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撒下8: 1-18>

[複製鏈接]

3249

主題

3269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120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5-7-21 05: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撒下8: 1-18】【此後,大衛攻打非利士人,把他們治服,從他們手下奪取了京城的權柄(原文是母城的嚼環)……。】在撒母耳記下第八章中記載了,大衛在得到神與他立約中的應許后,神的應許和祝福成為大衛實際的得勝經歷。大衛使非利士人和摩押人臣服,他又打敗瑣巴王和亞蘭人,掠奪金和銅;哈馬王打發兒子約蘭送來金銀銅器,大衛就將所得的貢物和戰利品「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大衛打敗亞蘭和以東人,在以東全地設立防營;大衛統治全以色列,設立文武官員。本章首先說到:【此後,大衛攻打非利士人,把他們治服,從他們手下奪取了京城的權柄(原文是母城的嚼環);又攻打摩押人,使他們躺卧在地上,用繩量一量:量二繩的殺了,量一繩的存留。摩押人就歸服大衛,給他進貢。】「此後大衛攻打非利士人,把他們治服」,「此後」表明接下來的內容是承接第七章的大衛之約,神的應許和祝福成為大衛實際的得勝經歷。大衛之前的兩次利乏音谷之戰(5:17-25),是被動的防禦;現在「大衛攻打非利士人」,是主動的出擊。而擊敗非利士人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非利士人已經佔據以色列中部,將以色列切割成兩塊,大衛就「從他們手下奪取了京城的權柄」。「京城的權柄」,「原文作:母城的嚼環」,是指統治中心或權力所在。而大衛攻擊非利士人,打敗他們,結束了他們在這塊地上的統治。「又攻打摩押人,使他們躺卧在地上,用繩量一量,量二繩的殺了,量一繩的存留」。大衛又攻打摩押人,這正應驗了神借著巴蘭所說的預言:【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毀壞擾亂之子。】(民24:17)「量二繩的殺了,量一繩的存留」,可能指身材高大的戰士被殺,一般身高的戰士就存活。這是為了削弱摩押人的同時,也不致滅絕他們。「摩押人就歸服大衛,給他進貢」。「進貢」指藩屬國給宗主國的貢物。

【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往大河去,要奪回他的國權。大衛就攻打他,擒拿了他的馬兵一千七百,步兵二萬,將拉戰車的馬砍斷蹄筋,但留下一百輛車的馬。】「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往大河去,要奪回他的國權。大衛就攻打他」。「瑣巴」位於利巴嫩山脈東面,大馬色和哈馬之間的亞蘭人王國;「大河」指幼發拉底河。此時瑣巴王哈大底謝正準備向美索不達米亞擴張勢力,結果被大衛擊敗。「擒拿了他的馬兵一千七百,步兵二萬」,「擒拿」就是擄獲;「馬兵一千七百」,在歷代志上18:4記載是「戰車一千,馬兵七千」。「將拉戰車的馬砍斷蹄筋,但留下一百輛車的馬」」。「砍斷蹄筋」就是砍斷馬的小腿筋,使馬失去作戰能力。「留下一百輛車的馬」供自己作交通工具,但此舉違反了【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的命令(申17:16),反而成了所羅門多增馬匹的契機(王上4:26)。【大馬士革的亞蘭人來幫助瑣巴王哈大底謝,大衛就殺了亞蘭人二萬二千。於是大衛在大馬士革的亞蘭地設立防營,亞蘭人就歸服他,給他進貢。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他奪了哈大底謝臣僕所拿的金盾牌,帶到耶路撒冷。大衛王又從屬哈大底謝的比他和比羅他城中奪取了許多的銅。】「大馬色的亞蘭人來幫助瑣巴王哈大底謝,大衛就殺了亞蘭人二萬二千」。「大馬色的亞蘭人」就是敘利亞人,以大馬色為京城。「幫助瑣巴」。瑣巴人乃是大馬色以北的亞蘭人,彼此同族。「於是大衛在大馬色的亞蘭地設立防營,亞蘭人就歸服他,給他進貢」。「設立防營」即設立要塞,控制北方通往美索不達米亞的商道,並向亞蘭人收取貢品。「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表明大衛並不是戰無不勝的軍事天才,他的得勝乃是支取神的得勝。因著他完全順服神,才能顯出神完全的得勝。「他奪了哈大底謝臣僕所拿的金盾牌,帶到耶路撒冷」。「所拿的金盾牌」,是指國王上戰場時,王的隨從人員為他背負的金質盾牌。「大衛王又從屬哈大底謝的比他和比羅他城中奪取了許多的銅」。「比他和比羅他」都在大馬色的北方約50至80公里,在哈馬口附近;大衛「奪取了許多的銅」,是為了將來建造聖殿(代上18:8)。

