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鄧小平在反右文革中做了什麼?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1-10-1 06: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67評論

這裡是網友評論第2頁,點擊查看原文

發表評論 評論 (67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08:56
mali50: 自己帶薪靠邊了幾個月,就要上千萬勞動人民失業和永久失業去擺地攤。
在那個屬於工人的黃金年代,要說廠子關停、工人遣散,沒人會相信這樣的話。他們還來不及想,就幹了許多從未想過的事:賣茶葉蛋、搞批發、撬鎖摸包、回家啃老、管親戚借錢給孩子湊學費、為了生計背井離鄉。直到90年代末,「下崗」才作為一個正式概念提出,但工人飯碗不保的陰雲幾乎覆蓋了整個90年代,並延續至21世紀初。光是1995年到2002年,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就精簡了6000多萬名職工。下崗工人離開原單位后,有人高升遠走,有人疲於奔波,也有人潦倒慘淡,鬱郁平生。當年下崗的工人年齡大多是四五十歲,隨著他們的老去,那段過往似乎快要成為改革的歷史「陣痛」,而疼痛已為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生命的底色,無論走了多遠,人的影子永遠落在廠房的廢墟上。而走資派忽悠說「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分好」。下崗工人的利益在做大蛋糕的過程里被犧牲掉了,而當蛋糕做大后,他們的所得與所失比起來甚為微薄。
回復 mali50 2021-10-2 09:00
yongbing1993: 在那個屬於工人的黃金年代,要說廠子關停、工人遣散,沒人會相信這樣的話。他們還來不及想,就幹了許多從未想過的事:賣茶葉蛋、搞批發、撬鎖摸包、回家啃老、管
更苦的日子還在後面。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09:04
mali50: 自己帶薪靠邊了幾個月,就要上千萬勞動人民失業和永久失業去擺地攤。
「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在1999年時觸痛了許多下崗工人的心。那是時任總理朱鎔基深化國企改革、推進減負裁員后的第一個春節。自有關改革的決策在上一年五月出台後,短短數月里已有上百萬國企工人下崗,推行力度之大超乎預料——1998年至2000年間,幾乎每年都有700萬至900萬工人下崗,截至2003年,國企下崗職工累計達2818萬人。勞動研究學者周舒璇曾經是一名「廠子弟」,她回憶說,雖然裁員貫穿了整個九十年代,但前面一直在「試著改」,從未見過如此大的陣仗,其來勢迅猛,一下子震住了所有人,創傷濃到化不開。

下崗的歷史可以回溯至上世紀八十年代。1983年2月,勞動人事部門下發了《關於積極試行勞動合同制的通知》,這份通知深刻地影響了後來國有企業工人的勞動關係。在計劃經濟時代,進工廠,當工人,有糧吃,有衣穿,逢年過節有補貼,生老病死有人管,這是眾人皆知的鐵律。彼時,國家與工人之間有直接的終身契約關係,引入勞動合同制后,這種關係逐漸削弱。具體地來看,以1986年全國正式推行勞動合同製為界,先前入廠的職工與後來入廠的職工在勞動關係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雖然他們都是正式工,但後者是與用人單位產生雇傭關係的國有合同工,前者則在國家的就業保障和分配製度下,經勞動局來到工廠工作,是為固定工。固定工由國家統籌,單位負責處理工人的具體勞動與生活問題,進行「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條龍式包辦,最關鍵的是,單位無權解僱工人,而在勞動合同制下,只要符合相應的條款,單位就有權解僱合同工,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不過那時候,解僱這樣的問題很少發生在正式工身上,他們在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事務上的待遇遠比臨時工以及農民合同工要好,質疑進廠需要簽勞動合同的人也不多。80年代中期,勞動合同制曾引發過激烈討論,有人認為,引入勞動合同制無疑會使中國工人的地位倒退,一紙合同,實際讓「國家的主人」淪為了到市場上討飯吃的「受雇者」。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勞動合同制打破了國家與工人之間的隱形終身契約,從工人的視角看,這的確不公平,但這是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必要的一步,不應該簡單地斥為「倒退」。

