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48《巾幗良玉》

[複製鏈接]

1952

主題

1953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410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巴郎 發表於 2025-11-16 17: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遊故鄉散記》
48《巾幗良玉》
20231104 周六 晴陽  8 - 18℃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魚目兩開張,瞻前岸鐵鎖拱朝,大小山寨齊擁護;
鳳毛雙濟美,顧后脈銅關鼎立,上下石級皆驚愕」。
自明朝萬曆(1588年~)以來,這鄂渝湘一帶地域,通歸石柱宣撫使馬千乘土司管轄。魚木寨是土司的軍事寨堡、民事衙門、家眷住宅、工商基地,他東有銅鑼關,西有馬頭大寨,北有支羅石鎖澗,南有土司祖墓鳳凰山,四下拱衛,鐵壁三層,雄關天險,地勢十分險要。當有敵來襲時,土司可調動軍民人等,守護在各個關隘拒敵,確保安全。
古道行來見農家,餘暉繞墚日西鈄。
松嘯雁鳴戀山水,波光雲流追晚霞。
從魚木寨出來,驅車朝謀道繼續前行,不遠處即是銅鑼關。
雄踞在茶鹽古道上的銅鑼關,位於今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西。在「鹽鐵專制」的年代,銅鑼關是川鄂邊境上的一道雄關險隘。
銅鑼關,因此地山石形狀似銅鑼和石鼓而得名。有民間傳說,銅鑼和石鼓寓意著一件寶物,更有童謠流傳:「銅鑼對石鼓,銀子五萬五,有人識得破,買下重慶府」。許多人曾來此留連,尋寶探險,可時至今日,也沒見有人找到藏寶之地。
你想了解銅鑼關,就只有走進銅鑼關。進入銅鑼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塊鑼狀巨大懸岩,突兀地佔據著主道,其上一個天生的「川」字,銀鉤鐵划,儼然是湖北與重慶天然的一道分水嶺 。岩石下面,借凹進的岩洞,修有一個神壇,供養著丫公丫婆神像,二人慈眉善目,身著青布衣衫。神像前置香案,香爐,香案上擺放供品,香爐里燭香裊裊。兩廂刻有對聯:「為忠為奸難瞞我一雙慧眼;報善報惡豈貪你三柱真香」。這裡一年四季香火旺盛,秋風吹過,依稀佛音繞樑。據當地長者言:岩石右邊曾是天公殿,可惜在文運中,被紅衛小將破了「四舊」,拆毀了。岩石左邊是古鹽道關,曾有兩扇石門,日開夜合,最少也要四、五個人才能推開。關門上書「銅鑼關」,左右鐫刻一幅對聯,上聯是「銅鑼石鼓貫湖川」,下聯是「猛象雄獅落兩邊」,描述銅鑼關,很是形象生動。
「衛士守關燕雀休想混過;土地把門鬼神也得留名」!銅鑼關背靠魚木寨,是川鄂古道上的一道險關,界划楚蜀。連綿逶迤的山嶺,山勢蜿蜒盤旋,猶如一條正在酣睡的巨龍,山中奇峰匯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崢嶸崔嵬。青松在懸崖上爭奇,怪石在奇峰上鬥豔,煙雲在峰壑中瀰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高山仰止,自然的美在這裡匯聚,在這裡升華,賦予它超凡脫俗的品質,塑造出它威武雄壯的氣概。
銅鑼關的險絕,經過歷次的修路開山,已經面目全非。石鼓業已坍塌,古石級還余有百來米,躺在雜草之中頑強的記錄著非凡的過往,只有「川」字下開鑿的榫洞靜靜地訴說著曾經的滄桑。
大自然賦予這片山水以靈秀之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銅鑼關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神奇的自然山水,形成了獨特的土家族民族文化。現在有人重建了關卡、關亭、遊覽步道、「銅鑼關遺址」碑等,站在銅鑼關上,望著遠方的崇山峻岭,腳下的百丈深谷,秋風吹拂,林濤颯響,雄、奇、秀、幽,彷彿天地間的靈性,盡皆匯聚在這方山水之中了。
