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多病的長壽 沒病的反而早死

京港台:2024-3-24 23:05| 來源:北青網 | 評論( 7 )  | 我來說幾句

為啥多病的長壽 沒病的反而早死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長命百歲,是很多人的心愿。但因為生活、飲食方式的不同,人們的壽命長短差異也很大。

  根據「壽命公式」:人理想的生命狀態可活到120歲。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2019年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77.3歲。

  是什麼偷走了人們的壽命?為何有的人看似身體健康,卻忽然死去?有的人明明病痛纏身,卻偏偏能長壽?

  其實,長壽的秘密都藏在了下面這8句話中——

  小病小痛,反而活得久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雖然平時經常去醫院,看起來病怏怏的,但是壽命卻很長,這又是為何?

  原來,生過病的人更懂得健康來之不易,往往有更強的自我保健意識。

  對這類人而言,只要身體有不適,就會前往醫院診斷,查明原因並及時治療。如此一來,小病發展成大病的概率就降低了,壽命自然也更長。

  而不怎麼去醫院的一些人,看似身體健康,其實可能是忽略了生活中的小病小痛。當慢病得不到管理,就可能惡化、發酵,發展成嚴重疾病,進而影響壽命。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沒病的早死,多病的長壽」。想長壽,加強自我保健意識很重要,一旦發現身體有異常,就應該及時處理,別諱疾忌醫。

  是葯三分毒

  俗話說,是葯三分毒。據統計,中國每年因藥物不良反應住院就診的病人高達250萬,就診病人中每年約有20萬人死於藥物不良反應。

  葯食同源的食材雖然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千萬別濫用。

  生活中常見的補品、中藥、保健品、生物製劑、膳食補充劑等等,有1000餘種可引起肝臟損傷,還有部分會導致腎臟受損。

  中醫認為,虛則補之。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常有虛證是事實,適當進補可以;但一些並無虛症的人,也跟風補啊補,反而出現煩躁,失眠、頭痛、腹脹、血壓升高等癥狀。

  少食長壽,多食折壽

  眾所周知,飲食也是影響壽命的一個關鍵元素。當代人暴飲暴食、飲食過量的生活方式,對健康的損害實在是太大了。

  飲食過量不僅會加重腸胃負擔,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功能,還可能因此導致脂肪攝入過量,造成營養過剩,導致肥胖、糖尿病等,進而影響壽命。

  臨床研究發現,許多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膽石症急性發作、心肌梗塞、腦溢血等,都與暴飲暴食、飲食過量有關。

  建議大家每餐別吃太飽。古人說,「要想身體安,常帶三分飢與寒」,也就是告訴我們,飯吃七分飽就夠了。

  七分飽的表現:胃裡面還沒有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主動進食速度也明顯變慢。

  多菜少肉更健康

  有的人天天大魚大肉,以為吃了這些葷菜對身體更好。其實,任何東西攝入過度,對身體都是一種傷害。

  肉類含有大量脂肪、膽固醇等,攝入過多,不僅會增加肥胖風險,還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血脂等症,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葷素搭配,保證肉類、穀物、蔬菜水果、豆製品和奶製品這4類食物攝入。

  若為了健康著想,還應該盡量增加食物的多樣性,做到穀類2~3種、肉類1~2種、蔬菜5~8種,最好再吃一些混合堅果,20克左右為宜。

  早睡早起,規律睡眠

  想長壽,規律的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睡眠的關鍵有兩點,一個是規律,一個是睡夠。每個人睡眠時間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建議成年人減少夜生活,最好在晚上11點前入睡,保證7~8小時的睡眠休息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中午還可以睡30分鐘左右的午覺作為輔助。

  當然,如果你只睡5~6小時,甚至更短,精神狀態也不錯,那就說明睡眠時間是合適的,不必強求一定要睡夠6~8小時。

  笑一笑,十年少

  人的精神狀態對壽命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因為樂觀的心態是提高身體免疫力的良方。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笑能放鬆心情,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壓和增強免疫力,笑聲還能改善內分泌系統的功能。

  而當一個人心理壓力大,長期感到抑鬱、悲觀時,體內就會分泌一種可抑制免疫系統的荷爾蒙成分,進而影響免疫功能。

  建議無論何時何地,都保持一顆健康樂觀的心,事事樂觀、笑對人生。

  生命在於運動

  大量研究證實,適當強度的運動訓練可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有利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除此之外,適當運動還可提高心肌收縮能力,加快新陳代謝的同時刺激激素分泌,對預防三高、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痴獃等均有一定幫助。

  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有5次一定強度的運動,如跑步、打羽毛球、游泳等,每次維持在30分鐘以上。

  註:一定強度是指運動后,心跳應達到每分鐘170減去年齡的數,如40歲以130為合適,50歲以120為合適。

  沒病也要體檢

  很多人自以為身體很好,就不注意休息,不注重運動、飲食,更不會想到去做健康體檢。

  但自我感覺良好,並不等於身體就真的沒事了。

  一些患有隱匿性心臟病的人,平時可能一點癥狀沒有,但心臟危險因素實際是存在的,一旦發作就會更加突然更加危險。

  藥王孫思邈認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防治疾病,最好就是在疾病發生之前或疾病早期,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

  定期體檢就是不錯的一種防病手段。有條件的情況下,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體檢,查看血壓血糖方面是否異常。

  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體檢時,最好加上腦血管功能的相關檢測,有助於儘早發現腦血管病,及時治療。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7 23: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