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智慧與勞碌的虛空>

[複製鏈接]

3264

主題

3284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13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2-3-14 2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智慧與勞碌的虛空>
讀經「傳2: 12-26」「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作什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在傳道書第二章的這段經文中,當所羅門試過喜樂和享受之後,他又「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作什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光明(「光明」原文作「在他頭上」);愚昧人在黑暗裡行。我卻看明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我就心裡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必遇見,我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記念,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可嘆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我所以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所羅門察看后發現在日光之下的智慧、狂妄、愚昧都和享樂一樣,看起來不同,但結局都是虛空,都不能滿足人。「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做什麼呢?」意思是傳道者擁有那麼大的資源和智慧,還是探索不出答案,後人還能有什麼更高明的結論呢?充其量也不過是重複他的試驗而已。「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表明智慧並非一無是處,雖然不能解決人生虛空的問題,但總比愚昧無知更為有益。智慧就像照亮路人的光明,起碼能讓人看清危險的處境,清楚自己正在走向懸崖。人也可以被智慧引導,借它能作出診斷,但卻開不出藥方。可以減少途中的錯誤,但卻不能避免虛空的結局。所以智慧人和愚昧人的差別只是暫時的,最終結局都是一樣。因為「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沒有人能避免與死亡面對面。既然如此,智慧人「為何更有智慧呢?」有智慧的人豈不是更加痛苦?智慧如果不能解決人生最重要的問題,豈不「也是虛空」?因此擁有智能又能有什麼價值,仍然是虛空。並且一旦死亡,很快被人遺忘,即使是最偉大的人物,也不能倖免。「我所以恨惡生命」,指不可避免的死亡終止了他所有的雄心和夢想,使「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因此,傳道者得出的結論是:死亡使一切變得「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所羅門的智慧確實超絕,他向神求審判的智慧,神卻把遠超其所想望的智慧賜給他。他不但有著處世為人的智慧,對動植物的認識也很淵博,而且在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他寫下一千零五首詩、三千句箴言。惟其他的智慧使他看見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他所看見的虛空達到極點,因而說「都是虛空,都是捕風」。今天許多人看不見世界的虛空,看不見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因為他們沒有智慧,看不見這個世界的真相。人若真有智慧,就能像所羅門那樣,深深體會在日光之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所羅門又說:「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當所羅門開始「恨惡生命」,也就「恨惡一切的勞碌」,因為死亡必將結束一切。人「在日光之下的勞碌」辛苦得來的,原來並不能永遠屬於自己,而要留給「以後的人」。而傳道者,連「那人是智慧是愚昧」都不知道,這就更加顯為可悲。實際上,智慧人的建造只是為了愚昧人的拆毀,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愚昧地毀壞了先祖的功業(王上14:25-26),所羅門所有的偉大工程都已成為廢墟。「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意思是這人要如何揮霍、敗壞傳道者辛辛苦苦「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他根本無權過問,所以這樣的勞碌究竟是智慧還是愚蠢呢?傳道者只得無奈地嘆息:「這也是虛空」,他的結論就是勞碌的結局也是虛空。

「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份。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這「轉想」,是指傳道者思考的角度從勞碌的成果轉到了勞碌的過程,可是他卻發現,不但勞碌的結果是虛空,勞碌的過程也是虛空,因此他「心便絕望」,因為他發現不但奮鬥到終點的成功者是虛空,奮鬥過程中的有志者也是虛空,追求成功的過程常常帶來比成功更大的煩惱。「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辛勤勞碌的所得不但不能滿足自己,也不能被自己帶走,還要留給那些沒有智慧、好吃懶做的人享用。若是留給敗家子,人「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只是比「虛空」更糟糕的「大患」而已。因此,日光之下的勞碌,過程的快樂和成功的興奮都是短暫的,揮之不去的只有「勞碌累心」和「日日憂慮」。不但不能讓人在過程中得著滿足,反而讓人身心疲憊,「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所以只要「人在日光之下」,無論是勞碌的成果、還是勞碌的過程,結果都是虛空。因此,傳道者得出的結論是,勞碌的結局「也是虛空,也是大患」。

最後所羅門說:「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當傳道者以新的觀點來看世界以後,首先發現生命是可以享受的:「人莫強如吃喝,並在勞碌中享福」。「莫強如」是強調最幸福的生活莫過於守住神為人所預備的。「吃喝」代表滿足而快樂的生活。神的創造都是美好的,本來就是要讓人來享受的(創2:9)。人也應當享受自己的努力,是神「使人從地里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悅人心,得油能潤人面,得糧能養人心」(詩104:14-15)。所以人對物質當有的態度既不是貪得無厭、也不是及時行樂,而是感恩和知足。「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若不是「出於神的手」,人就無法享有吃喝和福氣。「罪人」在這裡與「神所喜悅的人」對比,指拒絕神的人。罪人的光景乃是一種審判,是神使他們忙個不停,「收聚」和「堆積」財產、事業、知識、權力、名聲…,結果卻一無所得,都要歸給神所喜悅的人。因為凡事都在神的手中,一切出於神的手,「罪人為義人積存資財」(箴13:22)。因此,傳道者在此得出的結論僅限於罪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因為「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憑信心作「神所喜悅的人」,這樣我們就能得著屬天的智慧、知識和喜樂,也能得著永遠的滿足!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0: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