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革教育改革重點《工農教育》

[複製鏈接]

8500

主題

8690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65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4-1-15 10: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革教育改革重點《工農教育》





揭開妖魔化謊言,還原文革中的教育改革,還原文革中的工農兵大學生的真實歷史。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重點是《工農教育》。工農兵上大學不是為「改變命運」,不是為「升官發財」,不是為脫離工廠離開農村,更不是為讀博士出國留學移民定居外國。上大學讀書是為提高生產力,畢業后回到工廠回到農村,帶領工人引領農民科學做工科學種地,多生產商品多種出糧食服務於人民的。

在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里,所謂的文革十年,就是中國教育癱瘓、人才荒蕪的十年,並且直到今天,仍有人在諄諄告誡著那些未曾經歷過那一時代的人們——那個年代就是混亂、無知與瘋狂的年代。然而,在大部分人喋喋不休於現行高考制度弊端的時候,極有必要把那段毛澤東主席對於中國高考制度嘗試性改革的歷史重新還原,給當時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以及工農兵大學生一個公平的交代。

《教育改革》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工農教育》的重要改變,基本成型,實行了七年時間的《工農兵大學生》就是例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保持高等教育的連續性,新中國共產黨政府提出「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方針,全國高校基本單獨招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中,文盲率高達80%以上。1950年9月,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后,一場大規模的識字掃盲運動在全國各地迅速展開,其中,西南軍區文化幹事祁建華髮明的「速成識字法」在全國範圍廣泛推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先後四次開展掃盲運動,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不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把《工農教育》有中國共產黨政府提到國家議事日程上來……,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之初就迅速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設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學和識字組,孩子教媽媽識字、夫妻互教互學的動人場面隨處可見。這首《夫妻識字》就來源於著名作曲家馬可在延安時期創作的秧歌劇。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政府是為《工農教育》的。不是為少數有錢人的教育。新中國成立后立即開辦學校到文革也只有十幾年,那些工農子女從掃盲到小學中學上課學習,教的老師都是舊中國留下來的老的教育方法。又有誰能做到讓這些學生都能懂得「微積分「?文革中的工農兵大學生不懂「微積分「能怪誰?

1952年,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開始,招的都是舊中國留下來的初高中生,有的還是私人教的,也是參差不齊的大學生。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一律實行的是全國統一命題,一次考試,分批錄取的辦法。同時也有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招生工作的原則是階級路線與政治和學業兼顧,生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

1957年,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毛澤東主席講到:「我們高校的學生,據北京市的調查,大多數是地主、富農、資產階級以及富裕中農的子弟,工人階級、貧下中農出身的還不到20%。全國恐怕也差不多。這種情況應當改變。」這一時期,毛主席的教育方針已經明晰:「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服務。」

1958年,中國政府作出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十五年左右普及高等教育。」1958年一年,全國新增普通高校兩百多所,平均每三天就有兩所高校成立。到1960年,全國高校的數量已經由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了1960年的1289所。

1964年春節,毛澤東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召開座談會。座談會上,毛主席批評了當前的教育方法和考試製度。他認為:「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對的,但是辦法不對。課程太多,壓得太重,是很摧殘人的,」「現在的考試辦法是對付敵人的辦法,而不是對人民的辦法」。此時,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已經很明確,抵制「精英教育」,強調「平等教育」。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辦法」:從本年起,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區辦理。高等學校取消考試,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堅持「政治第一」的原則,貫徹執行黨的階級路線。《通知》指出,從1966年起招收的新生將來畢業后,可以分配當技術員、幹部、教員,也可以分配當工人農民。

從此,「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的十六字方針就成了中國大學錄取方法。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合發出《關於大、中、小學校複課鬧革命的通知》。這個通知發布后,自11月起,全國中小學生陸續回到課堂,新生也開始入學。

這時,上海機床廠的培訓經驗引起了毛澤東主席的注意。1968年,為了培養工程技術人員,上海機床廠舉辦了一次培訓。1968年7月22日,在毛澤東的指示下,《人民日報》刊載了《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毛澤東親自寫了一段編者按。他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挂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後來人們把毛澤東這段話稱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為了貫徹「七二一指示」。上海機床廠創辦「七二一工人大學」,學製為兩年,學生畢業后仍回廠工作。此後,「七二一工人大學」的教學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國的工廠企業推廣。

