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巴郎。《拾舊沙河夢》018。電影印象

[複製鏈接]

1082

主題

1083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283
巴郎 發表於 2022-9-10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巴郎。《拾舊沙河夢》018。電影印象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十八。電影印象

除了曲藝戲劇,另一類視聽文化就是電影了。沙河電影院經常有影片上映,門票是5分錢,身高1.2米少兒,收成人票。小學時多隨大人一起去看電影,先是放20分鐘新聞記錄片,講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國事活動,工農各業的成就等,讓觀眾形成比報紙更立體直觀的映像,然後才是正片。因為電影是唯一直觀地反映國家大事和時勢新聞的途徑,為了緊跟形勢,縣屬鎮屬單位也經常包場,放映新聞片,讓本單位職工觀看,接受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覺悟。
初中前後,有段時間停課,玩得比較野,曾隨幾個大點的調皮搗蛋的「潑皮」(念拋皮)同學一道,從廣抪站后側,攀爬翻越院牆,進入電影院後院,從出口處逆向混進電影院內,賺了幾個免費電影看看。後來有一次武裝部包場,看一部「批判」電影。所謂「批判」電影,是按那時中央的「左派」的觀點,鑒定為有一定「政治問題」的電影,需要批判性地放映,以提高觀眾的政治思想覺悟。這樣的影片非常多,囊括了大部分文革前拍攝的影片。那天也是晦氣,同學金包卵剛翻越院牆,就被院內執勤的軍人抓了個現行,捆綁了起來。幸好我們在前門看見了家住武裝部的同學陳玉新,他腰挎手槍裝大人樣地在門口維持秩序,找他跟執勤連長交涉后,才把金包卵放了出來。

在電影院看過的印象最深的有兩部電影。
一部是「批判」電影《怒潮》,它是文革開始前不久,好象是1963年攝製並放咉的,講述的是彭德懷領導平江起義,率領紅軍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清共」屠殺,追隨毛澤東上井岡山打游擊,民眾揮淚相送盼歸的故事: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
   農友鄉親心裡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半間屋前川水流,革命友誼才開頭。
   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劍能斬愁?
文革中,中央文革旗手江青發話,說這部電影是株毒草。原因是,1959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糾合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組成反黨集團,攻擊毛主席革命路線,被一舉粉碎。而《怒潮》在幾年之後攝製,賊心不死,利用電影形式,公然為彭黃張周反黨集團鳴冤叫屈,盼望其捲土重來,實現復辟。旗手號召:我們革命群眾,對這種資產階級對黨和領袖的猖狂進攻,一千個不同意,一萬個不答應。我們要捍衛毛主席革命路線,「批判性」地再看這部電影,找出其隱藏極深的毒素,拿起筆作刀槍,口誅筆伐其罪惡用心,集中火力打黑幫,用革命烈火,將其復辟陰謀燒成灰燼。
待看過之後,方才覺得,其實這部電影情景簡單,對話直白,頗多革命語言,說它是毒草,未免是誇大其詞,故弄玄虛,實在冤屈,我在心裡很是不以為然,當然批判稿要照寫不誤。後來,電影的內容很快就忘卻了,可兩首插曲《太陽出來一點紅》《送君送到大路旁》,卻記住了,陪我走過了幾十年人生,不曾忘記。

