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郞。《文友會周記》004

[複製鏈接]

1713

主題

1714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12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巴郎 發表於 2023-12-25 16:59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巴郞。《文友會周記》004
20210907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曰:有人說這飲食之口味,是小時養成的,一輩子都很難改變。小時生活艱苦,粗茶淡飯都難以果腹,故對偶爾嘗過的地方特色風味小吃,印象深刻。長大后,這一輩子,進過了許多酒館飯店,吃過了多少山珍海味盛宴酒席,也曾對各種佳肴讚不絕口嘆為美味,向友人推薦或自己試為烹調。但是,老了老了,現而至今,對這些美味佳肴卻是毫無記憶,張嘴結舌說不出來。反而是小時那些上不了檯面的粗劣吃食,還記憶尤新,偶爾回味,在腦海中仍晰晰如生。
或許這就是人老了的一種表現吧?呵呵!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郎閑話14——《偏才與通才...》
議:寫得很好。
人類學習知識,就像金字塔,下面的基礎要寬大,才有可能修到塔尖。
我突然想到去菜市場買菜,那些買賣菜的人是不是可以不學習除法喃?因為他們可能一輩子也用不上除法。
記得食鹽才一毛七壹斤的時候,我家那時候在人委旁邊的【沼氣辦公室】樓上居住,樓下有個副食品門市部,進了一批聚乙烯食品用包裝袋,他想把食鹽包裝成五毛錢或一元錢一袋,免得一天就在找零錢。他們硬是不曉得一袋裝多少才對。整好我在樓下來玩,於是問我怎麼做。我說:一袋裝兩斤九兩四錢,就賣五毛錢一包;一袋裝五斤八兩八錢,就賣一塊錢一包。這個小台秤是可以精確稱出來的。後來他們那裡的散裝白糖也做成了袋裝的,一般兩塊錢一袋。這說明除法還是有用的。哈哈哈!
巴郞曰:@林全軍一羅傑騰 ,謝謝關注《閑話》。
偏才和通才之別,歷來都有。比如中學為應付高考,分為文科班和理科班,放棄某些學科而專攻另一些學科,以有限的精力和時間努力,希望能考個好學校。
其實,一個人的愛好興趣,只有自己知道,也就是「自知之明」。選對了,事半功倍,沒選對,則一世蹉跎。這需要一定的能力,猶疑徬徨,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到頭來當斷不斷,反受其害。
愛好興趣可以轉移,也可以培養,就如有些人先結婚後戀愛一般,這也是偏才形成的另一途徑,不妨試試?呵!
巴郎  記於20210907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答:@晏永超(超哥) ,@林全軍一羅傑騰 ,
巴郎拾舊沙河夢18。
是的,相信大多數同學對兒時看電影都印象深刻,能夠津津樂道自己的故事,畢竟看一場電影,是值得高興的事。
上小學,每年六一兒童節,上午上學。到校后,學校全校集合開會,表彰三好學生,並舉行少先隊入隊儀式。正式活動結束后,都要組織去沙河電影院看一場電影。
記得一年級看的《寶葫蘆的秘密》,二年級是《三打白骨精》,三年級是《小兵張嘎》,四年級《雞毛信》,都是新出品的電影,覺得好看極了。
看完電影,出了電影院,已是中午時分,各自回家吃午飯。下午放假不上學。兒童節真是好!
巴郎  記於20210905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議:@巴郎 高鐵車上,閑來無事翻閱巴郎閑話,甚感向兄之獵涉廣泛有深度有見地,記憶力驚人,花甲之年精力充沛,不減當年,回憶當年勞動時比我們都挑得重,蘭球場上橫衝直闖把缸豆站(周小良)撞得直飛,到如今,每天還有如此精力筆耕不輟,不得了,點贊
答:@王愛民 ,謝謝誇讚推崇,這廂有禮了。
現在事少,不能光吃飯睡覺,找點事做,強於無聊。
《閑話》是耳聞目見,偶有感觸,不免訴諸於筆端。現在無事一身輕,不必面對領導上級,要考慮影響了,遮著掩著的。放飛思想,花甲之年不說,又何時再說?
凡世上事,均可以直說,打胡亂說,一抒胸臆。能聽進的,聊搏一笑。聽不進的,不加理睬即好,好比作壩壩午和卡拉OK,各取所需。
巴郎  記於20210902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祖宗十八代完整稱呼:
  自己←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巴郞曰:
九族是指內親,自己五代以內。按現代遺傳學觀點,己含1/2父-1/4祖-1/8曾-1/16高祖的相同基因DNA,血統親密純粹。六親是指內親衍生之外戚。這內親外戚,都屬於近親。談及近親,即九族內。凡近親喪葬時,需按規矩穿五種等級之喪服,為其服喪守喪,稱為五服中之人。
而在高祖或來孫以遠,基因含至多1/32相同DNA,相對來說,血緣已被極度稀釋,說是親戚,實在不親了,稱為遠親,或族人。談及遠親,即九族外至十八代。家族祠堂或家中靈堂內,通常只供奉祭祀九族內近親,而九族外遠親,其牌位將移至偏殿,香火數減少,或不再奉祀。遠親喪葬時無服,不需戴孝。
我們提及遠親,主要是溯源。通過這些「八杆子打不著」的遠親,甚至更遠,我們知道,我們源起何處?從哪裡來?千百年來的姓氏傳承?如果一個家族,傳承歷史上曾出現過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或對歷史發展有影響的人物,雖然是遠親,相隔幾百上千年的代溝,但仍與有榮焉,還是值得誇讚炫耀,在家史上寫上濃黑重彩的一筆,可說是光耀祖宗,也能滿足子孫後輩的虛榮心。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晏永超(超哥) ,謝謝關注。
《閑話》是抒發感想,想到就說,打胡亂說,切莫當真哈!
這遠親近親之別,是按血緣而論。在現實社會中,已經落伍了。現實社會受利益驅動,跟有無親緣似乎關聯不大。
象我們這文友會群,沒有利益糾結,大家因曾共同走過那一段生命之路,相約難忘,而互相關照理解,心靈相通,也算是一種「近親」體現,難能而可貴!呵呵。
晏:贊成巴郎的見解!人是不能分遠近的。血緣可以分,但有時血緣關係與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難分親疏。
陳富菊:說的對,分析清楚,目前社會現象,親情關係,的確輸遠了,甚至無,如,有的父母病故,兒女不孝,生病住院請保母,生活不自理了送養老院,子女多無人陪伴,一家一月,推皮球等,當然有的是特殊情況,難免。但死後,連哭就不哭一聲,有錢請人哭,。我知道的孝子,林全軍是最孝子,媽幾次住院陪伴,護理到終點,少見。為他點贊。
如今搭建網路平台,無論是同學,還是群友,互不相識,每早晚問寒問暖,那家有難事,大家相互支持,唱跳,說笑,聊天,真是可親可敬,無煩惱,不寂寞,唱,跳開心快樂過,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大家認同嗎閑聊。謝謝巴郞,超哥的髙瞻分析
巴郎  記於20210901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mmqrcode1703494266367.png (60.14 KB, 下載次數: 8)

mmqrcode1703494266367.pn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6: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