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4-4-23 17:32 編輯
馬里蘭航空業 1920 年代末蓬勃發展, 至 1929, 擁有六家飛機製造商
-
美國首次定期噴氣式飛機服務-1959/有誤
華盛頓國家機場
首個定期噴氣式飛機服務於 1966 年在華盛頓國家機場 (DCA) 開始運營. 運營榮譽落在布蘭尼夫國際 (Braniff International) 身上, 該公司 BAC 1-11 航班飛往紐約紐瓦克 (EWR) 和 達拉斯愛田 (DAL).
++++++

法蘭克福老城區中央火車站
德國土耳其人的移民故事: 從開始到結束
摘自第二部分 - 土耳其共和國
劍橋大學出版社在線出版: 2009
概括
開始
像每個故事一樣, 土耳其移民到德國的歷史也有開始和結束. 1963 年是第一批土耳其工人離開祖國前往德國的開始, 他們希望努力工作, 賺錢, 然後返回家鄉建立美好的生活. 大約四十年後, 即世紀之交之後, 歐洲正在建立一個聯盟, 而土耳其正在就該聯盟的成員資格進行談判. 本章重述了這段短暫的歷史, 即在歐洲內外關於移民、文化和一體化的激烈爭論中, 土耳其人在德國以及歐洲更大的地理區域定居. 在移民歷史的官方版本中, 土耳其向歐洲的移民始於 1963, 當時土耳其與德國(以及歐洲各國)簽署了雙邊協議, 創建了所謂的客工計劃 guestworker programmes. 官方的故事是一個統計練習, 登記誰進入和離開並記錄差異: 凈移民. 在整個歐洲, 這段移民歷史的主角是絕對的國際移民工人, 他們主要參與制度化的工人交換. 勞務移民發生在歐洲工業化中心國家(奧地利、比利時、德國、法國、荷蘭、瑞典和瑞士)和歐洲南部邊緣國家(不僅包括土耳其, 還包括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 前南斯拉夫、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 工人從後者流向前者, 從邊緣地帶流向中心地帶.
-
哪位有興緻可以在英國泰晤士報搜一下, 有不少生動的故事. 記得其中一個描述一位阿爾巴尼亞人買了一輛二手賓士 600, 運回故鄉, 參觀村民川流不息, 艷羨無以復加.
-
族裔群體
德國 85.4%、土耳其 1.8%、烏克蘭 1.4%、敘利亞 1.1%、羅馬尼亞 1%、波蘭 1%、其他/無國籍/未指定 8.3%(2022 估計)
語言
德語(官方); 注 - 丹麥語、弗里斯蘭語、索布語 Sorbian 和羅姆語 Romani 是官方少數民族語言; 低地德語、丹麥語、北弗里斯蘭語、薩特弗里斯蘭語、下索布語、上索布語和羅姆語被《歐洲區域或少數民族語言憲章》認定為區域語言.
德國 - 世界概況
中央情報局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 ... 60F1FB8D5EA32FA014D
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countries/germany/

在火車站買了4種德國常見大眾食品, 都與香腸有關. 剩下一塊比薩帶到了旅館才想起照相留念. 一般雞肉香腸是白色的. 火車站是歐洲旅遊必經之地, 但是一定要小心, 盡量減少停留時間. 在義大利被偷盜集團盯上好幾次, 如羅馬和米蘭; 趕緊沖著端衝鋒槍的特警大聲求救, 賊眾一鬨而散.


