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王下14: 1-29>

[複製鏈接]

3362

主題

3382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2543
霞步思 發表於 2025-9-26 22: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下14: 1-29】【以色列王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第二年,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登基……。】在列王紀下第十四章中記載了,猶大王亞瑪謝和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的事迹。本章首先說到:【以色列王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第二年,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登基。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親名叫約耶但,是耶路撒冷人。亞瑪謝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但不如他祖大衛,乃效法他父約阿施一切所行的;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百姓仍在那裡獻祭燒香。】「以色列王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第二年,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登基」。「亞瑪謝登基」,是指亞瑪謝單獨作王,實際上他於兩年前便與父王約阿施共同執政。「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五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耶路撒冷」是南國猶大的京城;「作王二十九年」,這表示前面十四年是與以色列王約阿施同時期,後面十五年是在約阿施死了之後。「他母親名叫約耶但,是耶路撒冷人。亞瑪謝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就是遵照耶和華的律法作王並治國。「但不如他祖大衛」,就是不如大衛【專心順從耶和華】(王上11:6)。「乃效法他父約阿施一切所行的」。這是指亞瑪謝和約阿施一樣晚節不保(25:14-16)。「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百姓仍在那裡獻祭燒香」。在《列王紀》中,對於每一個北國以色列王的評語,都是犯了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王上15:26等),就是拜金牛犢的罪。而對於南國猶大好王的評語,除了希西家和約西亞「廢去邱壇」(18:4),都有一句「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王上3:3等),因此他們始終不能專心順從神;而壞王則大肆「建立邱壇」(16:4等),從不能專心順從神變成離棄神

【國一堅定,就把殺他父王的臣僕殺了,卻沒有治死殺王之人的兒子,是照摩西律法書上耶和華所吩咐的說:『不可因子殺父,也不可因父殺子,各人要為本身的罪而死。『亞瑪謝在鹽谷殺了以東人一萬,又攻取了西拉,改名叫約帖,直到今日。】「國一堅定,就把殺他父王的臣僕殺了」。「國一堅定」是指政權一穩固。「殺他父王的臣僕」,就是殺了「示米押的兒子約撒甲和朔默的兒子約薩拔」(12:21)。「卻沒有治死殺王之人的兒子,是照摩西律法書上耶和華所吩咐的」。「摩西律法書」指摩西五經;「耶和華所吩咐的說」,就是「不可因子殺父,也不可因父殺子,各人要為本身的罪而死」,是引自申命記24:6。亞瑪謝起初「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順服神所吩咐的。但他卻沒有徹底順服神的心,所以對神「心不專誠」(代下25:2),結果屬靈的光景每況愈下。「亞瑪謝在鹽谷殺了以東人一萬」,「鹽谷「位於死海南方的亞拉巴峽谷。「殺了以東人一萬」,亞瑪謝不僅在戰鬥中殺了一萬人,他還將一萬個俘虜從山崖上推下去摔死了(代下25:11-12)。「又攻取了西拉,改名叫約帖,直到今日」。「西拉」是以東的城市,意思是「磐石」,亞瑪謝把它改名為「約帖」,意思是「神的賜福」。雖然亞瑪謝改名字是承認得勝是神的賜福,接著他就「心高氣傲」,向北國以色列宣戰,也「以此為榮耀」,將勝利歸功於自己。

