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瑪共和國終結-大蕭條是納粹黨上台必要條件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4-10-18 18:14 編輯

魏瑪共和國的終結
又名: 德意志共和國
最後更新: 2024 年 10 月 13 日 • 文章歷史
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 1931 年在德國布倫瑞克.
1920 年代末, 德國繁榮的基礎岌岌可危 precarious, 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國信貸. 當這些信貸枯竭, 已經發放的貸款被收回時, 德國陷入了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嚴重的衰退. 這種跡象在 1929 年初就已經顯現出來. 隨著 1929 年 10 月紐約證券交易所崩盤和大蕭條的開始, 德國失業率飆升. 對外貿易大幅縮減, 工資下降, 破產人數每天都在增加. 大蕭條立即產生了政治影響, 破壞了共和國的基礎並顯著增加了左翼和右翼極端政黨的支持率. 兩年之內, 納粹黨躍居德國政黨第一, 共產黨則位居第三. 1933 年, 希特勒在慕尼黑對聽眾說: 「我們是苦難的產物, 而其他人對此負有責任.」 大蕭條是納粹黨上台的必要條件。經濟衰退的直接後果是穆勒領導下的聯合政府解體. 各方在各自代表的不同階級應承擔的負擔份額上存在著尖銳的意見分歧。爭論的焦點是削減失業救濟金的提議. 社會民主黨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1930 年 3 月 27 日, 穆勒內閣辭職。興登堡 Hindenburg 選擇了中央黨的海因里希·布呂寧 Heinrich Brüning 組建下一屆政府. 布呂寧之前沒有擔任過高級職務, 他的首要任務是通過預算. 然而, 他無法在國會獲得多數票支持他的提議, 因為社會民主黨與共產黨、民族主義者和納粹黨聯合起來, 構成了敵對的多數. 面對議會僵局, 布呂寧訴諸於總統根據第 48 條的緊急權力, 通過法令實施他的計劃(1930 年 7 月 16 日). 在布呂寧被任命為總理時, 興登堡身邊的一小群人就預見到了這種可能性,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庫爾特·馮·施萊歇爾將軍. 施萊歇爾向興登堡推薦了布呂寧擔任總理, 而布呂寧雖然真誠地支持議會制度, 但也接受了經濟形勢需要使用緊急手段的觀點. 他的行動立即遭到社會民主黨的挑戰, 後者在國會第二次擊敗了他. 布呂寧隨即解散了議會, 並將新的選舉定於 1930 年 9 月 14 日舉行. 與當時的情況一樣, 布呂寧援引第 48 條的決定仍然備受爭議. 選舉是在公眾騷亂的氣氛中進行的, 納粹及其褐衫軍組織暴力行為以及共產黨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選舉結果非常糟糕. 大蕭條對德國社會的影響反映在共產黨的轟動性崛起上, 尤其是納粹的選票. 儘管結果如此, 布呂寧還是決定繼續留任. 他不得不面對納粹和共產黨的強烈反對, 他們攻擊他的政府違憲, 並將議會程序簡化為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吵. 然而, 社會民主黨對兩個極端政黨崛起對共和國的威脅感到震驚, 儘管他們批評他所推行的通貨緊縮政策, 但他們還是支持總理. 他們的支持為布呂寧提供了足夠的選票, 使他能夠在總統令下實施他的計劃時擊敗頻繁的不信任動議, 但政府採取的措施未能阻止下滑趨勢. 為了改變經濟平衡, 1931 年 3 月 24 日, 德國外交部長尤利烏斯·庫爾提烏斯提議建立德奧關稅同盟. 這一舉措本來可以安撫兩國支持德奧合併(「聯盟」)的大量民眾, 但法國和義大利迫使德國政府放棄了該計劃. 1931 年 7 月, 嚴重的金融危機導致德國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達姆施塔特國民銀行倒閉, 9 月份失業人數達到 430 萬. 10 月 3 日, 布呂寧改組內閣......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 ... the-Weimar-Republic



納粹黨與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獲釋后迅速著手重建他奄奄一息的政黨, 併發誓此後只通過合法的政治手段掌權. 納粹黨成員人數從 1925 年的 25,000 人增加到 1929 年的約 180,000 人. 當時, 納粹黨的地區領導組織體系遍布德國各地, 該黨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參加市政、州和聯邦選舉.