「七二一指示」的發表,構成了毛澤東主席培養大學生的兩個相互結合的方針:一個方針是,高校畢業生到工廠、農村、部隊去參加勞動和軍訓,當普通勞動者或士兵,接受工農兵再教育;一個方針是,從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後再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種通過相互結合的兩個方針來培養工人、農民、解放軍大學生,或者把大學生改造成為工人、農民、解放軍知識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澤東設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0年—1976年,「工農兵」和「大學生」,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辭彙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

1970年,關於恢復大學招生的議論,成為當時社會關注的焦點。5月27日,北大、清華兩所大學提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具體意見(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學意見的基礎上,政府形成了恢復辦大學的思路。這個思路就是:恢復開辦的大專院校,學制要縮短,要從工農兵中選拔、推薦學生。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決定廢除考試製度,「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招收工農兵學員,並決定先在以上兩校進行試點。

1972年春,北大、清華招生試點經驗在全國高校大面積推廣。

這種推薦制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嘗試。那些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還有在單位表現特別突出的人,一經當地「革命委員會」推薦,政治審查合格后,即可成為「工農兵大學生」。

北京大學為第一屆工農兵學員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典禮由8341部隊的政委、兼北大黨委書記的楊德中主持。會議特意傳達了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精神,要求大家為「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爭光、爭氣」,並重點指出:工農兵學員的任務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

當天江青、姚文元等人也出席了這次活動。由於毛主席對工農兵大學生入學的事情特別重視,江青等人都是在中央開會的途中請假出來的,而且一直到中午12點開學典禮結束,他們才匆匆忙忙地坐車離開。開學典禮結束后的第二天,工農兵大學生開始正式上課學習。

第一屆工農兵學員中,解放軍學員佔有很大的比例。此前一年,中蘇兩國在黑龍江珍寶島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毛澤東發出警告:「要準備打仗。」為了普及部隊的外語喊話,了解對方的動向。部隊開始著力培養這一方面的人才。當時北大的東語系、西語系、俄語系招收的基本上全是解放軍學員。

據統計,工農兵學員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在整個工農兵學員中不到20%,大部分學員都是初中文化程度,其比例達到60%,另外還有不少人只有小學文化水平。

為了彌補文化水平上的不足,北京大學決定安排中文系的老師給學員們進行語法輔導,讓大家從基礎開始學起。

為了解決教師問題,毛澤東主席確立了這樣一個方針:對高校的教師既要進行再教育,又要使用。這種使用,就是使他們與工農相結合。他們與工農相結合了,也就匯入「教育革命」的洪流之中了。

中國從1966年大學停止考試招生到1977年恢復傳統高考的10年間,全國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萬基於推薦制的大學生,統稱為「工農兵大學生」。 「工農兵大學生」(又稱「工農兵學員」),特指在文革期間進入高校學習的學生群體。

其實,文革前上大學也不單是高考這單一的形式, 還有調干生這種形式。到了文革期間,實際是把這種高校招生擴大化了。所以文革期間的招生形式49年以來一直存在著 ,直到現在的優秀運動員上大學也是這種形式的變異.。

這些工農兵大學生和走資派鄧小平主政時期上大學的學生之間被人為地劃了一條分界線, 40多年來, 他們以及當年的高考制度改革一起一直被妖魔化、被社會邊緣化。文革期間實施教改不單是大學,小學、中學都不再考試, 但文革中的小學生、中學生,文革前的調干生及64 、65年進校大學生就沒有象上文革中的大學生承受那樣大的壓力。顯而易見,是有人並沒有按照知識水平來劃分學生,而是出於一種另外的政治目的來評判社會。

中國現行的「一考定終身」的精英教育發展的方向必然是大眾教育,是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更完全沒有必要把有限的知識階層劃分為三六九等.。

如今,經歷了文革時期的大有人在. 我們應客觀地記錄下這段歷史,還原這段被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

塵埃落定,時間終會還歷史一個公道,妖魔化文革教育、妖魔化工農兵大學生的謊言也總有一天會真相大白。

優秀的《工農兵學員》的共同特點很多,最主要的特點是:獨立思考、求真務實。《工農兵學員》,全國總數大概94萬人,是在文革時期,採用了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文革《斗、批、改》中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採用學理論和三大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下培養出來的一批人。他 們中很多人在恢復高等教育后,讀了研究生、博士,有的出國學習。

近十幾年來, 他們成為在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各級領導幹部、當教授、院士、 校長,院長,科學家、研究員、工程師、主任醫師等等都有工農兵學員的身影。相對而言,工農兵學員中的優秀人才比例較高,很多人對此現象很不理解,也很不願意去關注和了解他們真實的成 長經歷,認為這代人是文革的產物。其實,這批人才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是符合人才成長和發展規律的,值得很好地去分析研究。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9: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