明。山門「二王廟」3個金字,是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手筆。

  

  二王廟的山門很獨特,飛檐高挑,有東西兩側門。東山門的豎幅門額上題寫著「澤護兩渠」。西山門豎幅門額上題寫著「金堤重鎮」。

  

  這是二王廟內景象。二王廟建築群,分佈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

  

  二王廟內,一名道長手拿扇子站立於大殿前。他身穿道袍,精神矍鑠,眼神中透露著睿智,有仙風道骨。

  

  1944年,成都灌縣城內,幾名婦女坐在屋檐下帶孩子。看到華萊士拿著相機對著她們拍照,臉上都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1944年,位於灌縣文廟旁邊的「魁星閣」,因建築的主色調是紅色,當地人俗稱「紅塔子」。灌縣文廟,是當時川西地區規模最大的縣級文廟、儒家思想傳播的聖殿。

  

  華萊士在灌縣的古老街道上採風,房屋建築古色古香。忽然,他看到一名女子正坐在門口織布。這種傳統的織布方法,現在已經見不到了。

  

  灌縣郊外的一條山路旁,有幾間茶館。一些挑夫將沉重的擔子放在門口,到茶館里喝茶休息。挑夫的工作很辛苦,長途跋涉風餐露宿,賺的其實也是辛苦錢。

  

  灌縣街邊這家茶館門口,放著挑夫的擔子,裡面裝的是雞毛撣子。一些挑夫正坐在茶館里休息喝茶。華萊士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是站在茶館外拍攝的,茶館面積不大,裡面擺著不少桌椅。門口放著雞毛撣子,還有兩輛裝有豬的獨輪車。

  

  1944年,遠眺青城山風貌。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灌縣)西南,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山上道觀殿宇眾多:老君閣、建福宮、天師洞、上清宮、山蔭亭、凝翠橋等。

  

  成都街邊的一個茶館門口,站著不少當地人。他們可能是頭一回見到外國人,都好奇地盯著華萊士看,華萊士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是橫跨在岷江之上的安瀾索橋,全長320米,橋面鋪的是木板,旁設護欄,連接了川西與阿壩之間的要道。早在宋代,岷江上就建有安瀾橋。到了明朝末年,安瀾橋毀於戰火。清朝嘉慶八年(1803年),何先德及其妻楊氏等重建安瀾索橋。

  

  6月的成都,天氣已經很熱了。成都街頭的一間茶館里,當地人手拿扇子,坐在茶館里喝茶納涼聊天。40年代的成都人,過得真安逸啊。

  

  成都郊外的水田裡,一名男子正趕著水牛耙地。遠處的田地里,整齊的水稻綠油油的。畫面充滿了田園氣息。

  

  1944年,成都街頭景象。在一間茶館門口,有賣布匹的小販在擺攤,不少路人駐足觀看。茶館里座無虛席。成都給人的印象是其閑逸的生活方式,在茶館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位於成都郊外的一座木製廊橋。木橋橫跨在山澗之上,橋上建有橋樓,橋兩端還有橋亭。灌縣多水之鄉,百步一小橋,千步一大橋,或長或短,或寬或窄,千姿百態。

  

  1944年,成都郊外一座水磨坊。水磨坊由引水道、水輪、磨盤和磨軸(zhóu)等部分組成,它日夜旋轉。戰國時期的水利家李冰在修都江堰(yàn)時,發明了水輪機后,就有了水磨。

  

  成都,鍾靈毓秀歷史悠久。古城小鎮、人文景觀眾多。古色古香的建築,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結束語:1944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拍攝的成都舊照,城市的人文風貌令人驚嘆。通過外國人的視角,我們看到了80年前真實的成都,跟現在相比變化太大了。如今的成都,是特大城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城市,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成都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2 14: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