到了九十年代,勞動合同制的推行範圍進一步擴大,固定工也開始向合同工轉化。1992年,全國掀起了一場「新三鐵」破「舊三鐵」運動,要用「一張鐵面孔、一顆鐵心腸和一副鐵手腕」打破工人的「鐵飯碗」、幹部的「鐵交椅」以及所有的國營職工的「鐵工資」。落到具體操作層面上來說,就是把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固定工逐步轉化為合同工,到2000年實現勞動合同制對國家勞動力的全部覆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09:11
mali50: 自己帶薪靠邊了幾個月,就要上千萬勞動人民失業和永久失業去擺地攤。
率先改革的是吉林省本溪鋼鐵公司,廠內十萬名工人全部被轉為勞動合同工,隨後,北京、廣州、蘇北、河南等地都相繼走上了改革的前沿。在這個過程當中,並非所有人都成為了國有的正式合同工,為了節省用人成本,工廠管理層一是將部分工人轉化成「准合同工」,二是進行勞動力優化,把一部分年老的、身體不好的、關係不夠硬的人精簡掉,這批人成了所謂的「富餘工人」。換句話說,他們在實質意義上「下崗」了。

下崗與現在所說的失業不同。下崗員工並沒有與單位企業脫離關係,而是被以「放長假」、「提前退休」等方式從勞動中勸退。全國婦聯負責研究所政策法規室主任蔣永萍告訴界面文化,一般情況下,員工下崗后多少可以從企業獲得部分福利,比如說少量的補貼、生活費、醫療報銷等,具體多少視企業的盈利狀況而定,有一些發展比較好的企業重新讓員工上崗,發展得比較差的,可能最後連生活費也不發,社保也不交了,還有一些則與員工買斷工齡,一次性支付約定金額,解除勞動關係。

據統計,「破三鐵」運動中全國大約有100萬工人被精簡為富餘工人。生活一夕巨變,工人們在震驚、憤怒與恐慌中為維權奔走,各地相繼出現了工人請願、罷工、持刀傷人、自殺等現象。受此局面影響,《人民日報》於1992年5月28日發表了一篇題為《論企業改革與工人階級》的文章,「破三鐵」運動終止。但從後來的情況看,國企裁員依舊是大趨勢,各地陸陸續續有工人被放長假、薪資減半、停薪留職。時間來到李默小學畢業的夏天,那一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國企積弊日益嚴重,而中國迎來了加入全球化市場的關鍵時刻,似乎所有的問題都在壓向一個時間節點,等待爆發。

1998年,走資派朱鎔基提出國企「三年脫困」,緊接著便是中國最大的一波下崗潮。當年的舉措到底是果敢進取還是犧牲了工人的利益,至今存有爭議。在走資派看來,沒有這一年的改革,中國經濟無法取得後來的增長,「九八年國企改革就像做了一次大手術,如果沒有手術,病人也很難健康地活到現在。」

80年代以來,國企一直被視作改革重點,到了1998年,國企經營不善問題更是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經濟學家和政府文件中常用的一組數據是,當時有三分之一的國企明虧,三分之一暗虧,只有剩下的三分之一在盈利。裁減人員,一方面是為了降低企業成本,另一方面則是改變勞資關係,為中國加入WTO做準備。(國企經營不善是走資派有意造成的,  特色政府走資派讓利於私人資本家和外國資本家。)

