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國文化掠影-24 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

[複製鏈接]

80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4-10-11 20: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4-10-12 21:05 編輯


皇帝代表團代表
https://www.baden-wuerttemberg.de/en/government/
1866 REICH: 中間位置 |未採用的道路
德國歷史博物館
472K 訂戶
展覽「未選擇的道路. 或者: 本來可以有所不同」, 德國歷史博物館展示了 1989-1848 德國歷史上的 14 個轉折點. 將實際發生的轉折與由於截然不同的原因而未發生的事件的可能進程進行比較.
策展人 Stefan Paul-Jacobs 在這裡展示了 1866 年的轉折點.



德國革命
1848
德國革命
1848 年 5 月 18 日
普魯士和法蘭克福議會會議
最終, 1848 年 5 月 18 日, 國民議會在聖保羅教堂召開會議. 在首屆自由選舉產生的德國議會的 586 名代表中, 有 94 名是教授, 30 名是教師, 233 名受過大學教育, 因此被稱為「教授議會」.
-
1848 年 3 月 22 日
國王腓特烈·威廉承諾改革
1848 年 3 月, 大批民眾聚集在柏林, 以「致國王演說」形式提出他們的要求. 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措手不及, 口頭上答應了示威者的所有要求, 包括議會選舉、憲法和新聞自由. 他承諾「普魯士將立即併入德國」.
......
1849 年 6 月 17 日
法蘭克福議會解散
6 月 17 日, 羅默通知議會議長, 符騰堡政府不再容忍移至其領土的國民議會會議, 也不再容忍 6 日選出的攝政王在斯圖加特或符騰堡的任何地方活動」. 此時, 殘餘議會只有 99 名議員, 根據其自身規則, 未達到法定人數. 6 月 18 日, 符騰堡軍隊佔領了議會大廳.
https://www.timetoast.com/timeli ... tions-in-germany--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In-aM7enQ

掌握戰爭與和平
臨時憲法於1871年1月1 日生效, 但該憲法包含多個部分, 在 1871年1月18 日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后需要進行修訂. 新的帝國憲法於1871年4月16日通過, 並於5月4日生效. 帝國憲法主要以1867北德意志邦聯憲法為基礎, 融合了君主制和民主制元素, 在中央集權和聯邦制特徵之間取得平衡.
-
打造帝國: 俾斯麥時期德國 (1866-1890)
編輯: 詹姆斯·雷塔拉克
首頁
卷 (3/7)
簡介
1814 拿破崙戰敗並被驅逐出德國后, 中歐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和平. 德意志邦聯 (1815-1866) 是一個由 39 個主權獨立國家組成的鬆散聯盟. 它遠非德國民族主義者所設想的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 境內包括哈布斯堡帝國 (奧地利) 部分地區、非德語人口聚居區以及部分 (但不是全部) 普魯士領土. 在這五十年中, 德國民族主義者越來越清晰、熱情地闡述他們的目標: 他們不斷地談論和寫作關於未來德國的形態, 以及它是否可能有憲法、代議制議會, 甚至可能是共和政體. 由於報紙和期刊的快速增長, 尤其是在 1830 年之後, 民族主義者的信息傳到了中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的人群中, 儘管主要是其他受過教育的城市精英. 絕大多數德國人生活在農村, 在那裡他們經歷了長期的不安全和艱辛. 1840 年代, 現狀批評者對獨裁統治者發出了越來越強烈的反對聲音, 而災難性的收成導致了 1848-49 年的德國(和泛歐洲)革命. 1848 年 3 月至 5 月, 法蘭克福的國民議會在廣泛選舉的基礎上選舉產生, 並首次召開會議.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 議會成員就基本的社會、經濟和國家問題展開辯論, 但缺乏將自己的決定強加給各個州的權力. 1849年3月,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在國家主導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下被迫撤退. 次月, 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拒絕接受德國王冠, 他說這將是他脖子上的狗項圈. 1850 年代—既不像歷史學家曾經認為的那樣貧瘠或反動—德國的工業革命蓬勃發展, 自由市場經濟興起. 這一工業騰飛為普魯士帶來了新的財富和國際尊重, 普魯士領土上有許多快速工業化的地區. 但普魯士政治家既不夠強大, 也不夠大膽, 無法挑戰哈布斯堡帝國在中歐的霸權 hegemony. 「第三德國」的想法也沒有得到支持. 1860 年代初, 普魯士軍隊的擴張和改革被視為確立普魯士權力的先決條件, 但當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要求招募新兵時, 卻遭遇了普魯士議會中自由派反對. 隨後的「憲法衝突」似乎將專制主義與自由主義、憲政主義和議會制對立起來. 1862年9月, 普魯士國王任命奧托·馮·俾斯麥 Otto von Bismarck 打破僵局. 俾斯麥起初沒有成功: 鎮壓並沒有趕走自由派反對派. 俾斯麥逐漸得出結論, 與奧地利的軍事攤牌將解決普魯士的內部和外部挑戰. 因此, 1866-71 的戲劇性事件就此展開.
https://germanhistorydocs.org/en ... mpire-april-16-1871


三國同盟
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於 1882 年 5 月達成的秘密協議, 該協議定期續簽, 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 1879 年以來, 德國和奧匈帝國一直是緊密的盟友. 在北非的野心被法國奪走後不久, 義大利便尋求三國同盟的支持來對抗法國. 條約規定, 如果義大利在沒有挑釁的情況下遭到法國的攻擊, 德國和奧匈帝國將協助義大利; 如果德國遭到法國的攻擊, 義大利將協助德國. 如果奧匈帝國和俄羅斯之間發生戰爭, 義大利承諾保持中立. 這種棄權將使奧地利軍隊得以解放, 否則這些軍隊將需要守衛奧意邊境.
-
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4月16日)
打造帝國: 俾斯麥德國(1866-1890)
打造帝國
臨時憲法自 1871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 但該憲法包含多個部分, 在 1871 年 1 月 18 日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后需要進行修訂. 這部新的帝國憲法於 1871年4月16日通過, 並於 5月4日生效. 帝國憲法主要基於 1867 年北德意志邦聯憲法, 融合了君主制和民主元素, 平衡了中央集權和聯邦制特徵.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Triple-Alliance-Europe-1882-1915
https://germanhistorydocs.org/en ... mpire-april-16-1871
德國歷史
文獻和圖片
文獻和圖片 (GHDI) 是一個在線原始資料集, 記錄了從近代到現在的德國歷史各個方面. 該項目由十卷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卷組成, 每卷都包含大量精心挑選的文本和圖像, 以及地圖和視聽資料(在某些情況下). 每卷還包括特色時期的介紹以及其他評論. 該網站完全是雙語的(英語/德語). GHDI 旨在服務廣大受眾, 促進德國、歐洲和跨國歷史領域的研究、學術教學和學習的新方法.
-
這個歷史資料專集值得讀幾遍; 提綱契領, 簡明扼要, 文字精湛, 照片代表性恰到好處.