另一部電影是朝鮮影片《賣花姑娘》,講一位7 - 8歲的小姑娘金姬,父母雙亡成了孤兒,隻身在大城市流浪,賣花為生,受盡欺凌的悲情故事:
   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著花藍上市場。
   牡丹漂亮,玫瑰芬芳,滿滿花藍空錢囊。
   花兒雖好,花兒雖香,無人來買怎麼辦?
   穿過大街,走進小巷,「賣花」「賣花」聲聲唱!
文革時期出產的電影很少,放映一部外國影片,總是形成巨大轟動。私人夤夜購票,單位包場,都想先睹為快。當先看了電影的人們,出來宣揚其是多麼多麼的悲情,主角小女孩是多麼多麼的可憐時,引得沒看過的人,心情更加急迫,恨不得馬上搶到一張票,去為金姬傷心掉淚。買到票進場的人們,手上都預備了5 - 6條手帕。坐定后電影一開始,就有了吸鼻涕抽泣的聲音,隨著情節的展開,抽泣聲越來越大,最後瀰漫了全場,有人甚至嚎啕大哭起來。2個多小時的電影,聽了2個多小時的哭聲,搞得頭腦混沉渾噩地,電影也沒細看。散場時,看見大多數人,特別是大媽太婆類,眼睛哭得紅腫,象小兔子一樣,手上拿著幾張濕透了的手帕。
我心裡覺著電影雖然煽情,但並不十分悲情,不值得為其灑淚。心裡不以為然,是不能說出口來的,不然別人會賞我一個大大的白眼。也許是出於新奇,也許是同情心泛濫,有相當一部分人,特別是面慈心軟的姑婆姨嬸等,象精神病學描繪的受虐狂一樣,自己花錢,連續看了7 - 8次,痛快地哭夠了,方才收手不再看了。這部電影,在沙河子放映1個月,每天5場,場場滿座,可說是創新了放映記錄,算得是個奇迹。也怪,後來其續集《金姬和銀姬的故事》,同樣悲情,而且情節更複雜,更引人入勝,卻反而沒有萬人空巷爭睹為快的現象發生,也沒有全場淚奔的情景再現,大概是好奇勁已過,有了免疫力,習以為常了吧!?

除了買票進電影院看電影外,還有另一途徑看電影,那就是看露天電影。通常有些大廠或機關,作為職工福利,在節假日或某些特定日子,如廠慶校慶攻關項目完成表彰先進等名目,放一場或兩場電影作為娛樂。縣裡或鎮上企事業,通常在沙河廣場放映,沙河子居民和附近農民湧來觀看;而象48隊6801廠地區農機廠等,則在自己廠內院壩放映,允許家屬及外人進廠觀看,圖個睦鄰友好和喜慶鬧熱。
通常在晚飯後,於院壩一側,立兩根高柱,兩柱之間懸掛巨幅屏幕,旁邊放上音箱,發電機和放映機置於幕布正前方約50米距離,放映員事先調節好,開放時影像正好投射在幕布上而不變形。知曉某廠要放電影,則與左鄰右舍或朋友相約,自帶小凳同去。先去的,可在幕布前方或放映機周圍,搶個好坐位,後來的,則只能坐在側面和後面,看著模糊聽著朦懂。也有少數人,看見找不到好坐位后,乾脆去坐在幕布的背面,看個反轉鏡像,開始或許覺著奇怪,但過不久就習以為常了。
看露天電影,多有幾百上千人,冬天,穿裹著軍棉大衣棉鞋,頂著寒風,擠擁著坐著;夏天人更多,穿著和尚衫背心短褲,趿個拖鞋,搖著大蒲扇,人頭涌涌,汗臭四溢。場地空曠,無須顧及太多規矩,只要不打架鬥毆損壞公物就行,可吃東西嗑瓜子,可大聲說笑,小孩在場上跑跳追逐,都是默許的。待電影放映時,大家都安靜下來,聚精會神地與劇中人同呼吸共命運去了。絕大多數影片都是老片,已經放映過多次,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看著畫面,會不自禁地將其後的台詞字正腔圓地先說出來,顯示自已的未卜先知。
其實,人們並不在意看沒看過這部電影,或看過幾次,在意的是這種熱鬧放鬆的氛圍,是與眾人分享一場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幻。所以,有些人可以追逐著放映隊走,在不同的場地,將同一部電影,連續看上幾次,才戀戀不捨地罷手。
巴郎  記於20200107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9: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