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活常識] 經典實用:體質辨別(一)

[複製鏈接]

59

主題

97

帖子

585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笑奈何 發表於 2019-5-12 12: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體質的認識自古有之,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

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

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這裡的陰陽人和體質講的是一回事,形態不同,筋骨氣血不同,決定了體質不同,籠統的概述,沒有細分。


到了東漢,醫學大家張仲景又進一步把體質分為三陰三陽(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


到了現代,各位中醫大家又做了更加細緻的區分,說法大同小異,做了不少比較,結合實際案例,總結下,供大家參考,旨在幫助確定自己的體質,清楚的知道在生活方面如何養生,調理成健康體質。

體質是什麼?
簡單點說,是身體質量的表現,每個人體質是不同的,如同外貌一樣,體質是內在的區別,由兩方面決定,先天稟賦(遺傳基因)和後天保養。

體質不同,在同樣的生活條件下,身體的適應性表現不一樣。比如一起吃火鍋,有人馬上起痘痘,一起吃冰棍,有的馬上拉肚子,還有夏天大家都出汗,有的人卻穿著棉襖,根源在於體質不同。

疾病很少突然降臨,大都源於體質長期偏頗不調,不健康的體質來自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認識到自己屬於何種體質,就能提前進行調理,使之回歸健康體質,防止疾病發生。


改善體質,正確的思路是止損+引導身體重新達到陰陽平衡,回歸健康體質。當然引導的措施包括食療,藥物,導引術,艾灸等療法。就如同一個長歪的樹木,硬掰過去不行,只要固定住正確方向,自己會糾正過去。


體質辨別及調理
1、健康體質。

這是調理體質的終極目標,陰陽平衡,五臟六腑協調工作,氣血暢達,健康少病。現代社會,這樣的體質不多,但也不是沒有。取決於兩方面,一是先天之本強大,遺傳基因好。二是,後天注重保養的好,沒有受到太多損害,缺一不可。

幾個顯著特點:

1)大小便通暢,食慾穩定,不會一下子餓的如狼似虎,一下子不想吃飯了。

2)皮膚毛髮有光澤。

3)身材勻稱,不過胖過瘦。

4)口唇紅潤,不白也不紫不暗不過紅。

5)淡紅舌,薄白苔 。

6)耐寒熱,環境適應性強,換個地方,不會有各種過敏症。

7)也生病,但好得快,不會遷延不愈。

大小便通暢放在第一位,因為人體要首先確保有進有出才能實現新陳循環平衡,有進無出,隨你怎麼調理都不會健康,這是人體兩頭,所以要先調理大小便和吃飯問題,這是基礎。

要達到健康體質,至少要做到這些:

1)情緒穩定。從容淡定,不大喜大怒,任何一種情緒波動過大都會傷及一種臟腑。

2)生活規律。吃飯,排便每天按時的。

3)勿恣情縱慾。不僅包括男女之事,包括面對美食,各種娛樂要適可而止,受得住。

4)心態簡單。豁達樂觀,看透一切但仍熱愛生活,懂得享受人生,做到平衡工作和生活。

總體而言,健康體質,修心養性是第一位的,心態不行,不管吃什麼怎麼保養也好,效果有限。


大家可以自己判斷下,如果不達標,體質可能存在偏頗,需要調理了,下面是常見的偏頗體質。

2、陰虛體質。

陰是人體物質基礎,主要包含精,血,津液,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陰虛就是這些被過度消耗了。

【表現癥狀】

*怕熱。五心煩熱,手心腳心愛出汗。

*發乾。口乾咽干,眼睛乾澀,皮膚干,嘴唇乾,大便干便秘。

*盜汗(睡眠中出汗),耳鳴;

*易失眠,煩躁不安,情緒容易躁動;

*體型偏瘦,怎麼吃都胖不起來。

*喜歡冬天害怕夏天;