【那時,亞瑪謝差遣使者去見耶戶的孫子約哈斯的兒子以色列王約阿施,說:『你來,我們二人相見於戰場。』以色列王約阿施差遣使者去見猶大王亞瑪謝,說:『黎巴嫩的蒺藜差遣使者去見黎巴嫩的香柏樹,說:將你的女兒給我兒子為妻。後來黎巴嫩有一個野獸經過,把蒺藜踐踏了。你打敗了以東人就心高氣傲,你以此為榮耀,在家裡安居就罷了,為何要惹禍,使自己和猶大國一同敗亡呢?』亞瑪謝卻不肯聽這話。於是以色列王約阿施上來,在猶大的伯示麥與猶大王亞瑪謝相見於戰場。猶大人敗在以色列人面前,各自逃回家裡去了。以色列王約阿施在伯示麥擒住亞哈謝的孫子、約阿施的兒子猶大王亞瑪謝,就來到耶路撒冷,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從以法蓮門直到角門共四百肘,又將耶和華殿里與王宮府庫里所有的金銀和器皿都拿了去,並帶人去為質,就回撒馬利亞去了。】「那時,亞瑪謝差遣使者去見耶戶的孫子、約哈斯的兒子以色列王約阿施」。「那時」指亞瑪謝大敗以東人之後,他可能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說:『你來,我們二人相見於戰場』」,就是向北國以色列宣戰。「以色列王約阿施差遣使者去見猶大王亞瑪謝說:『利巴嫩的蒺藜差遣使者去見利巴嫩的香柏樹」,這裡將「蒺藜」比喻猶大王亞瑪謝,「香柏樹」比喻以色列王約阿施。「說:將你的女兒給我兒子為妻」,比喻對方不自量力,高抬自己。「後來利巴嫩有一個野獸經過,把蒺藜踐踏了」,「野獸」代表敵軍。「把蒺藜踐踏」比喻猶大受到外敵的蹂躪。「你打敗了以東就心高氣傲,你以此為榮耀,在家裡安居就罷了」,「心高氣傲」是亞瑪謝宣戰的動機所在;「以此為榮耀」是指亞瑪謝將勝利歸功於自己;「在家裡安居」,就是讓他安居在家中。「為何要惹禍,使自己和猶大國一同敗亡呢?『」「惹禍」表示對方不堪一擊,結局必然使對方「敗亡」。「亞瑪謝卻不肯聽這話。於是以色列王約阿施上來,在猶大的伯示麥與猶大王亞瑪謝相見於戰場」。「猶大的伯示麥」,位於耶路撒冷以西約三十二公里處(王上4:9),在靠近但邊界(書15:10)的猶大境內。「猶大人敗在以色列人面前」。單就人數和實力而言,僅擁有兩個支派的南國,若非神的賜福與保守,根本不是擁有十個支派之北國的敵手。「各自逃回家裡去了」就是潰不成軍。「以色列王約阿施在伯示麥擒住亞哈謝的孫子、約阿施的兒子猶大王亞瑪謝」。「在伯示麥擒住」,就是在戰場上擄獲猶大的首領。「就來到耶路撒冷,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從以法蓮門直到角門共四百肘」,這樣就使城內居民失去安全感。「又將耶和華殿里與王宮府庫里所有的金銀和器皿都拿了去」。「耶和華殿」即聖殿;「王宮府庫」指王家私產;「金銀和器皿」數量不會太多,因亞蘭王攻打耶城時,猶大王約阿施,已把聖殿和王宮「所有的金子」,都給了他(12:18)。「並帶人去為質,就回撒瑪利亞去了」。就是將亞瑪謝和王室人員、朝中大臣等帶走作為人質,以要挾更多貢物。以色列王約阿施死後,亞瑪謝還活了15年,後來他回耶路撒冷作王,不久為人所殺。

