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師範大學開始培養醫生了

京港台:2025-1-14 04:17| 來源:智谷趨勢 | 評論( 7 )  | 我來說幾句

大變局,師範大學開始培養醫生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教育界,令人意外的事接連發生:

  師範生的飯碗,被清北畢業生搶走。最近,蘇州中學公布2025年赴高校招聘應屆高層次優秀畢業生錄用名單,共錄用13人,其中清華6人,北大4人,卻無一人是師範出身。

  與此同時,不少師範大學竟然紛紛搶灘布局醫科,轉型開始培養醫生。2024年動作頻頻,大有爭先恐後之勢。

  湖南師範大學,8月成立醫學部,11月到12月短短兩個月間連續成立了5所與醫學相關的學院,一年內揭牌2家附屬醫院。

  華東師範大學,8月再增2家附屬醫院,12月成立醫學磁共振與分子影像技術研究院。

  師範類的「頂流」,北京師範大學也在嘗試醫學教育,4月時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合作開設北師大「協和醫班」「協和葯班」,聯合培養複合型醫學人才和藥學領軍人才。

  為什麼在中小學關停潮開啟,一年消失5600所小學的背景下,清北等頂級名校畢業生卻湧入「搶飯碗」?

  為什麼師範大學紛紛轉型擁抱醫科,背後釋放什麼信號?

  目前,「雙一流」師範類高校中,已有不少涉足醫學領域。不看不知道,醫科已成為師範院校的「香餑餑」。

  中國9所「雙一流」師範高校中,除華中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與首都師範大學外,其他學校均已在醫學領域有所布局。

  

  你會發現,這些學校不管是直接設立醫學院,還是通過建設研究院、掛牌附屬醫院或是申請醫學碩士、博士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先在醫學領域佔個

  華東師範大學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雖然發力布局較晚,但決心很強,腳步很快,顯得極為迫切:

  2018年6月,成立醫學院籌建辦公室;

  2020年5月,成立醫學與健康研究院。同日,華東師範大學附屬蕪湖醫院揭牌。同年,開設首個醫學門類本科專業——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

  2022年7月,基礎醫學博士、碩士學位點正式獲批,並完成首批招生;

  2023年8月,成立腎臟健康研究所;

  2024年8月,上海市長寧區婦幼保健院、上海市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被列為華東師範大學附屬醫院;

  2024年11月,成立醫學磁共振與分子影像技術研究院;

  2024年12月,醫學與健康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赴湖南師範大學醫學部調研「取經」

  ……

  短短6年時間,華東師範大學醫學院已經頗具規模,大有緊鑼密鼓、只爭朝夕的態勢。

  目前,雖然還未成立正式的醫學院,但從華東師範大學的官方表述來看,醫學院的到來只是時間的問題。

  畢竟,華東師範大學醫學與健康研究院已經在官網明確宣示了自身的定位——為建設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醫學院奠定基礎。

  

  要知道,上海雖然醫療資源豐富,但早已被複旦、上海交大、同濟、海軍軍醫大學、中醫大「五大天團」「瓜分」完畢,留給華東師範大學的機會所剩無幾。

  但是沒關係,為了發展醫科,華東師大不惜「跨省聯動」,把安徽蕪湖的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收入囊中,掛牌成為華東師範大學附屬蕪湖醫院。

  師範大學搞醫科,沒有基礎怎麼辦?

  也沒關係,華東師範大學就另闢蹊徑——立足自身學科優勢,為發力「新醫學」而設的首個醫學本科專業——「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

  根據2024年CNUR中國大學排名,華東師範大學「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已經位於全國第四名,一下子遙遙領先。

  沒有基礎的師範都如此拚命,有底子的師範大學,還能不抓緊么?在搞醫學的路上,底蘊最深厚的師範院校,湖南師範大學敢說第二,就沒人敢爭第一。

  早在2002年,湖南師範大學就成立了醫學院,現在一看兄弟院校也開始發力了,直接開啟「狂飆」模式:

  8月24日,把醫學院升級,成立醫學部;

  11月15日,成立護理學院;

  11月23日,成立公共衛生學院;

  12月1日,成立藥學院;

  12月15日,成立基礎醫學院;

  12月21日,成立醫學技術與轉化學院;

  ……

  三下五除二,這動作簡直一氣呵成,不到半年就把一個醫科大學的骨架給「支棱」起來了。

  這幾年,湖南師範大學師範類學生數量變化不大,醫學院人數卻不斷增加。2024年,湖南師範大學醫學院新生數量已達到948人,比2021年的411人,直接增加了一倍還多。

  將醫學院升格為醫學部后,湖南師範大學底氣更足,劍指「雙一流」——「醫學部建立后,將全力塑造具有湖南師範大學特色的醫學教育品牌,為學校『雙一流』建設添磚加瓦。」

  為什麼各大師範院校,都要爭先恐後地布局醫學呢?這裡頭,到底藏了什麼寶貝?