德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威廉二世時期德國 Wilhelmine Germany 和一戰 (1890-1918)
簡介 | 文件 | 圖片 | 地圖 | 編輯
德皇威廉二世 (1890)
事實上, 威廉·馮·霍亨索倫 (1859-1941), 普魯士國王和 1888-1918 的德國皇帝, 並不像這幅畫所暗示的那樣堅定和專橫. 這幅畫也許更好地反映了他最喜歡的自我表現方式—一部分是貴族君主, 一部分是軍事領袖. 不幸的是, 公眾通常關注這種等式的負面, 認為他是一個帝國主義者, 傲慢, 好戰, 痴迷於軍事事務. 德皇 (此時 31歲) 喜歡穿著他的皇袍, 戴著王冠、權杖和劍, 在宏偉的新古典主義建築背景下擺姿勢. 威廉經常參加海軍和陸軍演習, 還發表了許多不明智的言論, 包括與 1900 年的「匈奴演講」和 1908 年的「每日電訊報事件」有關的言論, 這給國內外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德國已經放棄了俾斯麥「滿足」帝國的假設, 開始實施擴張計劃. 馬克斯·約翰·伯恩哈德·科納 (Max Johann Bernhard Koner,1854-1900) 畫作, 1890 (戰爭失敗).
https://germanhistorydocs.ghi-dc.org/sub_image.cfm?image_id=2282

80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96
沙發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4-10-12 16:2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4-10-14 16:19 編輯


德皇
總理(俾斯麥)
聯邦政府
聯邦議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bCh4c-8vA
德國威廉二世
歷史室
124K 訂閱者
1,948,174 次觀看, 2013
請訪問我們為嚴肅的歷史愛好者開設的新網站: www.historyroom.org
這是一部關於威廉二世的優秀紀錄片, 對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民族主義和德國歷史的學生非常有用. 上傳僅用於教育目的.
抄本
介紹
一個與全世界抗爭了四年半的國家, 最終總會勝出. 凱撒·比爾在流放中發言, 被剝奪了權力, 但仍然是不知悔改的德國民族主義者, 他被認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數百萬人的死亡負有責任. 他試圖征服歐洲, 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幾年裡讓大英帝國屈服, 但沒有成功. 我相信我的祖父對自己對德國戰敗的責任感到痛苦, 威廉·凱撒是全盛時期的德國皇帝. 左臂在童年時給他帶來了巨大痛苦. 幾乎看不出來這是戰爭時期, 他的軍隊佔領了比利時、法國部分地區和俄羅斯和東歐的大片土地, 在他內心深處, 我認為他是一個軟弱和沒有安全感的人, 他試圖通過直言不諱來彌補. 在登基30年裡, 威廉·凱撒將自己視為德國民族主義化身; 1871 年德國統一, 他小時候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 這釋放了一股民族自信浪潮......
-
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子(長公主之子), 被廢黜后遠遁荷蘭, 故居現為博物館, 收藏甚豐. 至今未入土, 期望後代再現輝煌, 榮歸故里.




羅莎·盧森堡 Rosa Luxemburg (1871-1919)是歐洲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和行動的傑出代表. 她竭盡全力阻止 1914 至 1918 爆發的世界大戰. 她與卡爾·李卜克內西一起, 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國際主義和反軍國主義立場最重要的代表. 她對資本主義持熱情和令人信服的批評態度, 並從這種批評中汲取力量, 推動革命行動. 她滿懷希望地迎接俄國革命, 但作為一名革命民主主義者, 她保持批判和警惕: 她以敏銳的洞察力抨擊布爾什維克的獨裁政策.
https://www.rosalux.de/stiftung/ ... rum/rosa-luxemburg/

德國有階級覺悟的無產階級以文化和人性的名義對戰爭販子的犯罪行為提出強烈抗議
階級鬥爭
卡爾·馬克思思想
最後更新: 2024 年 9 月 25 日 • 文章歷史
馬克思從空想社會主義 utopian socialism 和亨利·德·聖西門的理論中繼承了階級和階級鬥爭思想. 這些思想在阿道夫·梯也爾和弗朗索瓦·基佐等法國歷史學家關於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實. 但與法國歷史學家不同, 馬克思將階級鬥爭作為社會進化的核心事實. 「迄今為止所有現存人類社會歷史都是階級鬥爭史.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Marxism/Class-struggle


和平力量
社會民主主義者認為, 報刊輿論為喚起民眾的有力武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96
3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4-10-13 16:0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4-10-14 17:11 編輯





馬蒂亞斯·埃茨伯格在去溫泉的路上
1918-1919 和平談判
1919 年 4 月 3 日,馬蒂亞斯·埃茨貝格爾先生(坐在左邊)與費迪南德·福煦元帥舉行會談后, 乘坐一輛懸挂白旗的德國汽車離開斯帕車站.
-
作為 1917 年的國會議員, 前兼并主義者埃茨貝格在起草國會和平決議和建立跨黨派委員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第一屆德國議會政府的國務卿, 埃茨貝格簽署了貢比涅停戰協定. 1921 年, 右翼恐怖分子殺害了魏瑪共和國的主要民主政治家.
https://www.iwm.org.uk/collections/item/object/205239314
https://encyclopedia.1914-1918-o ... hias-2016-01-18.pdf


魏瑪共和國 (1918 - 1933)
1918 年十一月革命后, 德國君主立憲制被議會民主製取代. 魏瑪共和國以其憲法頒布地命名, 在其整個存在期間, 一直承受內外壓力和緊張. 從一開始, 共和國的支持者就必須承受來自左翼和右翼激進勢力的壓力. 女性參政面貌一新; 423議員中活躍女性政治家達37名.
https://www.bundestag.de/en/parl ... eimar/weimar-200326
魏瑪共和國, 魏瑪國民議會獎章.
https://www.bing.com/images/sear ... =HDRSC3&first=1
照片中獎章太小, 網上有多種.
https://www.bundestag.de/en/parl ... eimar/weimar-200326