4 希特勒內閣
6 帝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
-
1933
1/4 納粹黨主席阿道夫·希特勒和前里斯總理弗朗茨·馮·帕彭就合作組建政府的可能性達成一致.
1/30 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
1933 年 1 月 30 日, 時年 43 歲的阿道夫·希特勒被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 標誌著歐洲的重要轉折點. 這引發了一系列事件, 最終導致民主制度崩潰和獨裁政權崛起. 一個月內, 希特勒鞏固了獨裁權力, 有效消滅了新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國的民主基礎. 此外, 僅僅一年後, 即 1934 年, 他合併了總統和總理職位, 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頭銜「元首」, 這是德語中「領袖」的意思.
希特勒崛起和德國民主制度衰落對於一個在此之前經歷了 14 年民主制度相對穩定時期的國家來說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發展. 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突然轉變?
德國的困境
幾十年來, 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 但某些關鍵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是經濟困境, 1929 華爾街崩盤摧毀了剛剛在一戰後混亂中開始繁榮的德國經濟. 因此, 1930 年代初對德國龐大的人口來說是一段極其艱難的時期, 自 1918 年以來, 德國人幾乎一無所知.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在威廉皇帝的專制帝國統治下, 德國一直走在成為真正世界強國的道路上, 在軍事、科學和工業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現在, 它已不復當初的模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后的嚴酷條件下, 它被羞辱、解除武裝、削弱. 戰敗使經濟遭到重創, 並背負著《凡爾賽條約》嚴酷條款. 這些條件, 加上政治不穩定、社會動蕩和經濟困難, 為極端主義思想蔓延提供了沃土.
憤怒政治
因此, 相當多的德國人開始將獨裁統治與繁榮聯繫在一起, 而將民主視為苦難代名詞. 《凡爾賽條約》簽訂后, 德皇退位進一步加劇了公眾不滿, 導致簽署條約的中產階級政客首當其衝地承受了德國人民的憤怒. 希特勒利用了這些情況, 利用了民眾普遍的失望和怨恨. 通過宣傳、富有魅力的言論和操縱政治機構, 他成功鞏固了權力並拆除了民主保障. 在希特勒的領導下, 納粹黨針對特定群體, 將德國的問題歸咎於他們, 特別是猶太人、政治異見人士和少數民族. 華爾街崩盤后, 他的聲望迅速上升, 納粹黨在 1932 年國會選舉中從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德國最大政黨.
民主的失敗
結果, 在組建政府的所有其他嘗試都失敗后, 曾廣受好評但已年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興登堡總統別無選擇, 只能在 1933 年 1 月任命希特勒為總理. 興登堡鄙視希特勒, 他在戰爭期間從未獲得過下士以上的軍銜, 在簽署希特勒為總理的任命時, 興登堡顯然拒絕看他一眼. 當希特勒出現在國會大廈的陽台上時, 他的宣傳專家約瑟夫·戈培爾精心組織了一場納粹禮和歡呼儀式. 即使在德皇統治下, 德國政壇也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許多自由派德國人已經非常擔憂. 不久之後, 曾與希特勒聯手的另一位一戰老兵魯登道夫將軍向老戰友興登堡發了一封電報. 電報內容為: 「通過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 你們將我們神聖的德國祖國交給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煽動家之一. 我向你們預言, 這個邪惡的人將把我們的帝國推入深淵, 並給我們的國家帶來無法估量的災難. 後代將因這一行為在墳墓中詛咒你.」 希特勒於 1933 年在德國掌權, 標誌著歐洲的關鍵轉折點. 民主的崩潰, 加上經濟困難、政治不穩定、希特勒的魅力和操縱性宣傳, 使他得以奪取政權並重塑德國和世界歷史的進程.

https://www.historyhit.com/1933- ... chancellor-germany/






假如: 軍事獨裁取代納粹獨裁
軍事獨裁
政府形式
最後更新: 2024 年 9 月 28 日 • 文章歷史
相關主題: 武裝力量獨裁政變
網路上: UNESCO-EOLSS - 軍政府 (2024 年 9 月 28 日)
軍事獨裁, 一種政府形式, 軍方對一個國家實施全面控制, 通常是在通過政變推翻前任統治者奪取政權后. 軍事獨裁通常以殘酷的侵犯人權行為為特徵, 例如殺戮、酷刑和失蹤. 冷戰結束后, 20 世紀的超級大國美國和前蘇聯停止支持政變或支持軍方領導的「附庸國」在全球權力競爭中, 軍事獨裁發生率開始下降. 軍事獨裁以壓制政治異見聞名, 獨裁者有時會辯解說, 他們的統治是保護國家公民免受外部和內部威脅的唯一途徑. 軍事獨裁不同於文官獨裁, 文官獨裁由個人或政黨統治, 其權力不直接來自軍隊. 納粹德國、蘇聯和朝鮮就是文官獨裁的例子.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military-dictatorshi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