*舌質紅,舌苔少或無,有的有裂紋嚴重。


核心標籤:熱,干,瘦,火。

【成因】

*長期熬夜耗損陰血;

*思慮過度,性格壓抑,啥事都憋心裡,成火耗陰。

*縱慾過度,耗損精血;

*過食辛辣刺激溫燥之物,耗損津液;

【調理思路】

①飲食原則:盡量吃煮,燉,燜,蒸,少吃煎煮刺激辛辣溫燥。

滋陰食材:烏梅/百合/銀耳/燕窩/玉竹/百合/沙參/葡萄/雪梨/西瓜/蓮藕/鴨肉/海參。


②不宜過度運動流汗,汗液也屬津液,晚上宜靜養不宜過動;

③修心養性,忌發怒發火耗損陰液;

④早睡是必須的;

⑤中成藥:地黃丸系列。

六位地黃丸(腎陰虛)/杞菊地黃丸(眼睛乾澀耳鳴)/知柏地黃丸(小便很黃骨蒸潮熱)。

作為保健調理用,量和頻率宜少不宜多,且適可而止無需長期用。


⑥輔助技巧。

*按摩穴位:太溪穴/三陰交/湧泉穴;

*靜坐,冥想;


⑦節慾也是必須的。

凡滋陰,須配合陳皮,砂仁,茯苓等一起防滋膩難運化。

3、陽虛體質。

陰是物質基礎,陽是動力,類似於黃豆要變成豆漿,需要靠機器動力,陽是動力。黃豆再多,動力不足也不能打出好豆漿,這是陽的重要性。陽虛就是動力不足了。

【表現癥狀】

*怕冷,手腳冰涼,手過肘,腳過膝,注意這個涼不僅冬天,在溫暖環境怕冷,以及同樣環境下比別人穿的多。

*尤其背部,腹部,腰膝怕冷的要命。

*吃點涼的,受點冷風腹瀉。

*女性則易痛經,小腹痛。

*舌質淡,不愛喝水。

*性格消沉,安靜,缺乏活力,容易得抑鬱症。

*尿頻且清長,愛起夜,陽痿,早泄。


核心標籤:怕冷,寒。

【成因】

*過吃寒涼之食,比如冰激凌,海鮮,冷盤,涼茶等等;

*穿的少不注意保暖,只有生病之人才知道健康比顏值重要;

*縱慾過度,釋放的動力靠陽;

*生活環境過於寒涼了;

*衰老所致,不可抗拒;

*濫用激素,抗生素等,傷害人之陽氣。


【調理思路】

①飲食原則:勿直接進食一切寒涼之物,生冷,粘膩之物;如果要吃,煮,燉且加入姜,蒜緩和之。

*提醒:水果多數偏涼,不宜空腹,飯後吃較好且單次不宜多。

*適合食材:羊肉/牛肉/枸杞/栗/核桃/生薑/乾薑/肉桂/韭菜/蝦仁。


②食療。

當歸生薑羊肉湯/韭菜炒核桃/乾薑大棗茶/肉桂茶等;

③中成藥:

金匱腎氣丸/右歸丸(針對腎陽虛)/小建中顆粒(針對脾胃虛寒/脾陽虛)。

作為保健調理用,量和頻率宜少不宜多,且適可而止無需長期用。


④輔助措施。

*堅持泡腳,泡腳詳情之前發過文章,可以找找。

*適度艾灸,關元穴,肚臍等。

*曬太陽:除了夏天外,特別是後背;

*適度運動,但不宜太過,過則亡陽疲乏;

*小腹冷痛容易腹瀉(乾薑+丁香打成粉,放香囊中熱敷肚臍);

*保暖是必須的,特別是空調房,多穿幾件。


凡溫陽,須配合少許滋陰食材:比如烏梅,百合等,以求陰陽平衡。

4、氣虛體質。

人活一口氣,氣血是賴以存在的基礎,氣虛影響比較直接。

【表現癥狀】

*容易疲乏,一動就累,不愛動;

