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能鑒定,產品帶證書,直播購物真的"眼見為實"?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隨著「雙12」的落幕,今年最後一輪電商營銷高峰悄然過去,但數以萬計的直播購物間仍舊人聲鼎沸,即便在深夜,仍舊彈幕不斷。多家調查機構數據顯示,直播購物已成為熱門消費渠道之一。
可同時,「直播間有假」的消息層出不窮,食品服飾等品質參差不齊,珠寶首飾等高價產品同樣糾紛不斷。有上當了的消費者很是不解:直播間購物就是圖個「眼見為實」,明明直播時眼看著主播現場鑒定,或者當場出具鑒定證書,而且有問有答,為什麼到手的仍舊是假貨呢?
調查發現,直播購物涉及多個環節,「眼見為實」並不能讓人放心。
5000元買翡翠,「A貨」轉眼變「B貨」
「看到不少直播間在賣翡翠,晶瑩剔透,比線下便宜不少,我就動心了。沒想到,5000多元全部打了水漂。」消費者余先生悔不當初。
此前,喜歡翡翠的他被社交平台的「種草帖」吸引,發現很多直播間都有「產地直銷」翡翠,品相好,價格合理,而且都有鑒定證書。對於他提出的問題,主播還一一回應,包括近距離展示翡翠、鑒定證書等。
在看了數晚直播后,余先生決定下單,「第一次在直播間買貴重珠寶,我沒挑定價最便宜的,也不敢買大件,就買了幾個小掛件試試。」當他表達了購買意向後,商家客服通過直播平台的聊天工具引導他通過品牌小程序付款,表示「小程序是工廠開發的,源頭直發,沒有中間環節,才能讓利消費者」。
付款數天後,余先生確實收到了相關掛件及鑒定證書,出具方是外省市某檢測機構,帶有中國計量認證CMA標誌,並顯示掛件為「翡翠(A貨)」。余先生不放心,將掛件送往國家輕工業珠寶玉石首飾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位於上海的一個檢測站複檢,卻被告知產品為「漂白充填翡翠」,即俗稱的「B貨」翡翠。
余先生買到的B貨翡翠(採訪對象供圖)
余先生立刻與商家客服交涉,並向平台舉報。誰料,商家客服置之不理,照常直播。平台客服則表示,由於余先生的實際交易通過平台外小程序進行,平台只能儘力與商家交涉,無法保證結果。大約10天後,余先生髮現商家賬號經投訴舉報被平台關停,錢款卻未能追回。
上海闢謠平台發現,余先生購買的商家本身就有疑點——是個人賬號,沒有任何資質證明,也沒有通過平台認證;加上他在交易中脫離了平台,導致證據不足,確實無法享受平台的售後服務。
鑒定書、防偽扣都可能有假
那麼,如果余先生消費的是平台認證的商家,並不脫離平台交易,是不是就不會買到假貨了呢?也不一定。
上海闢謠平台向多家直播平台的珠寶類商家詢問,產品是否有鑒定證書?被告知,不同商家提供證書的方式不同。
有的商家說,產品自帶證書,均來自具備資質的鑒定機構。也有商家說,他們不發放鑒定證書,而是消費者下單后,商家先將商品寄往平台指定的鑒定機構,由鑒定機構鑒定完成後,再將鑒定證書、產品一同寄給消費者。
比較之下,似乎後者更安全。可當記者詢問那些自帶證書的商家,為何不走平台鑒定時,商家又說自家是平台認證的特別等級店鋪,「這個等級顯示了我們與普通店鋪不一樣,交易有保障,所以不需要平台介入。」似乎也能自圓其說。
但在平台的公開規則中,記者未找到平台對「特別等級」店鋪的說明,也沒有信息顯示,特別等級店鋪的產品或服務質量就更好。
與此同時,以「假證書、假鑒定」為主題的灰色產業鏈,進一步讓直播間假貨有機可趁。
以珠寶玉石鑒定證書為例,通常帶有中國計量認證CMA、中國考核合格實驗室CAL、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等3種標誌。3種標誌既有強制認證,又有自願認證,普通消費者卻不知道差異。
再看鑒定機構,常見的有企業自設鑒定機構、研究機構或行業協會檢測中心、經相關部門授權檢測機構等。名目繁多,良莠不齊——
如果企業通過自設的檢測機構為自家產品鑒定,無異於「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可信度要打個折扣;
也有檢測機構被發現是商家造假的幫手,出具假冒鑒定證書。比如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曾查獲過珠寶鑒定企業在未經檢驗檢測的情況下,向委託人出具了符合國家標準並蓋有CMA標誌的假鑒定證書;
還不能排除不法分子假冒鑒定證書和防偽扣。上海警方近日通報,有消費者從直播間購買所謂「專業平台鑒定為真」產品,到手后卻發現是假貨。經調查,犯罪嫌疑人未經授權私自開模印製電商平台專屬包裝箱、防偽扣等包材,利用消費者對某平台「鑒真」服務的認可和信任,用假包裝、假防偽扣在直播間里為假冒商品披上「正品」外衣。警方共收繳假冒電商平台品牌標識的包裝箱、防偽扣等170餘萬件。
上海警方查獲的假防偽扣(圖片來源:「警民直通車上海」公眾號)
以上種種顯示,「有證書就是真」並不靠譜。
「電商捧哏」營造假人氣
需要注意的是,不僅直播間里的「正品」可能有假,「高人氣」也可能是假的,因為有了「電商捧哏」。
顧名思義,「電商捧哏」服務於直播主播。通常,直播間里有主播、助手、工作人員等不同職位,各司其職——主播介紹產品,助手和工作人員負責提供物料、配合銷售等。而「電商捧哏」是直播間里的另一群體,他們可能由助手或工作人員兼任,也可能來自灰產公司。
在直播間里,「電商捧哏」往往會給出「馬上賣完了」「還剩最後*件」「手慢無」等提醒,營造商品緊俏的氣氛,刺激消費者下單。在直播室外,他們則通過與主播互動、在評論區發彈幕等,做「撬邊模子」「托」,誘導其他網友消費。今年9月,安徽省亳州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就打掉了一個非法經營犯罪團伙。他們組織刷手為某平台電商提供跟播互動,刷虛假好評等,從中獲取非法利益。
可見,直播購物雖然代表了一種新的消費方式,但在規範經營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麼,除了加大監管,並要求平台建章立制、承擔責任外,消費者又如何保護自己呢?
首先,要選擇通過平台認證、能提供資質證明的商家直播間。
其次,不脫離平台交易,更不能直接添加商家的個人社交賬號進行交易。
再次,不選擇價格顯著低於市場均價的產品或服務。「一分價錢一分貨」,雖然直播能省去部分流通環節,但必要的生產成本難以壓縮,嚴重偏離市場均價的產品和服務大多不可信。
最後,不輕信商家提供的鑒定書、防偽扣。購買貴重商品時,務必注意保留憑證,必要時應前往正規機構進行複檢複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