當初,與「破三鐵」同時出現的另一個說法叫「船」論。它將國家比喻為一艘無所不能巨船,因為冗員過多而行駛緩慢,要保障巨船和船上人的安全,就得把人疏散到成千上萬的小船上去。過去,工人拿的是一張由國家頒給和兌現的終身船票,他們在船上勞作生活,也被稱為船的主人,到了90年代,這張船票逐漸被廢棄,工人們或憑藉技術本領,或憑藉關係運氣才能攀上小船,那些沒能爬上來的,乒乒乓乓落進了水裡。
回復 mali50 2021-10-2 09:14
yongbing1993: 「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在1999年時觸痛了許多下崗工人的心。那是時任總理朱鎔基深化國企改革、推進減負裁員后的第一個春節。自有關改革的決策在上
資本經濟是養不活十幾億中國人的。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全部人口都不到中國人口的一半。因為全球市場就這麼大。只有窮國人口增加,富國反而是減少的,靠倖存者偏差來維持表面的富裕。由於窮國消費小,市場是在相對減小中。這就難怪發達國家的經濟呈倒退趨勢。中國的資本經濟是命運共同體。許多中國人和中國家庭要有永遠退出世界的思想準備。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09:19
mali50: 自己帶薪靠邊了幾個月,就要上千萬勞動人民失業和永久失業去擺地攤。
「懶漢」、「愛面子」、「吃低保」?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困境

在錯愕、憤怒、驚懼、茫然等情緒發酵前,去哪兒討飯吃的問題壓倒了一切。對習慣了工廠生活的工人來說,外面的工作既缺乏穩定和保障,又不夠體面。過去在廠里是為社會主義勞動,領導和工人之間有上下級關係,但大家到底還是同志,共有生產資料。現在去到市場上,要麼給老闆打工,要麼打一槍換一桿,當個流動的自由職業人員。若非如此,就只能依賴大家庭網路的資助維生,假使運氣好一點,擁有北京、上海這樣大城市的居民身份,或許還能靠補助政策過活。

「破三鐵」運動后,走資派朱鎔基的國務院於1993年就發布過關於安置富餘員工的文件,其中提到的一個主要辦法是發展第三產業。1994年,社會學學者趙明華在河南某棉紡廠調研時,該廠成立了「六通公司」,由精簡下來的低層男幹部負責業務,吸納其他富餘女工,承包原廠職工非生產方面的生活服務供給,如託兒所、食堂、宿舍區公共區域保潔等等。與很多工廠的「三產」相比,六通公司發展得不錯,兩年內就實現了自力更生,但趙明華觀察到,公司內充滿「憤怒、挫折、失望、不確定和玩世不恭相混雜的氣氛」。公司總經理說:「他們把我們六通公司當成垃圾桶,他們覺得誰不中用了,就扔到這裡來。」另一家棉紡廠廠長在分享「三產」經驗時也表示,國家不允許把工人直接推向社會,發展第三產業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可見,對工人而言,有個去處無法填補離開原廠的失落,在「三產」里的待遇也未必盡如人意。

等到九八年下崗潮時, 「三產」能安置的職工就更有限了,想要實現再就業,還得到市場上去謀出路。九十年代中後期的確有新行業在崛起,但受學歷、技能、年齡的限制,半生已過的下崗工人很難抓住這些機會,大部分人能做的就是在城鎮上賣菜、維修、吹拉彈唱。

那群東北鋼廠下崗工人,他們各有專攻,技藝精湛,卻淪落街頭:陳桂林和女友淑賢拉起一支小樂隊,紅白喜事,輪翻轉檯;工人「老大哥」季哥靠倒賣廢棄鋼材維生,最終被捕;曾經廠里最優秀的車鉗工一度撬門溜鎖;賣豬肉的大劉混得最好,因為他有自己的「產業」,符合新時代標準。他們為生活拉下了臉面,用陳桂林的話來說,這叫「解放思想」。聽說二姐夫面子矮,不願意出來做木匠小工,他兩手一拍:「你怕笑話現在就掙不著錢。你首先就得解放思想,解放完思想才能解放自我。」