【哈馬王陀以聽見大衛殺敗哈大底謝的全軍,就打發他兒子約蘭去見大衛王,問他的安,為他祝福,因為他殺敗了哈大底謝(原來陀以與哈大底謝常常爭戰)。約蘭帶了金銀銅的器皿來,大衛王將這些器皿和他治服各國所得來的金銀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就是從亞蘭、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所得來的,以及從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所掠之物。】「哈馬王陀以聽見大衛殺敗哈大底謝的全軍」,「哈馬」是瑣巴的北方鄰國,也屬於亞蘭人;「哈馬王陀以」與瑣巴王哈大底謝對敵。「就打發他兒子約蘭去見大衛王,問他的安,為他祝福,因為他殺敗了哈大底謝」。「他兒子約蘭」,約蘭是一個以色列名字,他的原名是「哈多蘭」(代上18:10),現在特地改名表示臣服。「原來陀以與哈大底謝常常爭戰。約蘭帶了金銀銅的器皿來」。「約蘭隨身攜帶了珍貴的金屬器皿作為貢品。「大衛王將這些器皿,和他治服各國所得來的金銀都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大衛沒有將所得的貢物和戰利品據為己有,而把它們「分別為聖,獻給耶和華」,表明他承認得勝並非倚靠自己的能力,而是神使他得勝。「就是從亞蘭、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所得來的,以及從瑣巴王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所掠之物」。這裡說到戰利品的來源,它們都是以色列四圍的鄰國,應該是:瑣巴、亞蘭、亞捫、摩押、亞瑪力人、非利士。【大衛在鹽谷擊殺了亞蘭(或譯:以東,見詩篇六十篇詩題)一萬八千人回來,就得了大名;又在以東全地設立防營,以東人就都歸服大衛。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大衛在鹽谷擊殺了亞蘭一萬八千人回來,就得了大名」。「鹽谷」應是死海以南的亞拉巴曠野;「亞蘭」或譯:以東。大衛征服以東「得了大名」,應驗了神所應許的【我必使你得大名】(7:9)。「又在以東全地設立防營,以東人就都歸服大衛」。「設立防營」,即設立要塞,控制南方通往紅海的商道,並向以東人收取貢品。這樣,所有以色列的鄰國,都被大衛征服。「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這是說大衛到那裡打仗都得勝。神所賜的得勝,不是局部的得勝、也不是勉強的得勝,而是完全的得勝。

【大衛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又向眾民秉公行義。洗魯雅的兒子約押作元帥;亞希律的兒子約沙法作史官;亞希突的兒子撒督和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作祭司長;西萊雅作書記;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統轄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大衛的眾子都作領袖。】「大衛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又向眾民秉公行義」。「以色列眾人的王」是指以色列眾支派全民的王;「秉公行義」就是秉持公義的原則審判且施政。「洗魯雅的兒子約押作元帥;亞希律的兒子約沙法作史官」。「洗魯雅」她是大衛的姐姐;「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是大衛的外甥;「元帥」就是軍隊的統帥。「史官」負責記錄國務文件並管理歷史檔案。「亞希突的兒子撒督和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作祭司長」。「亞希突的兒子撒督」是亞倫兒子以利亞撒的後裔(代上6:4-8),非尼哈家系的祭司(民25:11);「亞比亞他的兒子亞希米勒」,可能是文士抄寫錯誤,應該是「亞希米勒的兒子亞比亞他」(撒上22:20)。「祭司長」就是大祭司,大祭司的職位在所羅門時代由亞比亞他轉到撒督(王上2:35),應驗了神棄絕以利家的預言(撒上2:35-36)。「西萊雅作書記」,就是負責處裡外交事務。「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統轄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在伴隨大衛逃避掃羅王之追殺時,即已在勇士中間嶄露頭角(23:20),後來大衛立他作護衛長(23:23);「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是來自地中海克里特島的雇傭兵,作大衛的近身侍衛。「大衛的眾子都作領袖」,「領袖」可能指在王室眾多女兒、家臣、仆婢中具有領導地位,也可作王室顧問。從這裡可以看到大衛國度的行政組織,以色列的國家體制開始制度化。大衛有了神的應許,但卻不只是等待神來堅立國度,而是緊緊抓住神的應許,一面對外南征北戰,一面對內「向眾民秉公行義」,積極支取神的得勝。然而行公義不單是君王的專責,也是神的子民的本分。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像大衛王那樣,把公義當作我們與人相處的準則!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4: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