帝國總理馬克斯·馮·巴登親王
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 (1867 德國巴登-巴登 — 1929 德國巴登薩勒姆宮) 是巴登親王兼德國總理, 於 1918 年 10 月 3 日被任命, 因為他的人道主義聲譽使皇帝威廉二世認為他能夠迅速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公腓特烈一世的弟弟巴登的威廉王子的兒子, 1907 成為大公國法定繼承人, 因為他的堂兄大公腓特烈二世 (1928 去世) 沒有孩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 他致力於紅十字會和為雙方戰俘的福利而努力. 1918 德國瀕臨崩潰時, 他被任命為帝國總理兼普魯士首相, 接替格奧爾格·赫特林. 他匆忙監督了憲法改革, 最終在德國建立了真正的議會制, 開始了停戰談判並確保陸軍參謀長埃里希·魯登道夫被解職—但為時已晚, 無法挽救君主制. 當皇帝威廉二世沒有對馬克斯的要求作出明確答覆時, 馬克斯在共產主義革命的危險面前應該退位, 最終於1918年11月9日親自宣布退位. 隨後將總理職位交給了多數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Maximilian-Prince-of-Bade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96
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4-10-14 17: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4-10-16 03:52 編輯


共和國宣言
1918-1945 的德國
德國歷史
最後更新時間: 2024 年 8 月 30 日 • 文章歷史
魏瑪共和國興衰, 1918-33
德國領土和內部地位的變化, 1914-90
1918 年 11 月 9 日星期六下午早些時候宣布成立的共和國通常被稱為「偶然的共和國」. 當所謂的多數社會主義者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從馬克斯·馮·巴登手中接受帝國總理職位時, 他明白他會盡最大努力拯救帝國制度免於革命. 艾伯特認為, 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方法是將德國轉變為君主立憲制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必須舉行選舉以選出制憲議會, 其任務是起草新憲法.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 ... y-from-1918-to-1945



戰爭殘疾兒童
青銅鑄造, 鑲嵌, 人工鍍銅


1918-19 革命
卡爾·李卜克內西
卡爾·李卜克內西卡爾·李卜克內西, 1913 年。
德國革命: 最後一位皇帝2/2
德國革命: 最後一位皇帝1918 年,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即將失敗, 威廉二世退位, 因此爆發了國內騷亂和革命.
在最高指揮部命令下, 向君主立憲制的轉變和平進行。10 月底國會決定, 總理今後必須獲得國會的信任, 這項決議得到了皇帝批准. 德國人民現在越來越不耐煩了. 11 月 3 日, 基爾的艦隊爆發了叛亂, 叛亂很快蔓延到柏林. 11 月 9 日, 斯巴達克派領袖李卜克內西準備宣布成立蘇維埃共和國. 馬克斯親王的內閣試圖通過宣布皇帝退位來反擊這一行動. 當這一計劃失敗時, 內閣中兩位社會民主黨人之一的菲利普·謝德曼為了搶在李卜克內西之前宣布成立共和國, 這讓謝德曼的同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大為惱火. 馬克斯親王將他的職位移交給了艾伯特, 因此艾伯特在 24 小時內成為了最後一位帝國總理.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 ... 8-19-German-history


困難: 經濟危機
海因里希·布呂​​寧 Heinrich Brüning
德國政治家
1885 德國明斯特-1970 美國佛蒙特州諾里奇(享年 84 歲)
頭銜/職務: 外交部長(1931-1932)、德國總理(1930-1932)、德國國會議員(1924-1933)、德國
政治派別: 中間黨
一位保守德國政治家, 在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前不久擔任總理兼外交部長. 由於無法解決國家的經濟問題, 他無視國會, 通過總統令進行統治, 加速了國家走向右翼獨裁進程.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Heinrich-Bruning





經濟繁榮
走向穩定
魏瑪共和國
又名: 德意志共和國
最後更新: 2024 年 10 月 13 日 • 文章歷史
亞爾馬·沙赫特 Hjalmar Schacht
在避免了內戰威脅后, 斯特雷澤曼轉而面對馬克問題。 1923 年 11 月 20 日, 一種新的貨幣, 即土地租賃馬克, 以嚴格限制的數量推出. 它由全國整個工業和農業資源的抵押支持. 穩定過程是痛苦的, 但在 Hjalmar Schacht 的堅定推動下, 他於 1923 年 12 月 22 日被任命為德國國家銀行行長. 斯特雷澤曼為結束危機而採取的激烈行動被證明是成功的, 但他的左翼和右翼批評者聯合起來在 11 月 23 日挫敗了信任投票, 斯特雷澤曼立即辭職. 繼任者是威廉·馬克思 (中間派), 施特雷澤曼本人則保留了外交部長這一重要職位. 1924 年 2 月,馬克思感到足夠安全, 可以結束緊急狀態.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 ... oward-stabilizatio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96
5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4-10-16 17: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4-10-17 15:34 編輯

剛剛核對過德國歷史檔案/主流文獻片,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不是被廢黜, 而是自行退位. 對不住.
++