上個世紀末,捧「鐵飯碗」的國企工人被一些人抨擊為「懶漢」、「蛀蟲」,說是國家和民眾的利益要求他們回到市場上來,各憑本事吃飯,而「鐵飯碗」砸碎之後,大批下崗人員沒有真正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再就業,而是成了「領低保的困難戶」。國企老員工思想轉不過彎、沒競爭力、拉不下面子,各種指責的聲音紛至沓來,一些下崗工人也會以此來解釋自己的失敗而自殺。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09:30
mali50: 自己帶薪靠邊了幾個月,就要上千萬勞動人民失業和永久失業去擺地攤。
女性下崗工人的下場。有人調查研究。在他們訪談的103位小姐中,擁有城市戶口的人佔到95%,她們大多在國有或集體企業工作,經歷下崗后,又做過美容美髮、按摩、保姆、小商販、服務員等活計,最後在工作帶來的收入、聲望、權力等綜合回報的考量下,選擇了性服務行業。和民謠里唱的一樣,上有老、下有小是這些下崗妹的普遍處境,為了家計,她們不得不出來工作,為了顏面,她們不得不到離家遠一點的地方上班,最後又為了能時常回家照料老人孩子,首選離家50公里以內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以後,女性在「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號召下走出家門,參加勞動。「男女都參加工作,共同掙錢養家」成了許多中國人對男女平等的樸素理解,也是中國家庭普遍採取的經濟策略。另一方面,女性又需要勤儉持家,承擔家務勞動。下崗破壞了她們獲取經濟收入的渠道,卻沒有減輕其養家的負擔,在生計與家務的雙重重壓下,女性大多只能就近找活路。提供性服務看起來像是一種自暴自棄式的對抗,女工們從驕傲的工人一墜為墮落的小姐,從穩定體面的單位跌入缺乏尊嚴與保障的非正式就業,在洗碗工、小商販與小姐之間進行轉換隻是一種現象。因為性的關係,做小姐的困境顯得尤為突出,事實上,還有很多下崗女工都面臨著相似的處境。

70年代末,城市勞動年齡內婦女的就業比例已經達到90%以上,而在90年代下崗人員中,女性卻佔大多數,據中國勞動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數據顯示,這一比例在2000年達到57.5%。同期,社會上又颳起了一陣「婦女回家」的風潮,女性再就業比率遠低於男性,僅占再就業群體中的38.8%。

要求婦女回家,一來對人們的情感和觀念造成衝擊,二來,這種看似回歸家庭內部傳統性別分工的做法實際損害了許多普通雙職工家庭的利益,它打破了這種家庭生計的策略,也打破了原有的家庭關係、女性的尊嚴感和意義感。90年代中期,出現了「二保一」、「一家兩制」的說法,意思是雙職工家庭下一個、留一個,一個進市場,一個保體制。總體來說,雙職工家庭保工資更高的丈夫,讓妻子下崗,下海經商創業的也是丈夫較多,妻子要麼留在家中,要麼儘力掛靠在體制內,給家庭一個收入穩定的象徵和安全兜底。

女性工作的意義逐漸從「勞動光榮」、「自立自強」下沉為「養家糊口」。對比第一期和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調查」數據,1990-2000的十年之間,為維持家庭和個人生活而工作的女性上漲了13.6%, 「經濟上自立」、「充實生活」、「發揮才能」等動機全部呈負指數下降,「為社會做貢獻」一欄甚至從40.1%跌落至5.8%。與此同時,2000年,有37.3%的受訪女性認同「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甚至於許多當過領導、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贊同此種說法。猜忌、冷漠、貧困、家暴,很多下崗家庭在不同程度上遇到這些問題,比這更普遍的,是隱秘難言的暗流涌動。對時代大震蕩的一種迂迴反饋——目視自己被同學的哂笑、老師的冷眼、身上的舊衫、父母的命運、舊居的鄉愁,通通延遲至盡頭,而停駐進生命的長河。無奈!  而走資派們個個先富了。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09:33
mali50: 更苦的日子還在後面。
是的!子子孫孫一直窮下去。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09:39
mali50: 資本經濟是養不活十幾億中國人的。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全部人口都不到中國人口的一半。因為全球市場就這麼大。只有窮國人口增加,富國反而是減少的,靠倖存者偏差來
有時也能見到一些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學家稱讚毛澤東的經濟政策是對大多數人有利的。從事實看在瑞金紅軍時代和延安時代以及新中國前三十年毛澤東的經濟戰略是可行的。就是文革後期經濟己有進展了。
回復 mali50 2021-10-2 09:47
yongbing1993: 「懶漢」、「愛面子」、「吃低保」?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困境