*容易心短氣慌;

*頭暈或者蹲下來站起來暈乎乎;

*比別人易感冒,抵抗力差;

*喜安靜,不喜嘈雜的環境也不喜交往;

*聲音低落無力,沒底氣,少言懶語,沒精打采;

*活動量稍大就出虛汗,不是因為溫度炎熱或大量運動,坐著也出很多汗;

*嚴重些還有食欲不振、食少腹脹,大便稀,虛胖,月經前後水腫,眼睛腫。

*頭暈,血壓偏低,身材沒有張力;

*愛睡覺。


核心標籤:疲乏無力,抵抗力差,多汗,嗜睡。

【成因】

*過度節食減肥,傷及臟腑氣血;

*過度運動或勞動;

*大病久病後傷氣。

【調理思路】

①停止一切耗氣行為,比如透支運動,明明很累還強迫運動;

應該不累的情況下適度運動。


②飲食原則:不宜過食肥甘厚膩,口味宜輕不宜重,消化也需要氣血。

補氣食材:黃芪/人蔘/党參/懷山藥/大棗/白扁豆/蓮子。泡水/煮粥/做飯都可加點。


③不宜賴床久卧,傷氣,春夏更加需早起;

④防止過度思慮,傷脾氣;

⑤慢補為好,過則易腹脹更加積滯傷氣,細水長流較好;


⑥中成藥:補中益氣丸(針對疲倦自汗內臟下垂低血壓等)/參苓白朮丸(健脾益氣)/生脈飲(針對氣陰兩虛汗多氣短)。


⑦適當艾灸氣海穴。

5、血虛體質。

血貫穿四肢百脈,全身都要靠血來滋養,血虛就是血不足了,臟腑無法得到有效滋養。

【表現癥狀】

*氣色差。面色萎黃或蒼白,眼瞼/口唇/爪甲/舌質淡白,脈細弱無力;

*頭暈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夢,健忘,兩目乾澀易疲勞,皮膚乾燥,膚色白或萎黃少光澤;

*肢體麻木。手足發麻,血不足,會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導致腦部缺血,引起手腳發麻;

*女性月經推遲/量少色淡或閉經;

*男性陽萎或半途而廢,力不從心;

*過早白髮/脫髮,發為血之餘;


核心標籤:早衰,虛。

【成因】

*消耗太大,比如長期持續用眼,縱慾(精血同源),熬夜等;

*失血過多,潛在出血,比如痔瘡,經量過大淋漓不盡,

*臟腑失調,生血不足,比如脾胃弱,化生氣血能力差。

【調理思路】

①停止一切耗血的習慣,比如縱慾,透支運動,思慮過度,熬夜晚睡等;

②正確用眼。

避免長期持續性用眼,不管是工作還是娛樂,應每1個小時停10分鐘,閉目養神,按摩下都可。


③心主血。

不可過度操勞,學會修心養性,勞逸結合。


④調五臟。

*如果確認有炎症,潰瘍,痔瘡,婦科病等暗中失血,須先治這個,可能要用藥了;

*如果單純臟腑功能問題,比如濕氣大,要去濕;脾胃虛要健脾胃;肝膽不好要養肝膽;這個之前文章都有專門講過,請回復0即可看目錄。


⑤食療。

*飲食結構不偏食,不挑食,不愛吃的一點也不碰,愛吃的整天吃到撐,這不行。蔬菜,水果,肉類,植物油等等,有意識的來攝取,而非單憑喜好。

*黑米粥:黑米+桂圓+大棗,適量,紅糖調味,要稠密的,不要稀。

*黃芪+當歸+陳皮+茯苓,煮水喝,5-10克。

*葯膳:當歸黃芪陳皮混合雞鴨等。


⑥穴位按摩:三陰交,血海穴,每天按摩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6: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