德國賠款  reparations 和軍事限制
《凡爾賽條約》
最後更新: 2024 年 9 月 9 日 • 文章歷史
條約的戰爭罪責條款將德國視為戰爭中的侵略者, 因此德國有責任向盟國賠償他們在戰爭中遭受的損失和損害. 在起草條約時, 無法計算出德國造成的損害(特別是在法國和比利時)的確切賠償金額, 但評估平民損失的委員會在 1921 年確定了 330 億美元的賠償金額. 儘管當時的經濟學家宣稱, 如果不擾亂國際財政, 就不可能收取如此巨額的款項, 但盟國堅持要求德國支付, 條約允許他們在德國拖欠付款時採取懲罰措施. 四巨頭, 尤其是克列孟梭, 希望確保德國永遠不會再對歐洲其他國家構成軍事威脅, 而條約包含了許多條款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 德國軍隊人數被限制在 10萬人; 總參謀部被取消; 禁止製造裝甲車、坦克、潛艇、飛機和毒氣; 只有少數指定工廠可以製造武器或彈藥. 萊茵河以西和以東 50公里以內的整個德國都將成為非軍事區. 人們希望, 德國被迫裁軍的同時, 其他國家也能自願裁軍.
《國際聯盟盟約》
該條約包括《國際聯盟盟約》, 成員國在其中保證彼此的獨立和領土完整. 威爾遜堅信, 除非成立一個國際組織,否則不可能實現持久和平. 他主持了起草《盟約》的委員會.《盟約》是一份簡短而簡明的文件, 共 26 條, 1919 年 4 月 28 日在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 根據《盟約》條款, 任何訴諸戰爭的成員國都將受到經濟制裁. 國際聯盟將監督託管領土、被佔領的薩爾盆地和但澤, 並制定裁軍計劃. 該條約還成立了常設國際法院和國際勞工組織.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儘管威爾遜為爭取美國參與國際聯盟的支持而不懈努力, 但美國參議院於 1920 年 3 月決定不批准美國參與該組織, 這大大削弱了國際聯盟的效力.
德國人的怨恨
1919 年 5 月 7 日, 《凡爾賽條約》的最終版本被提交給德國代表團, 並在他們提出抗議後於 6 月 28 日簽署. (《聖日耳曼條約》和《訥伊條約》分別規定了盟軍與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的和平條件.) 該條約遭到德國人的強烈批評, 他們抱怨說, 這是「強迫」他們遵守的, 它違反了十四點精神並且要求做出無法容忍的犧牲, 這將破壞他們的經濟. 在批准后的幾年裡, 《凡爾賽條約》經過修改和改變, 大部分都是對德國有利的. 在阿道夫·希特勒上台之前, 德國做出了許多讓步, 到 1938 年, 只剩下領土定居條款. 許多歷史學家聲稱, 嚴苛條約和隨後條款執行不力為 1930 年代德國軍國主義的興起鋪平了道路. 巨額賠款和戰爭罪責條款激起了德國人對和解的強烈不滿, 而當希特勒於 1936 年重新軍事化萊茵蘭(違反條約)時, 盟軍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阻止, 從而鼓勵了德國未來的侵略行為.
-
四巨頭-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 David Lloyd George 、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 Georges Clemenceau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Woodrow Wilson 、義大利總理維托里奧·奧蘭多 Vittorio Orlando.
https://www.britannica.com/event ... ilitary-limitatio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2i_esfgFX0
BBC 課程摘要、國際關係、凡爾賽條約為何失敗
國際學校歷史
15.7K 訂閱者
條約遭到了德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他們感到受到了羞辱. 德國人曾以強大的軍隊為榮, 現在他們感到被剝奪了偉大感. 這幅 1920 年代的德國漫畫抱怨說, 戰爭結束時只有德國被迫解除武裝是多麼不公平. 德國人原本希望能夠通過談判達成和平, 但他們卻被迫簽署條約, 就好像他們投降了一樣. 許多德國人不承認他們獨自引發了戰爭, 即便如此, 德國還是被迫支付巨額賠款, 這削弱了德國經濟, 並對 1920 年代初的魏瑪共和國產生了嚴重後果. 重新繪製地圖意味著許多德國人發現自己生活在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 被外國人統治, 這造成了成千上萬的難民. 這與威爾遜的 14 點相矛盾, 許多德國人覺得他們被剝奪了威爾遜向其他民族提供的自決權. 德國人的憤怒和怨恨還不夠可能引發一場戰爭, 但這不是持久和平的好辦法. 弗里茨·蒂森在魯爾的鋼鐵廠發了大財, 退休后在法國南部, 他寫了一篇關於德國人民如何對簽署屈辱條約作出反應的文章. 這項條約使整個國家陷入一種經濟奴役, 而認罪則是一種侮辱, 並引發了暴力的民族主義反應, 這種反應很快在德國各地聚集起來. 儘管英國、法國和美國共同制定了《凡爾賽條約》, 但他們和他們的選民對結果都不滿意. 參議院越來越覺得應該把整個條約扔到窗外去. 美國政客聽了這種言論, 參議院拒絕批准條約. 至於法國人克萊蒙特本人, 他覺得條約太寬容的法國選民似乎同意了, 克列孟梭在 1920 年被投票罷免了英國代表團的一名成員後來寫道, 我們來到這裡時決心要實現正義和智慧, 我們離開時知道這些條約既不公正也不明智, 這幅漫畫於 1919 年出現在英國, 和平締造者正在凡爾賽宮經過一根柱子, 柱子後面是一個孩子, 他將在 1940 年達到戰鬥年齡, 孩子在哭泣, 即使在 1919 年, 也有人相信和平只會持續一代人.

《帝國總統保護人民和國家法令》Decree of the Reich Preside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 and State
(「國會縱火法令」) (1933 年 2 月 28 日)
國會縱火案為希特勒提供了一個消除所有政治反對派的絕佳機會. 第二天, 他說服興登堡總統頒布了「帝國總統保護人民和國家法令」 (或「國會縱火法令」). 它暫停了魏瑪憲法的大部分基本權利, 並加強了帝國對州政府的控制. 數千名共產黨員和社會民主黨人被捕, 他們的會議和文件被取締, 但國家社會主義競選活動仍暢通無阻. 儘管頒布了這項法令, 納粹黨仍然未能在 1933 年 3 月 5 日的國會選舉中獲得絕對多數. 納粹黨獲得了 43.9% 選票, 因此仍然需要德國民族人民黨作為聯盟夥伴.