在錯愕、憤怒、驚懼、茫然等情緒發酵前,去哪兒討飯吃的問題壓倒了一切。對習慣了工廠生活的工人來說
失業和兩極分化在資本經濟下是無解的,因為涉及資本經濟固有的矛盾: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在世界市場對本國物價基本飽和后,資本家貪得無厭的資本增值只能通過國內其他人的貧困來實現。國家干預無濟於事。當勞動力需要被資本購買后才能創造財富時,國家對資本家的過度剝奪會使他們失去投資能力,造成更大的失業,也限制了財富的創造。這樣一來,資本家只能靠虛擬金融業增值資本。製造業衰退非移民人口下降。這就是資本命運共同體的宿命。中國已經到了這樣的拐點。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09:55
mali50: 失業和兩極分化在資本經濟下是無解的,因為涉及資本經濟固有的矛盾: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在世界市場對本國物價基本飽和后,資本家貪得無厭的資本增值
經濟學內行評述!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09:59
mali50: 失業和兩極分化在資本經濟下是無解的,因為涉及資本經濟固有的矛盾: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在世界市場對本國物價基本飽和后,資本家貪得無厭的資本增值
從國際金融危機來看,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持續低迷、失業問題嚴重、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加深。事實說明,資本主義固有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現形式、存在特點有所不同。
回復 mali50 2021-10-2 10:00
yongbing1993: 有時也能見到一些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學家稱讚毛澤東的經濟政策是對大多數人有利的。從事實看在瑞金紅軍時代和延安時代以及新中國前三十年毛澤東的經濟戰略是可
文革十年真實GDP的增長率大於改革開放后。改革開放將原來的非市場資源市場化造成所謂的經濟騰飛。去掉這個部分,GDP的增長率低於改革開放前,更別說GNP了。所以今天中國用全部外匯儲備和國庫積存都無法恢復按之前的速度發展四十年後的免費醫療教育和住房。事實上連還清內債外債和外企投資都困難。也就是說在流動資金方面已經破產。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10:01
mali50: 失業和兩極分化在資本經濟下是無解的,因為涉及資本經濟固有的矛盾: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在世界市場對本國物價基本飽和后,資本家貪得無厭的資本增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嗎?
回復 mali50 2021-10-2 10:15
yongbing1993: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嗎?
經典馬克思主義已經解答不了目前全球化后的問題。現在已不只是剩餘價值的罪惡問題,而是資本失去了創造剩餘價值的機會和能力。全球化實際上是工業化,產出超過購買力(不是需求)。資本家自己不需要購買很多消費品,窮人卻沒有購買力。產業投資轉向金融投資,無人購買的勞動力大量浪費造成持續的貧困。馬克思沒有預見這種狀況。是斯大林將勞動直接用於投資的社會主義經濟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在資本的忽悠下,人追求個人優先的動物本能戰勝了理智放棄了這種經濟模式。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10:18
mali50: 文革十年真實GDP的增長率大於改革開放后。改革開放將原來的非市場資源市場化造成所謂的經濟騰飛。去掉這個部分,GDP的增長率低於改革開放前,更別說GNP了。所以
文革十年真實GDP的增長率大於改革開放后。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10:20
mali50: 經典馬克思主義已經解答不了目前全球化后的問題。現在已不只是剩餘價值的罪惡問題,而是資本失去了創造剩餘價值的機會和能力。全球化實際上是工業化,產出超過購
資本失去了創造剩餘價值的機會和能力。

