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革破舊教育秩序立新工農教育

[複製鏈接]

8500

主題

8690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65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4-1-15 22: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革破舊教育秩序立新工農教育




《文革》時期的教育是古今中外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超越了美西方各國的自由式教育方法,徹底地實現了以學生自覺自愿學習為中心,廢除了封建資本下的《買賣教育》《填鴨式教育》《灌輸式教育》《死記硬背式教育》《脫離實踐式教育》。而是一邊學習理論,一邊參加社會實踐的教育方法。又是老師和大學生共同來管理大學。

《文革》時期的教育成就走資派們是不容詆毀的。毛主席發動文化大革命,說到底是第二次解放勞動人民,為了勞動人民,為了中國共產黨,為了中華民族。為了整個民族大多數人的利益,對於批判走資派的同時,警告走資派不要搞復辟資本主義,恢復高考只為有錢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分為兩個階段,從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到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為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進行「停課鬧革命」即真正文革批鬥階段,高校停止招生。從1970年6月到1976年10月為第二階段,開始「複課鬧革命「,高校恢復招生工農兵大學生,基礎教育得到了較大發展。縱觀這個歷史時期,教育總體上是維持,到結束時基本恢復到開始前的水平。所有學校一切正常運轉。

《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理論就是《先破后立》。《破壞》的是舊教學秩序,即中學實行「停課鬧革命」,大學實行「停止招生」。

《文革》前期,在「搬、並、遷、散」對舊教育進行重組,全國共合併去了106所高等學校。到1971年全國共有328所高校。高校搬遷對其師資重新配製。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地開辦「五·七幹校」、「五·七藝校」。加上原有的中專、技工學校以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與普通中學教育。一律取消特殊學校,如幹部子女學校,高級學校,貴族學校等。比如戲劇學校併入「五·七藝校」組建為戲劇連。整個文革時期,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農業中學、職業中學等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繼續。

新中國實行《上山下鄉》運動最早在1962年就開始了,據報道「1962—1963年16個省動員和組織下鄉插隊城市知識近10萬人。」 196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動員城市青年學生上山下鄉。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在一篇報道中引用毛主席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從此,全國各地城鎮出現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紛紛去農村、邊疆落戶。

據統計到1973年的五年來,全國共有800多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是一場重大的從城市向農村的人口遷移運動,給中國當代社會的文化和風俗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已經融入了中國文化的血液中,至今仍然在流淌著。

從實行的結果來看,上山下鄉運動是正確的,這不僅解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而且最為主要的是通過這種運動,使廣大城市知識青年在農場在邊疆在艱苦的環境中得到了鍛煉,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當前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很多要人上過山下過鄉,他們已經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樑之才。沒有這場運動,或許也成就不了他們今天的事業。如今大學的食堂里,有專門收拾桌子的阿姨,還管洗碗。這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了,這完全使大學生喪失了勞動觀念,真是堪憂堪慮!

它的確鍛煉一批人,造就了一批人,淘汰了一批人,也摧毀了一批人。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上山下鄉運動對於一些個體來講,可能是對於少數怕苦怕累的學生是殘酷的甚至是一場災難,但是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一種優勝劣汰,從社會長遠發展看是有益的。

1966年6月13日《人民日報》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辦法的通知》,認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製度「不利於更多的吸收工農兵革命青年進入高等學校」,提出要「徹底革命」這種考試製度。

同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徹底搞好文化大革命,徹底改革教育制度》,提出要改革現行招生考試製度,作為「徹底搞掉資產階級教育路線的一個突破口」,「將從這裡著手,對整箇舊的教育制度實行徹底的革命」。從此導致大學停止招生達三年。這個時期招生工農兵學員。當時有一個口頭禪:分數線,分數線,工農兵的封鎖線。這可謂是當時取消招生考試製度的一種社會心態。

當時職業學校是由於職業教育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文革」時期強調的教育方針,故而得以部分保存並且畢業生享有相應待遇。

1967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發出《關於半工半讀學校複課鬧革命和畢業生分配問題的通知》規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半工半讀學校及職業學校的一九六六年應屆畢業生(包括一九六五年畢業生尚未分配工作的),根據自願原則,現在即可按原有分配方法分配工作。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工人階級領導一切。這樣,儘管職業教育辦學方式管理方式發生了「革命」,主要是廠辦工科中專學校和社辦農科中專,但是畢業生依舊是「文化大革命」依靠的力量、團結的對象和生產的骨幹。

1966年5月「文革」開始后,許多成人高校被撤銷,有的改辦「五·七幹校」,有的改辦「七·二一大學」,還有的改辦成中學。

1970年以前在全國各級各類的特殊貴族學校教育都被取消。然而在1970年6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招生以後各級各類教育開始面對工農兵學員。

《文革》在「斗、批、改的《改》後期高等教育情況。1973年3月17日,國務院科教組發出通知批准恢復北京財貿學院、北京廣播學院、北京師範學院、江西中醫學院、江西大學、雲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學院和成都體育學院。本年,國務院還批准恢復黑龍江建設兵團農墾大學、山西財經學院等高校。

1974年6月4日,國務院科教組還發出通知,恢復和新建天津外國語學院、天津財經學院、四川農學院、西南民族學院等27所高等院校。同時還恢復和新建山東大學、曲阜師範學院、湘潭大學等。儘管如此,1976年全國共有高校392所,在校生56.4萬人,比1965年的434所減少了42所。高等教育的改變剛剛起步了幾年,今後根據科研及生產的需要必將不斷完善的。

《文革》在「斗、批、改的《改》後期基礎教育情況。這個時期的基礎教育一直是急速發展大力擴張,儘管個別年份有所下降但是總體上是直線上升。

首先1973年到1976年之間,中國幼兒園數量急劇大幅度增長。在農村《我們是怎樣堅持辦育紅班的》講到1975年4月小靳庄人民公社下的各大隊辦起了育紅班,分為大中小班,開始28名兒童,后增加到54名,2名老師。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農村人民公社辦育紅班的經過、內容,克服臟、累,給小朋友洗衣服等等。還提到最初辦班的時候,無人響應,家長有顧慮,擔心孩子受委屈。大隊黨支部反覆向幹部群眾講解辦育紅班的意義,專門對老大嫂舉辦了專題學習班,深入到戶做細緻的思想工作。

其次學齡兒童入學率不斷提高。1965年入學率為84.7%,1974年、1975和1976年分別為93%、95%和96%。

再次普通中等教育超常發展,文革的全民免費教育必須發展是肯定的。1970年全國普通中學共有104 954所,學生數為2 641萬人,到1976年猛增到192 152所,學生數達到5 836萬人。1976年的普通中學學校數是1965年18102所的10倍多,學生數是1965年933萬人的6倍多。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6: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