https://germanhistorydocs.org/en ... ebruary-28-1933.pdf

投票
投票反對

政府投資
政府儲蓄

4 芬尼, 帝國芬尼(價值 0.04 德國馬克)
這枚硬幣是在 1932 年大蕭條期間發行的. 1931 年 12 月 8 日, 德國總理海因里希·布呂​​寧的政府下令發行這種不同尋常的面值硬幣, 希望它能取代 5 芬尼硬幣, 從而幫助在經濟困難時期降低物價. 然而, 由於這種硬幣在十進位系統中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因此民眾對它的接受度並不高, 而且銀行和公共機構向德國中央銀行 (Reichsbank) 下訂單的次數很少. 儘管政府指示用 4 芬尼硬幣支付 2 馬克(作為工資和薪水的一部分), 但許多硬幣只流通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很快就回到了中央銀行. 這枚硬幣流通了一年多, 1933 年 10 月 1 日被廢除. 這枚硬幣不受歡迎, 解釋了它今天相對稀缺的原因. 德國人給這枚硬幣取了幾個綽號, 其中大部分都嘲笑政府幼稚且基本不成功的通貨緊縮政策. 最普遍使用的名字(至今仍被硬幣收藏家記住) 是「Brüning-Taler」(「Brüning 美元」, 以當時德國總理海因里希·布呂​​寧命名). 這個名字的變體是「Brüning-Pfennig」和「Brüning-Sechser」(「Sechser」描述的是 6 芬尼硬幣, 暗指這種不尋常的面值). 柏林報紙「Der Tag」甚至舉辦了一場比賽, 以尋找最詼諧的硬幣名稱. 讀者發送的提案包括「Armer Heinrich」(「可憐的海因里希」; 以德國總理海因里希·布呂​​寧名字命名) 、「Heinrichs Taler」(「海因里希的一美元」)、「Brünette」(「黑髮」, 財政大臣姓氏雙關語) 、「Heini」(財政大臣昵稱) 、「Hilfskreuzer」(「輔助便士」) 、「Rettungsmed」等。 aille」(「救援獎章」) 、「Druckknopf」(「按下按鈕」) 、「Proleten-Dollar」(「窮人的美元」) 、「Pleite-Groschen」(「破產便士」) 、「Nottablette」(「緊急藥丸」) 、「Krisenkitt」(「危機膩子」) 、「Young-Pfennig」(「年輕便士」, 在解決德國的楊計劃之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賠款) 和「Tributgroschen」(「貢金便士」).
-
特徵
發行者 德國 (1871-1948)
時期 魏瑪共和國 (1918-1933)
類型 標準流通硬幣
年份 1932
價值 4 帝國芬尼 (0.04 RM)
貨幣 帝國馬克 (1924-1948)
成分 青銅
重量 5 克
直徑 24 毫米
形狀 圓形
技術 銑削
方向 獎章對齊 ↑↑
廢止日期 1933 年 10 月 1 日
編號 N#8463幫助
參考 KM#75、AKS#52、J#315、Schön#38
https://en.numista.com/catalogue/pieces8463.html
https://en.numista.com/catalogue ... conomic%20hardship.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96
6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4-10-17 15:52 | 只看該作者

魏瑪共和國終結-大蕭條是納粹黨上台必要條件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4-10-18 18:14 編輯


魏瑪共和國的終結
又名: 德意志共和國
最後更新: 2024 年 10 月 13 日 • 文章歷史
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 1931 年在德國布倫瑞克.
1920 年代末, 德國繁榮的基礎岌岌可危 precarious, 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國信貸. 當這些信貸枯竭, 已經發放的貸款被收回時, 德國陷入了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嚴重的衰退. 這種跡象在 1929 年初就已經顯現出來. 隨著 1929 年 10 月紐約證券交易所崩盤和大蕭條的開始, 德國失業率飆升. 對外貿易大幅縮減, 工資下降, 破產人數每天都在增加. 大蕭條立即產生了政治影響, 破壞了共和國的基礎並顯著增加了左翼和右翼極端政黨的支持率. 兩年之內, 納粹黨躍居德國政黨第一, 共產黨則位居第三. 1933 年, 希特勒在慕尼黑對聽眾說: 「我們是苦難的產物, 而其他人對此負有責任.」 大蕭條是納粹黨上台的必要條件。經濟衰退的直接後果是穆勒領導下的聯合政府解體. 各方在各自代表的不同階級應承擔的負擔份額上存在著尖銳的意見分歧。爭論的焦點是削減失業救濟金的提議. 社會民主黨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1930 年 3 月 27 日, 穆勒內閣辭職。興登堡 Hindenburg 選擇了中央黨的海因里希·布呂​​寧 Heinrich Brüning 組建下一屆政府. 布呂寧之前沒有擔任過高級職務, 他的首要任務是通過預算. 然而, 他無法在國會獲得多數票支持他的提議, 因為社會民主黨與共產黨、民族主義者和納粹黨聯合起來, 構成了敵對的多數. 面對議會僵局, 布呂寧訴諸於總統根據第 48 條的緊急權力, 通過法令實施他的計劃(1930 年 7 月 16 日). 在布呂寧被任命為總理時, 興登堡身邊的一小群人就預見到了這種可能性,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庫爾特·馮·施萊歇爾將軍. 施萊歇爾向興登堡推薦了布呂寧擔任總理, 而布呂寧雖然真誠地支持議會制度, 但也接受了經濟形勢需要使用緊急手段的觀點. 他的行動立即遭到社會民主黨的挑戰, 後者在國會第二次擊敗了他. 布呂寧隨即解散了議會, 並將新的選舉定於 1930 年 9 月 14 日舉行. 與當時的情況一樣, 布呂寧援引第 48 條的決定仍然備受爭議. 選舉是在公眾騷亂的氣氛中進行的, 納粹及其褐衫軍組織暴力行為以及共產黨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選舉結果非常糟糕. 大蕭條對德國社會的影響反映在共產黨的轟動性崛起上, 尤其是納粹的選票. 儘管結果如此, 布呂寧還是決定繼續留任. 他不得不面對納粹和共產黨的強烈反對, 他們攻擊他的政府違憲, 並將議會程序簡化為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吵. 然而, 社會民主黨對兩個極端政黨崛起對共和國的威脅感到震驚, 儘管他們批評他所推行的通貨緊縮政策, 但他們還是支持總理. 他們的支持為布呂寧提供了足夠的選票, 使他能夠在總統令下實施他的計劃時擊敗頻繁的不信任動議, 但政府採取的措施未能阻止下滑趨勢. 為了改變經濟平衡, 1931 年 3 月 24 日, 德國外交部長尤利烏斯·庫爾提烏斯提議建立德奧關稅同盟. 這一舉措本來可以安撫兩國支持德奧合併(「聯盟」)的大量民眾, 但法國和義大利迫使德國政府放棄了該計劃. 1931 年 7 月, 嚴重的金融危機導致德國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達姆施塔特國民銀行倒閉, 9 月份失業人數達到 430 萬. 10 月 3 日, 布呂寧改組內閣......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 ... the-Weimar-Republic



納粹黨與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獲釋后迅速著手重建他奄奄一息的政黨, 併發誓此後只通過合法的政治手段掌權. 納粹黨成員人數從 1925 年的 25,000 人增加到 1929 年的約 180,000 人. 當時, 納粹黨的地區領導組織體系遍布德國各地, 該黨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參加市政、州和聯邦選舉.