【約阿施其餘所行的事和他的勇力,並與猶大王亞瑪謝爭戰的事,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約阿施與他列祖同睡,葬在撒馬利亞,以色列諸王的墳地里。他兒子耶羅波安接續他作王。以色列王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死後,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又活了十五年。】「約阿施其餘所行的事和他的勇力」,「他的勇力」指他英勇的事迹。「並與猶大王亞瑪謝爭戰的事」,就是上面記述的戰爭。「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以色列諸王記」是以色列諸王事迹的編年史記。「約阿施與他列祖同睡,葬在撒瑪利亞以色列諸王的墳地里」。「與列祖同睡」,就是死了的意思;「葬在撒馬利亞,以色列諸王的墳地里」。就是葬在京城的王陵。「他兒子耶羅波安接續他作王」。「耶羅波安」因與北國的第一位王耶羅波安同名,故歷史上稱他為「耶羅波安二世」。「以色列王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死後,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又活了十五年」。雖然亞瑪謝多活的十五年,但在神面前完全不被記念、毫無內容,他的生還不如約阿施的死。【亞瑪謝其餘的事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耶路撒冷有人背叛亞瑪謝,他就逃到拉吉;叛黨卻打發人到拉吉將他殺了。人就用馬將他的屍首馱到耶路撒冷,葬在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里。猶大眾民立亞瑪謝的兒子亞撒利雅(又名烏西雅)接續他父作王,那時他年十六歲。亞瑪謝與他列祖同睡之後,亞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仍歸猶大,又重新修理。】「亞瑪謝其餘的事,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猶大列王記」是一本記載猶大列王事迹的編年史記。「耶路撒冷有人背叛亞瑪謝」。亞瑪謝獲釋回國,當時他的兒子烏西雅大約年僅十歲出頭,雖然名義上是兩人共同執政,實際上仍是亞瑪謝在操權,因此有一批大臣暗中陰謀「背叛」他。「他就逃到拉吉」,大概是陰謀反叛的消息走漏,亞瑪謝便設法出逃。「叛黨卻打發人到拉吉將他殺了」。「拉吉」距耶路撒冷西南方約四十多公里的一處設防城。「人就用馬將他的屍首馱到耶路撒冷,葬在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里」。「列祖的墳地」是指王陵。「猶大眾民立亞瑪謝的兒子亞撒利雅(又名「烏西雅」)接續他父作王」。「亞撒利雅又名烏西雅」,「那時他年十六歲」,照此推算,他的父親亞瑪謝被擄之時,他可能剛剛出生不久。「亞瑪謝與他列祖同睡之後,亞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仍歸猶大,又重新修理」。「以拉他」位於以東的南面,阿卡巴灣上的一個重要港口城市。「重新修理」就是修建碼頭、加強海防等。亞瑪謝在鹽谷打敗了以東,卻因為「心高氣傲」,結果一事無成、到死也沒能收回「以拉他」,反而被他的兒子收回了。

【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十五年,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在撒馬利亞登基,作王四十一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借祂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因為耶和華看見以色列人甚是艱苦,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也無人幫助以色列人。耶和華並沒有說要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乃借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拯救他們。】「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十五年,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在撒瑪利亞登基」。「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就是耶羅波安二世。「作王四十一年」,他是北國以色列在位最久、最有成就的君王,把北方的邊界恢復到大衛的時代。「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就是拜金牛犢的罪。「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哈馬口」是以色列地的北界;「亞拉巴海」亦即死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借祂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就是《約拿書》中的先知約拿。「因為耶和華看見以色列人甚是艱苦」,「以色列人甚是艱苦」,是指他們的際遇悲慘無助。「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也無人幫助以色列人」,就是面臨絕境,呼救無門。在耶戶王朝時期,北國以色列飽受亞蘭人(10:32-33)、摩押人(13:20)和亞捫人(摩1:13)的欺壓,但信實守約的神仍然憐憫他們,「並沒有說要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乃借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拯救他們」。就是神借耶羅波安二世使以色列人擺脫亞蘭的奴役,甚且擴張以色列國的疆界。

【耶羅波安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他怎樣爭戰,怎樣收回大馬士革和先前屬猶大的哈馬歸以色列,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耶羅波安與他列祖以色列諸王同睡。他兒子撒迦利雅接續他作王。】「耶羅波安其餘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他怎樣爭戰,怎樣收回大馬士革和先前屬猶大的哈馬歸以色列,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大馬士革」是亞蘭的首府,在大衛時代被南國猶大征服,後來亞蘭國強盛了就反過來欺負南北兩國,如今耶羅波安二世也擊敗了亞蘭國,「收回大馬士革」奪回控制權,而「先前屬猶大的哈馬歸以色列」。「耶羅波安與他列祖以色列諸王同睡。他兒子撒迦利雅接續他作王」。「撒迦利雅」的登基,應驗了耶戶王朝將會有四代的預言(10:30)。而耶羅波安二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百姓的屬靈光景也極其黑暗,但他所執政的時期卻是北國以色列經濟繁榮、疆域廣大,這是神特別的憐憫。因為「耶和華看見以色列人甚是艱苦,無論是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也無人幫助以色列人。耶和華並沒有說要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乃借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拯救他們」。這就是神施憐憫的原因,因為神是信實守約的神。同樣今天若不是神施恩憐憫我們,我們的光景也是非常可憐。但感謝神,救恩使我們蒙神憐憫,一直在祂的恩典中。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在神的憐憫和恩典中,一生信靠神!阿們!

www.biblestudy-xbss.com  聖經分卷分章註解  霞步思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6 2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