這家中小旅館內部裝潢模仿了土耳其皇宮, 接待室和走廊有些複製品看起來挺唬人. 臨行前忘了補拍, 老眼昏花屢次輸入錯誤密碼, 保險箱被永久鎖住, 護照和備用信用卡等拿不出來. 頗費周章但因禍得福, 基本搞清了這家買賣的來龍去脈. 門外的招牌與廉價旅遊網不符, GPS亦無計可施.
耽誤了一天才打開保險柜, 前台夥計為了緩解危機,不經意講了個段子-雖說欲言又止含含糊糊, 但大概悟出端倪. 可能是兄弟分家, 每位各得到一個旅館但僅有一個密匙. 一位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一天音訊全無. 以前在歐洲打過幾天工, 遇到的東主大同小異. 廣東父子倆流連賭場, 輸紅了眼打開收款機予取予求, 害得眾夥計湊錢賠償, 一怒之下扭頭兒就走. 幾位沒有固定獎學金的主兒萬般無奈忍氣吞聲. 近期見到新聞, 國稅局集中行業查稅, 涉案者絕大多數為開隨便吃館子的, 數罪併罰鋃鐺入獄. 昨天晚上應邀給網站寫了3個段子, 這家雖然衛生欠佳, 但眾夥計人情味兒挺濃, 給諸位打了滿分兒. 但對德國旅館業卻絕對不敢恭維, 淡季經營偷工減料, 3-4星級竟然都沒有熱水壺和咖啡. 僱員倒是勤勉敬業, 如酒吧當值人員及時提供開水, 俄國老太太將自用水壺出借等. 綜上所述, 如果在美國綜合投訴恐將危及營業執照. 剛剛又接到了要求, 評估英航.







博物館一條街

歌德大學吉爾施博物館 Giersch Museum at Goethe University
位於薩克森豪森美因河畔的一棟河畔別墅內. 這座三層別墅是1910年為法蘭克福建築承包商 Holzmann 家族建造的,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 吉爾施基金會 (Giersch Foundation) 1998 從法蘭克福市收購了這座建築. 考慮到最嚴格的紀念碑保護要求, 他們在 2000 年開放之前將其改建為博物館建築 - 具有無障礙通道和最現代的氣候和安全標準. 底樓的客房保留了原木鑲板, 仍然給人留下別墅以前住宅特徵的印象. 然而, 較高樓層的展覽室卻具有現代特色. 由於其櫃式結構, 它們可以以多種方式用於臨時展覽. 在別墅花園裡, 吉爾施基金會根據 1911 柏林噴泉模型, 建造了一座鴨子噴泉, 上雕奧古斯特·高爾 (August Gaul) 原創青銅雕像. 2020/21年度雕吉爾施基金會和歌德大學對氣候和安全技術以及消防進行了全面改造. 展廳內的照明改為節能 LED 聚光燈.
藝術、文化和科學展覽中心. 自 2000 吉爾施基金會 (Giersch Foundation) 創立以來, 重點一直是作為地理交界處的萊茵-美因地區 Rhine-Main. 從這個角度來看, 博物館致力於發現、研究和交流迄今為止各個時代以前被忽視的藝術立場和文化聯繫. 博物館自 2015 年起成為歌德大學一部分. 這擴大了展覽範圍, 包括大學研究和教學主題. 此外, 博物館還定期與歌德大學的研究所、師生以及藏品合作. 作為「大學通往城市的窗口」, 它促進藝術、科學和公眾之間的交流, 並通過其多樣化的教育和調解服務豐富整個社會話語.
-
巴黎、柯尼施泰因、柏林。 路易絲·羅斯勒 (1907–1993)
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吉爾施博物館正在展出一位尚未被更多觀眾發現的二十世紀傑出藝術家路易絲·羅斯勒 (Louise Rösler). 1907 出生於柏林, 這是首次在回顧展中大規模展示她的多元化作品, 彙集了羅斯勒所有藝術時期的 160 多件展品. 她從 1920 年代開始一直是藝術家, 直到 1993 年去世前不久. 羅斯勒出身於一個藝術家家庭, 在慕尼黑、柏林和巴黎完成培訓后, 遊歷了南歐各地. 1933 年回到柏林后, 她將大城市作為一個主題—這是她一生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羅斯勒象徵性地工作到 1930 年代. 1943 年因戰爭搬到 Königstein im Taunus 后, 她發展了一種更抽象、更自由的風格, 強調色彩和形式作為感性元素, 並將它們結合起來創造動態的視覺世界. 1959年她回到柏林. 該展覽闡釋了藝術家的重要性, 並按時間和主題順序展示了她豐富的作品: 包括繪畫、拼貼畫、彩色鉛筆和氈尖筆作品、水彩畫、水粉畫、粉彩畫和版畫. 路易絲·羅斯勒 (Louise Rösler) 對成為一名藝術家堅定不移、充滿激情的決心令人印象深刻, 她的作品種類繁多, 個性和獨立性令人驚嘆. 展覽的主題之一是藝術家對其材料的獨立處理, 以小幅和大幅形式表現出來, 尤其以拼貼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這裡, 羅斯勒不僅將城市作為主題, 而且還選擇了材料: 她用日常城市生活中發現的物品來補充她的作品, 包括在街上撿到的紙張和包裝; 在後來的幾十年裡, 她還融入了由木材、金屬、塑料和其他材料製成的雕塑作品.