4 希特勒內閣
6 帝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
-
1933
1/4 納粹黨主席阿道夫·希特勒和前里斯總理弗朗茨·馮·帕彭就合作組建政府的可能性達成一致.
1/30 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
1933 年 1 月 30 日, 時年 43 歲的阿道夫·希特勒被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 標誌著歐洲的重要轉折點. 這引發了一系列事件, 最終導致民主制度崩潰和獨裁政權崛起. 一個月內, 希特勒鞏固了獨裁權力, 有效消滅了新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國的民主基礎. 此外, 僅僅一年後, 即 1934 年, 他合併了總統和總理職位, 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頭銜「元首」, 這是德語中「領袖」的意思.
希特勒崛起和德國民主制度衰落對於一個在此之前經歷了 14 年民主制度相對穩定時期的國家來說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發展. 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突然轉變?
德國的困境
幾十年來, 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 但某些關鍵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是經濟困境,  1929 華爾街崩盤摧毀了剛剛在一戰後混亂中開始繁榮的德國經濟. 因此, 1930 年代初對德國龐大的人口來說是一段極其艱難的時期, 自 1918 年以來, 德國人幾乎一無所知.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在威廉皇帝的專制帝國統治下, 德國一直走在成為真正世界強國的道路上, 在軍事、科學和工業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現在, 它已不復當初的模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后的嚴酷條件下, 它被羞辱、解除武裝、削弱. 戰敗使經濟遭到重創, 並背負著《凡爾賽條約》嚴酷條款. 這些條件, 加上政治不穩定、社會動蕩和經濟困難, 為極端主義思想蔓延提供了沃土.
憤怒政治
因此, 相當多的德國人開始將獨裁統治與繁榮聯繫在一起, 而將民主視為苦難代名詞. 《凡爾賽條約》簽訂后, 德皇退位進一步加劇了公眾不滿, 導致簽署條約的中產階級政客首當其衝地承受了德國人民的憤怒. 希特勒利用了這些情況, 利用了民眾普遍的失望和怨恨. 通過宣傳、富有魅力的言論和操縱政治機構, 他成功鞏固了權力並拆除了民主保障. 在希特勒的領導下, 納粹黨針對特定群體, 將德國的問題歸咎於他們, 特別是猶太人、政治異見人士和少數民族. 華爾街崩盤后, 他的聲望迅速上升, 納粹黨在 1932 年國會選舉中從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德國最大政黨.
民主的失敗
結果, 在組建政府的所有其他嘗試都失敗后, 曾廣受好評但已年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雄興登堡總統別無選擇, 只能在 1933 年 1 月任命希特勒為總理. 興登堡鄙視希特勒, 他在戰爭期間從未獲得過下士以上的軍銜, 在簽署希特勒為總理的任命時, 興登堡顯然拒絕看他一眼. 當希特勒出現在國會大廈的陽台上時, 他的宣傳專家約瑟夫·戈培爾精心組織了一場納粹禮和歡呼儀式. 即使在德皇​​統治下, 德國政壇也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許多自由派德國人已經非常擔憂. 不久之後, 曾與希特勒聯手的另一位一戰老兵魯登道夫將軍向老戰友興登堡發了一封電報. 電報內容為: 「通過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 你們將我們神聖的德國祖國交給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煽動家之一. 我向你們預言, 這個邪惡的人將把我們的帝國推入深淵, 並給我們的國家帶來無法估量的災難. 後代將因這一行為在墳墓中詛咒你.」 希特勒於 1933 年在德國掌權, 標誌著歐洲的關鍵轉折點. 民主的崩潰, 加上經濟困難、政治不穩定、希特勒的魅力和操縱性宣傳, 使他得以奪取政權並重塑德國和世界歷史的進程.

https://www.historyhit.com/1933- ... chancellor-germany/






假如: 軍事獨裁取代納粹獨裁
軍事獨裁
政府形式
最後更新: 2024 年 9 月 28 日 • 文章歷史
相關主題: 武裝力量獨裁政變
網路上: UNESCO-EOLSS - 軍政府 (2024 年 9 月 28 日)
軍事獨裁, 一種政府形式, 軍方對一個國家實施全面控制, 通常是在通過政變推翻前任統治者奪取政權后. 軍事獨裁通常以殘酷的侵犯人權行為為特徵, 例如殺戮、酷刑和失蹤. 冷戰結束后, 20 世紀的超級大國美國和前蘇聯停止支持政變或支持軍方領導的「附庸國」在全球權力競爭中, 軍事獨裁發生率開始下降. 軍事獨裁以壓制政治異見聞名, 獨裁者有時會辯解說, 他們的統治是保護國家公民免受外部和內部威脅的唯一途徑. 軍事獨裁不同於文官獨裁, 文官獨裁由個人或政黨統治, 其權力不直接來自軍隊. 納粹德國、蘇聯和朝鮮就是文官獨裁的例子.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military-dictatorship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96
7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4-10-18 18: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4-10-20 00:30 編輯


馬格德堡, 最後一站, 來自德國協會的代表團前來迎接並祝賀我們.