一一一一
詩云:
「峰迴路轉古隘關,絕壁千尺勁松懸。
銅鑼石鼓聲尤在,女兒百仗奏凱旋」。
銅鑼關魚木寨一帶,地處渝東鄂北湘西交界。此地漢苗瑤土家各族雜居,高寒山區崇山峻岭,原始森林一望無際,地理人文錯綜複雜。歷朝歷代,許多地方,還是部落制,原始蠻荒,由地方土司管轄,不受外來政權節制。
最有名的地方土司,要首推明朝秦良玉,她也是唯一列入中國正史的女將。秦良玉是土家族,忠州人。自小精通琴棋書畫,又作一手好文章,姿態風度嫻靜文雅。長大后,膽略智計過人,又擅長騎射。后嫁與石柱宣撫使土司馬千乘,自招培訓三千人,持白臘桿槍,號稱「白桿兵」,桀驁不馴,強悍異常。多次隨夫,應官府招令,滅賊剿匪,四處征討,行軍治兵,號令嚴明,多有斬獲,遠近聞名。馬千乘病死後,秦良玉以女子之身,接任土司。
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清兵入侵遼東,包圍重鎮瀋陽,秦良玉受朝廷詔令,領三品官職,率兄長弟弟,領石柱及酉陽子弟兵前往援助,共抗外冦。前鋒與清軍血戰渾河,斬獲敵人首級數千,兄長胞弟戰死,受追封立祠。其後,秦良玉親率三千「白桿兵」,直抵河北山海關防守,加二品官銜,清兵難以越關。
崇禎三年(1630年),清軍大舉進攻,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極進圍京都。秦良玉率子弟兵奉詔勤王,並拿出家中的資產充作軍餉。與敵數番血戰,子弟兵死傷慘重,仍不棄寸土。崇禎皇帝特意下詔表揚,並召見秦良玉,賞賜秦良玉錢幣牲畜酒水等,並賦詩四首表彰秦良玉的功勞。皇太極退兵后,秦良玉率兵回鄉。
時值明朝末年,流冦猖狂。李自成、張獻忠,肆虐四川。秦良玉對部下說:「我兄弟二人都戰死沙場,我一個婦人,受國恩二十年直到現在,敢與賊勢不兩立」!於是應官府和各地土司請求,派兵四齣剿賊,斬殺無數,保境安民,張獻忠望風而走,不敢與戰。
明朝最後冊封秦良玉為忠貞侯,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鎮東將軍,督兵平定川中諸賊。1648年7月,清順治五年,一代土家英雌,巾幗女將,秦良玉壽終,享年 75 歲。
一一一一
其實,象秦良玉那樣的土司,而且還是土家異族,一生忠誠大明朝廷,護國討賊,別說是絕無僅有,也會是鳳毛鱗角,可遇而不可求的。在下川東,有各別民族,有大小土司,有地主寨堡護院民團,有哥老會袍哥舵主爺,他們與官府之間,他們相互之間,其關係錯綜複雜極難理清,為了自身的利益,或戰或和,上演著荒唐鬧劇。
今天,他們可接受官府招安,受其冊封,聽其差遣;明天,他們又可反出官府,佔山為王,殺官造反。今天,他們可與甲乙寨聯合,殺剹丙丁堡;明天,又可反臉,血洗甲乙寨。他們可以是官軍,也可以是土匪,毫無道德可言,就如妓女一樣,朝秦暮楚,水性楊花。他們嘯聚山林,殺人劫貨,兇惡殘暴,形同野獸。雲貴川藏,山高林密,地瘠民貧,不免總是有人為了生存,鋌而走險,歷朝歷代,滋生綿延,從古至今,匪患不絕。
人民中國成立以後,新政府為保護民眾,組織部隊進入深山老林剿匪,歷盡艱辛。在人民群眾的積極協助下,負隅頑抗的匪首被除掉,在寬大政策的大力感召下,眾多匪眾,幡然醒悟,放下屠刀,下山為民。歷時數年,終於最終根除匪患,使民眾不再有生命和財產之憂患,能夠安居樂業,一勞永逸,還人間一個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
巴郞  記於  20240126


銅鑼關外

土家寨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6 17: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