  經過仔細梳理,我發現答案其實很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

  醫科,就是高校加速發展的「神助力」。

  一是錢。醫學領域往往能申請到更多的項目有項目,就有資金。

  據青塔數據,從2000年到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部分的資助總額從1.12億元增長到46.51億元,增長了約40倍之多。

  根據該基金2023年評審情況,醫學科學部不管是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還是地區基金項目,獲資助項目與直接費用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八大學部中的第一,直接費用佔比分別高達22.5%、23.9%與28%。

  醫科強的學校,往往成為大贏家。不管是立項數還是立項金額,都不禁讓人感嘆一句:「得醫學者得天下」。

  比如,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共獲得各類項目資助1393項,其中醫學院的項目就有795項,佔比高達57%!強如上海交大的理工科,都無法與醫學一較短長。

  二是名。為了建設「雙一流」大學,有野心的高校都需要死磕科研,而醫學是一個重點領域。

  2023年,「中國高被引學者」上榜共計5801人,其中醫學領域佔比超12%,僅次於理學與工學。

  以目前評價一流大學較為關注的指標ESI為例,納入統計的ESI學科,總共有22個,分別是:

  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化學、工程學、生物及生物化學、環境學及生態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微生物學、臨床醫學、免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數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地球科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空間科學、經濟學與商學、一般社會科學和綜合學科

  你看,其中醫學類學科就有5個之多,分別為臨床醫學、免疫學、神經系統科學與行為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和精神病學/心理學。反觀社會科學只有2個,工學也才3個。

  2020年9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著力加強醫學學科建設。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加大醫學及相關學科建設布局和支持力度

  可見,對於衝刺「雙一流」的高校來說,醫學是重要的加分項,事關重大。

  越來越多的院校將醫科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布局,在首批「雙一流」42所高校中,就至少有37所設置了醫學院或醫學部。

  正因如此,師範類大學「不務正業」去搞醫學,也就不難理解了,甚至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事。

  此外,這兩年教師的日子,其實不太好過,師範類大學自身也面臨一定的轉型壓力。

  

  背後,也有時代大趨勢的影響。

  現在高校都越來越重視就業,師範類大學的就業需求在哪裡?主要是廣大的中小學。但現在,中國人口已經開始進入負增長階段,出生人口持續下降。2022年,中國出生人口為956萬,首次跌破千萬。2023年進一步下降至902萬,與2016年的高峰相比,減少了近一半。

  這也直接影響到了適齡兒童入學數量,將逐步衝擊學前教育、小學教育等各類教育院校。比如,幼兒園的數量就已經明顯下降,數據顯示,2021年幼兒園數量有29.48萬所,2023年為27.44萬所,降幅約為7%。在學規模也從2021年的4805.21萬人減少至4092.98萬人,降幅達15%。

  小學數量近三年的降幅也達到7%,從2021年的15.43萬所減少至14.35萬所。按照教育部的說法,小學在學規模在2023年已達峰值,在校學生規模逐步減少,在所難免。

  學生越來越少了,還需要培養那麼多老師嗎?

  這幾年,教師數量過剩的消息,不斷傳來。幼師隊伍已經開始過剩,近三年人數先增后減,從2021年的319.10萬人降至307.37萬人,降幅為4%。

  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師隊伍,還在不斷擴大。但是按照北京師範大學團隊預測,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

  

  與此同時,師範生也面臨著另一個困境——清北等頂尖名校畢業生來搶「飯碗」了。近年來,「名校畢業生扎堆當老師」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

  早在2016年,《光明日報》的一份調查就顯示,北京一所中學招聘的76人當中,有50多人為非師範專業畢業。

  2024年10月,浙江紹興嵊州市教育體育局發布《2024年嵊州市教育體育局下屬學校公開招聘教師擬聘用人員公示》,名單中更是人才濟濟:清華大學碩士,北京大學碩士,廈門大學博士......

  就連幼兒園,也瞄準了高學歷——同年6月,山西一幼兒園招聘教研人員,崗位要求需獲博士研究生學位,35歲以下,特別優秀可放寬到40歲。

  

  老師這條路,真是越來越「卷」了。

  一些地方的教師「鐵飯碗」也勢必受到衝擊。

  信號不斷傳來,「師範熱」開始逐漸降溫。多地提出,嚴控教育類專業布點增設、控制教育類專業招生規模。

  比如四川,就在《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表示嚴控教育學專業新增布點,並規定非師範類高校原則上不再新設教育類專業。

  2023年10月,山東省教育廳等5部門印發《山東省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中,也瞄準培育新醫科專業,將進一步調整優化師範教育相關專業布局……及時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辦學水平低的專業。

  

  可見,師範大學布局醫科,也屬未雨綢繆,是一條不錯的轉型之路。

  如今,不少師範院校都已邁入轉型綜合性大學的新階段。2018年,《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首次提出了「新醫科」的概念。

  所謂「新醫科」,強調的是醫、文、工、理等多學科融合支撐的醫學教育新模式,推行跨專業和跨行業教育,這也讓師範大學辦醫學迎來了新機遇。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難的時代。社會轉型帶來的衝擊,總是伴隨著新的機遇,轉換思路,條條大路通羅馬。

  連師範大學都可以華麗轉身,吃到醫學學科發展的紅利。誰又能說,這個時代沒有給你機會呢?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8 06: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