旅行路線
布倫瑞克獅
布倫瑞克城堡廣場上的獅子雕像是獻給亨利一世的, 代表著他的權力和管轄權. 這是一座羅馬式雕塑, 很可能是在布倫瑞克鑄造的—這是中世紀第一座大型獨立雕塑. 遊客可以在丹克瓦德羅德城堡看到原作; 城堡廣場上的雕像是一模一樣的複製品. 城堡廣場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 也是布倫瑞克市的中心. 亨利一世在 12 世紀擴建了廣場, 將其變成了漢諾威王室權力中心. 它的中世紀根源至今仍可見. 城堡、大教堂、新古典主義的 Vieweghaus 和美麗的半木結構建築排列在廣場的邊緣, 而布倫瑞克獅子則驕傲地矗立在這一切的中心.
https://www.niedersachsen-touris ... unswick-lion-statue
-
條頓堡森林
赫爾曼紀念碑是一座巨大的金屬雕像, 建於 19 世紀, 以紀念條頓堡森林之戰(公元 9 年). 在這場戰爭中, 由阿米尼烏斯(德語: 赫爾曼)領導的日耳曼部落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 這座雕像矗立在代特莫爾德城外的東北坡上.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Hermannsdenkm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RyKmvjPU4
-
馬格德堡水道樞紐和歷史悠久的船舶升降機
羅滕塞船閘是歐洲最長的橫跨易北河的運河橋(918 米), 霍恩瓦爾特附近的雙船閘都是鄉村中心的大型河流交通項目的一部分. 它旨在連接一系列水道, 形成一條從漢諾威到柏林的直接通航路線. 這個新的景點被稱為馬格德堡水橋, 2003 年正式開放, 現在每天都有大量船隻經過. 這座水橋與該地區的「藍絲帶」運動完美契合, 突出了易北河的魅力, 必將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水上運動愛好者, 不僅前往薩克森-安哈爾特, 還前往馬格德堡. 單是周邊鄉村的景色就值得一游, 看看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工程壯舉, 絕對令人著迷.
https://www.leichter-reisen.info ... eburg-water-bridge/
-
羅蕾萊 Lorelei
德國傳說
羅蕾萊, 德國傳說中一位美麗的少女因愛人不忠而絕望地投身萊茵河, 並化身為海妖, 引誘漁民走向毀滅. 這個神話與一塊名為羅蕾萊的大石頭有關, 這塊石頭矗立在德國聖戈 阿爾斯豪森 Sankt Goarshausen 附近的萊茵河岸邊, 以發出回聲聞名. 這個傳說的精髓是由德國作家克萊門斯·布倫塔諾  Clemens Brentano 在他的民謠「致萊茵河上的巴哈拉赫」中創作的, 這首歌首次出現在他的小說《戈德維》(1800-02)中. 羅蕾萊成為許多文學作品和歌曲的主題; 海因里希·海涅的詩歌《羅蕾萊》(1824)被 25 位作曲家譜成曲.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Lorelei-German-legend


科隆大教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科隆大教堂(德語: Kölner Dom, 正式名稱為聖彼得和瑪麗亞大教堂)是一座基督教、哥特式建築和科隆人民的信仰與毅力的紀念碑. 它是科隆大主教的所在地, 由羅馬天主教會管理. 它位於萊茵河畔, 供奉聖彼得和聖母瑪利亞.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 也是北歐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儘管它於 1248 年開始建造, 但直到 1880 年才完工. 1880-1884 一直是世界最高建築, 直到華盛頓紀念碑和埃菲爾鐵塔建成. 它擁有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頂, 高度為 515 英尺, 僅次於 1890 年竣工的烏爾姆大教堂單尖頂. 由於其巨大的雙尖頂, 它也是世界上所有教堂中最大的立面.
目錄
1 背景
2 歷史
2.1 古代遺址
2.2 中世紀開始
2.3 十九世紀竣工
2.4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歷史
3 建築
4 科隆大教堂的珍寶
4.1 三王殿
4.2 蓋羅十字架
4.3 米蘭聖母
4.4 寶藏室
4.5 古代藝術畫廊
4.6 鍾
4.7 管風琴
5 現代事件
6 尺寸
7 畫廊
8 註釋
9 參考資料
10 外部鏈接
11 致謝
大教堂的主要珍寶是一個金色聖物匣, 裡面裝聖誕故事中著名的三位賢士的遺骸. 這些遺物和其他珍寶使科隆大教堂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主要的朝聖目的地. 它是德國最著名的建築古迹之一, 也是科隆最著名的地標, 1996 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背景
巨大的外牆 400 年來一直未完工. 1996 年, 大教堂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遺址. 2004 年, 由於附近的高層建築及其對遺址的視覺影響, 它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單,成為唯一瀕臨危險的西方遺址. 2006 年, 當局決定限制大教堂附近和周圍建築的高度, 大教堂被從瀕危遺址名單中除名. 大教堂是根據文化標準選定的, 並考慮到該古迹作為人類創造天才的傑出作品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之所以選擇它, 還因為它花了六個多世紀才建成, 有力地證明了中世紀和現代歐洲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和持久性......
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Cologne_Cathedr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oEsUxWTsA
科隆大教堂—德國哥特式傑作的歷史
德國之聲bDW 歷史與文化
234K 訂閱者
290,771 次瀏覽, 2023
以下是您需要了解的科隆大教堂的歷史: 世界上最高建築的基石於 1248 年 8 月 15 日奠基. 科隆的建造者知道他們永遠看不到完工的大教堂. 建設持續了 632 年—科隆大教堂的建設工作從未真正結束. 當地有句俗語說: 「大教堂完工後, 世界末日.」 大教堂是一個長期項目, 旨在為三位賢士的珍貴遺物創造一個合適的家, 也可以容納大量朝聖者. 如今, 大教堂是德國遊客最多的地標.
00:00 介紹
03:00 大教堂是如何維護和保存的
08:25 大教堂的隱秘一面
10:35 大教堂背後的歷史
19:00 溜冰者和鐵路—大教堂是否受到現代的影響?
21:00 大教堂的歷史政治意義—身份認同和抗議的平台
27:59 格哈德·里希特的著名窗戶
28:46 科隆犯罪故事—大教堂是如何被搶劫的
32:17 大教堂的安全問題
33:32 破壞與保護
38:10 大教堂在現代的象徵意義
-
1848 年德國憲法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德國歷史
又名: 德意志國民議會、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德國國民議會
正式名稱: 德國國民議會
日期: 1848 年 5 月 - 1849 年 6 月
1848 自由革命期間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 但未能成功.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Frankfurt-National-Assembly


遊戲站
柏林牆倒塌-和平革命


-
柏林博物館島 | 與德國歷史專家
學院旅行
1.71K 訂閱者
2,925 次觀看 2022
在本次講座中, Thomas Abbott 討論了柏林博物館島—位於柏林歷史悠久的米特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博物館島本身就是一件宏偉的藝術品: 普魯士統治時期的五座世界著名博物館建築, 加上現代詹姆斯西蒙畫廊, 形成了一個令人興奮的龐大博物館綜合體. 這五個博物館包括佩加蒙博物館 Pergamon Museum、博德博物館 Bode Museum、新博物館 Neues Museum、舊國家美術館 Alte Nationalgalerie 和舊博物館 Altes Museum. 托馬斯探索了博物館島的歷史, 並帶您了解其精彩藏品中的一些亮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ASOd9m4RQ
-