毛主席:"我們實際做的,許多超過了馬克思。列寧說的做的,許多地方都超過了馬克思。馬克思沒做十月革命,列寧做了。我們的實踐,超過了馬克思。實踐當中是要出道理的。馬克思革命沒有革成,我們革成了。這種革命的實踐,反映在意識形態上,這就是理論。我們的理論水平不高,現在不高,但不要怕,可以努力。我們要努力。我們可以造樓梯,而且可以造升降機。不要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中國被帝國主義壓迫了一百多年。帝國主義宣傳他們那一套,要服從洋人;封建主義宣傳那一套,要服從孔夫子。「非聖則違法」,反對聖人,就是違犯「憲法」。對外國人說我不行,對孔夫子說我不行,這是什麼道理?"
回復 mali50 2021-10-2 10:53
yongbing1993: 資本失去了創造剩餘價值的機會和能力。

毛主席:"我們實際做的,許多超過了馬克思。列寧說的做的,許多地方都超過了馬克思。馬克思沒做十月革命,列寧做了
社會主義經濟本來是對付被西方封鎖下的經濟,卻被走資派因果顛倒說成是主動選擇。在全球工業化中新興經濟體的廉價商品佔據了發達國家的市場后,同樣造成發達國家的自我封閉,類似社會主義國家被西方國家封鎖一樣。中國現在也正在被西方國家和新興國家聯合封鎖。失去外邊市場后,以製造業為主的資本市場經濟是無法運行的。資本家稍有一點資本積累就會造成市場剩餘並無法收回全部投資。 一邊是生產規模的縮小,一邊是勞動力的浪費。這時以勞動力為投資的經濟模式正當其時。但這不等於資本家會放棄資本經濟。他們可以轉向金融業或乾脆把企業移到海外。今天的中國也在走美國的老路。只有關心人民利益的國家才會實行以勞動力為投資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按勞分配而不是按資分配。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20:13
mali50: 社會主義經濟本來是對付被西方封鎖下的經濟,卻被走資派因果顛倒說成是主動選擇。在全球工業化中新興經濟體的廉價商品佔據了發達國家的市場后,同樣造成發達國家
受教育了!謝謝。
回復 yongbing1993 2021-10-2 21:32
mali50: 社會主義經濟本來是對付被西方封鎖下的經濟,卻被走資派因果顛倒說成是主動選擇。在全球工業化中新興經濟體的廉價商品佔據了發達國家的市場后,同樣造成發達國家
"社會主義經濟本來是對付被西方封鎖下的經濟,卻被走資派因果顛倒說成是主動選擇。"==新中國前三十年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在資本主義國家聯合進行制載禁運封鎖下毛澤東作出的被動選擇。而走資派是有意抹黑否定毛澤東社會主義經濟戰略和實際經濟操作。其實有評論者也看到, 毛澤東的工農紅軍從不到一千人發展壯大到幾百萬以及成立新中國,  這裡面就包括了毛澤東的戰略經濟思想和實踐經濟操作的成功, 當然是苦了點, 但創業初期那有不苦的,  事實是成功了。

"在全球工業化中新興經濟體的廉價商品佔據了發達國家的市場后,同樣造成發達國家的自我封閉,類似社會主義國家被西方國家封鎖一樣。"這一點就不明白。自從走資派鄧朱等將大量廉價商品送到美加等西方國家后,  美加的老百姓是受益的。記得當時日用品等多麼廉價, 為什麼會 "造成發達國家的自我封閉"呢?  當時如兒童玩具很便宜而且量多, 但突然冒出中國產玩具有這毛病那問題又退貨就想不通。現在市面上兒童玩具又貴又少倒平靜了。這裡說的"發達國家的自我封閉"是不是要保護髮達國家的資本家的利益?

計劃經濟下國家根據國民的需要多少來生產多少不造成過剩浪費和過度開發而造成環境破壞和污染等。而市場經濟就根據市場的需要來生產。就說西芹,  去年在疫情下沒人種每顆要4.99元。而今年地主們看到市場需求了只種西芹,  最近0.99元可以買一顆。再說目前物價一直在漲的路上,  貨物架上的物品少了許多。政府一直發錢, 股票一直在上漲的路上, 老百姓手上有錢,  就是物品少了。據說農揚有些農產品水果無勞力收穫落在地上都壞了, 而百姓買不到又很貴。當然美元通用美國發錢全世界老百姓為其買單。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1: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