Louise Rösler(在她的畫作《六月的遊樂場》前), 1988
路易絲·羅斯勒 莊園, 照片: 比吉特·克萊伯 Birgit Kleber
https://www.mggu.de/museu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NGI024S8A 吉爾施博物館 4K
尤金紐斯羅
886 位訂閱者
2021
歌德大學吉爾施博物館將自己視為法蘭克福市和萊茵美因地區「大學窗口」. 多年來, 博物館一直成功地研究和交流地區藝術—這是法蘭克福豐富的博物館景觀中的一個獨特賣點. 這一形象應該保留並且應該更加重視一個方面: 博物館作為展覽項目的場所, 其中展示了歌德大學科學和知識生活的重要方面. 目的是向廣大公眾展示適合展覽的教學和研究的原創主題和展品.

路易絲·羅斯勒: 蒂沃利變異 Tivolivariation, 1967
羅斯勒克羅恩克工作室博物館, 攝影: MGGU / Uwe Dettmar © Anka Kröhnke

路易絲·羅斯勒: 自畫像 Selbstporträt, 1927

亞歷山大廣場和貝羅利娜在雪地里, 1935

羅斯勒-克勒恩克工作室 博物館
羅滕鮑姆大街 Rothenbaumchaussee – 1991

永久性展覽內容不允許複製


數字時代的一所優秀國際大學—為 21 世紀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公平提供知識
我們的任務:
對社會、商業和科學解決方案進行高水平研究, 旨在克服 21 世紀的挑戰
為德國和國外的學生提供專業教學並加強主動學習, 以培養未來的領導者資格
為社會、政治、商業傳遞社會發展動力
我們的使命宣言
法蘭克福歌德大學位於歐洲中心, 向世界開放, 是面向未來的工作室. 它於 1914 年由公民創立並為公民服務, 並於 2008 年作為一所自治基金會大學恢復了這一傳統. 由於其悠久的歷史, 該大學以歐洲啟蒙運動、民主和法治理念為指導, 反對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 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是一個辯論的場所; 研究和教學有社會責任. 大學與作為作家、思想家和博物學家的約翰·沃爾夫岡·歌德有著共同的創新思維和跨學科行動.
教授: 582*
研究助理: 3,135*
行政/技術員工: 2,100*
2022 年預算總額: 7.644 億歐元
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歌德大學研究或學習(自建校以來)
-
保羅·埃利希 Paul Ehrlich 、馬克斯·玻恩 Max Born 、奧托·斯特恩 Otto Stern 等著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在這裡教學和研究. 戰後時期, 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共同創立的「法蘭克福學派」對德國乃至世界社會科學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迄今為止, 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是德國最大、最多元化的大學之一.
https://www.goethe-university-frankfurt.de/en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Paul-Ehrlich
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 1854年出生於普魯士西里西亞斯特雷倫 [現波蘭斯特澤林], 卒於 1915, 德國巴特洪堡)是一位德國醫學科學家, 因其在血液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 、免疫學和化療, 並發現第一個有效的梅毒治療方法. 1908年, 他與埃利·梅奇尼科夫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Max-Born
馬克斯·玻恩(Max Born, 1882出生於德國布雷斯勞 [現波蘭弗羅茨瓦夫]—1970卒於德國哥廷根)是一位德國物理學家, 1954 年與 Walther Bothe 對量子力學的概率解釋獲得諾貝爾獎.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Otto-Stern
奧托·斯特恩(Otto Stern, 1888出生於德國索勞(現波蘭佐里) -1969 逝世於美國加州伯克利), 德國出生的科學家,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43年, 他開發了分子束作為研究分子特性和測量質子磁矩的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