這是為了什麼?曾經包含斯諾登文件的被毀主板
梅蘭妮·里昂 | 2021 年 1 月 8 日
在我們的展覽「從路德到推特: 媒體和公共領域」的互聯網部分, 展示了英國報紙《衛報》的一台筆記本電腦的磨壞的主板, 一些泄露的「斯諾登文件」曾存放在那裡. 策展人梅蘭妮·里昂介紹了這一極具象徵意義的破壞行為的一些背景.
愛德華·斯諾登 (Edward Snowden) 在美國各情報機構擔任 IT 專家時, 偶然發現了 9/11 事件后建立的秘密監視計劃。多年來, 他逐漸意識到美國情報機構及其盟友正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實施全面監視, 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違反了國內法和國際法。斯諾登偷偷複製了這些文件, 並希望提供這些機構活動的證據, 於是於 2013 年 5 月離開美國, 攜帶了約 170 萬份絕密文件。斯諾登確信這些情報計劃對公民自由構成了威脅, 而揭發真相是維護公眾利益的唯一途徑。隨後, 一些選定的記者被允許訪問他的數字檔案, 其中包括《衛報》的格倫·格林沃爾德 (Glenn Greenwald) 和尤恩·麥卡斯基爾 (Ewen McAskill)。這些曝光導致了 2013 年 6 月的美國國家安全局醜聞, 在此過程中, 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安全機構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使用數字工具來跟蹤我們的電子郵件和電話, 以及詳細記錄我們在線搜索和活動的元數據.
絕望的荒謬跡象
不久之後, 對斯諾登文件的分析顯示, 英國情報機構尤其參與了這些監控措施. 例如, 英國情報機構使用 Tempora 間諜軟體直接竊聽海底電纜以獲取電話和互聯網數據. 2013 年 7 月, 在有關 GCHQ 和美國國家安全局之間合作的初步曝光后, 《衛報》的編輯們受到了英國政府的巨大壓力. 從情報機構的角度來看, 這些計劃需要最高級別的保密性—他們的論點是, 如果你沒有什麼可隱瞞的, 就沒有什麼可怕的。當局要求交出「被盜財產」. 經過最初的反覆討論, 《衛報》同意了一個折衷方案. 不是交出這些緩存數據, 而是在情報部門的監督下「明顯銷毀」. 這至少可以確保國家不會知曉斯諾登非法複製的其他尚未發布的文件. 2014 年 1 月, 《衛報》在網上發布了一段銷毀硬體的視頻. 這段視頻拍攝於 2013 年 7 月, 顯示三名《衛報》員工使用角磨機和電鑽使硬體失效並銷毀其內容. 如果你記住英國的憲法框架並不保證新聞自由, 那麼這起事件就更加沉重。如果媒體認為這些報道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法院可以發布禁令, 阻止其報道. 斯諾登為了避免被起訴而滯留在俄羅斯, 他認為《衛報》與其說是妥協, 不如說是屈服於國家壓力。在與格林沃爾德的交談中, 他批評英國沒有公開解決有爭議的新聞自由界限. 相比之下, 《衛報》當時的主編艾倫·拉斯布里傑 (Alan Rusbridger) 則認為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象徵, 對數字時代一無所知」. 畢竟, 已經有記錄表明, 其他地方有這些文件的副本—包括《衛報》自己的美國分社, 記者們繼續從那裡報道此事.
數字時代的透明度和保密性
《衛報》保留了「斯諾登文件」, 隨後以損壞和擦除的邏輯板的形式在多個展覽中展出. 它直觀地體現了數字通信給隱私、保密和公共領域之間的關係帶來的各種變化(這個問題很難以物理形式來概念化: 數字數據可能更容易獲取, 但也很難控制—無論是普通公民、記者、情報機構還是告密者. 文件可以從計算機硬體中刪除, 但數據總是有可能早已轉移到其他地方. 首先, 這個展覽體現了政治和社會對數字民主中透明度和保密之間緊張關係的迫切需要, 正如這些被毀硬碟的模擬形式所代表的那樣.
https://www.dhm.de/blog/2021/01/ ... -the-snowden-files/


拿破崙的濕帽子-滑鐵盧戰役
托馬斯·魏斯布里奇博士 | 2023 年
瀏覽德國歷史博物館的藏品, 就會發現與德國歷史不同時期和主題相關的物品種類繁多. 它們講述了我們過去或現在的生活, 講述了名人或常常不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在新博客系列 #Umweltsammeln(#Environmentcollecting)中, 我們展示了與「環境」主題有關的各種物品. 不同收藏部門負責人提出的意想不到的問題為歷史物品開闢了新的視角, 並且經常揭示出與我們當前世界相關的問題的驚人相似之處. DHM 軍事收藏館館長 Thomas Weissbrich 博士用我們收藏的一件特殊物品向我們講述了天氣對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的影響: 這是關於拿破崙皇帝在 1815 年 6 月 18 日滑鐵盧戰役中戴的帽子.
天氣創造歷史
「如果 1815 年 6 月 17 日至 18 日沒有下雨, 歐洲的未來就會改變; 幾滴雨就讓命運的天平偏向拿破崙.」 維克多·雨果用這一戲劇性的斷言, 讓小說《悲慘世界》(1862) 的敘述者評論了 1815 年拿破崙的法國軍隊在滑鐵盧戰役中的失敗. 事實上, 天氣確實影響了這場對歐洲歷史如此重要的戰役的結果.  軍事歷史學家仍在推測雨水對雙方失敗或勝利的影響程度. 在試圖規劃軍事行動時, 天氣是(現在仍然是)一個不可預測的因素. 這是普魯士軍官和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所說的「摩擦」之一, 它構成了計劃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戰鬥和圍攻發生在晴天或雨天,烏雲密布或狂風呼嘯,夏日酷暑或零下氣溫—1588 年, 西班牙無敵艦隊試圖入侵英國時, 一場風暴嚴重破壞了該艦隊; 1812 年, 「冬季將軍」迫使「大軍團」撤出俄羅斯; 1944 年, 盟軍因天氣惡劣而推遲在諾曼底登陸. 然而, 歷史記載很少充分關注這些氣候影響, 而是傾向於集中於軍事對抗......
https://www.dhm.de/blog/2023/12/13/napoleons-wet-hat/
-
館藏-谷歌藝術與文化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 ... historisches-museum




本展面向大眾



展廳平面圖

請提寶貴意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22: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