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黎聖母院的劫與興,成名離不開維克多·雨果

[複製鏈接]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25 2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巴黎聖母院的劫與興,成名離不開維克多路雨果
1881年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的劫與興,成名離不開維克多路雨果


巴黎聖母院的劫與興,成名離不開維克多路雨果
巴黎聖母院內部

「如果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那麼它們都始於巴黎聖母院。」

「所有目光齊望著教堂屋頂,看到一幅異常恐怖的景象:那比正中的圓花窗更高一層的樓廊頂上,在兩座鐘塔之間,騰起一股帶著無數火花的大火,一股猛烈的瘋狂的大火。一陣陣夜風把它燒著的碎片卷刮到煙霧裡……在火光中,那兩座巨塔呈現出了對照鮮明的兩面,一面是紅紅的,一面是黑黑的,連同高聳到空中的塔影,顯得更加高大了。它們的無數鬼怪龍蛇的雕刻,顯出陰森森的樣子,在搖晃的火光下看去,彷彿都在活動。」

維克多·雨果在19世紀30年代將這段話寫進《巴黎聖母院》的小說時,或許也不曾料到,在這部作品發表的188年後,2019年4月15日的黃昏,一場大火就這樣突然地燒了起來。

很突然,是幾乎所有人的反應。當手機里跳出新聞說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時,本以為是一次小事故,卻完全沒有料到竟是如此大的一場火。直播的鏡頭裡,新聞里,朋友圈裡都實時更新著聖母院大火的畫面:火不斷地延燒,吞噬,灰白厚重的濃煙侵襲了天空,並不斷向更遠處漫散。如果這幅畫面出現在電影里,燃燒著的橙紅,濃煙浸過的炭黑,大理石的牙白,團團升騰的青灰,攪在深黃的夕陽和靛青的天空里,定會讓人感到窒息般的美感。而它就這樣真實地發生了,除了震驚,沒有人可以移開目光,似乎多看一眼,就能多留住些什麼。

聖母院的周圍,人們望著那通天的火光,自發唱起聖歌,歌聲清朗寧靜,像極了泰坦尼克號最後的畫面。這一幕很動人,打動巴黎人,法國人,歐洲人和全世界的人。

這座聖母院,如今已經有850多年的歷史了,它不是最大的教堂,也算不上是最華美的,但卻稱得上是最令世界矚目的建築之一,其中原因和意義在何處呢?

聖母院之美

可以說,巴黎聖母院的成名離不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這座始建於1163年,建成於1345年的大教堂坐落在市中心的西岱島上。這座島,是巴黎城的發源地,也是巴黎的中心點。就在教堂門口聖母院廣場的地面上,有一個小小的圓形銅板,周圍的石面上刻著一行字:法國的零點(POINT ZéRO DES ROUTES DE FRANCE),若丈量全法國各地里程,都從這裡起算。

興建在西岱島的巴黎聖母院也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厚重低暗,拱頂沉重、廊柱粗矮、牆壁厚實,易使人產生壓抑感。巴黎聖母院衝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空間升高,光線充足。日光從玫瑰花窗透進來,教堂就浸在安然與聖潔之中了。教堂的正面由雙塔組成,「很少有別的建築比得上它的前牆那麼漂亮。那高大而秀氣的三葉形迴廊,它的平頂被一些小柱子支撐著,後面還有那兩座黝黑笨重的巨型鐘塔,連同它們那石板的屋檐,在整體的宏偉中又各個協調,依次分為五大層展現在你眼前,雖然擁擠卻並不混亂,連同無數的雕刻、塑像以及雕鏤裝飾,很適合它整體的莊嚴偉大。可以說是一部規模宏大的石頭交響曲」。

這種獨特的「哥特」風格的石頭建築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這座可敬的紀念性建築的每一面,每一塊石頭,都不僅載入了法國的歷史,而且載入了科學史和藝術史」。

聖母院之興

雖說聖母院的美一直在,卻並不是一開始就被特殊重視。直到路易十三時期,聖母院被升級為大主教座堂,成為一種王權象徵,給它帶來了榮耀,也埋下了不幸。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象徵王權的聖母院被嚴重摧毀,尖頂被拆除,珍藏被掠奪,雕塑被破壞。後來拿破崙下令重修聖母院,並於1804年在此加冕,才給了聖母院些許安穩。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自由的浪潮再次衝擊了聖母院,暴徒們洗劫了聖器儲存室和藝術珍藏,彩繪玻璃窗被搗毀,時任巴黎市政當局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徹底推倒聖母院。這無疑讓重視文化,珍視歷史的學者痛心疾首。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著名的《巴黎聖母院》正是發表於七月革命發生的一年後(1831年)。

他曾公開表達:「把古老的紀念性建築保存下來,這就是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讀《巴黎聖母院》的時候,會發現小說中穿插著大量的「非小說」成分。對比古希臘羅馬的愛情傳奇,到中世紀的騎士文學,或是文藝復興時期到十八世紀的家庭小說、哲理小說,都以情節的不停頓發展,時間的延續為突出特點,給人以極強的「時間感」,卻很少有關於環境的「延宕」的靜止描述。雨果打破這種敘事規律,在情節發展中間攔腰截斷,整章插入關於聖母院和巴黎城的描述,如果不是有崇高的藝術使命感,恐怕也不會有這樣的勇氣。

他留下的,不僅是外丑內美的卡西莫多和美艷多舛的艾絲美拉達,也不僅是一個跌宕而哀傷的守護故事,更讓人記住了「巴黎聖母院」,這個集合神聖與暴力,美麗與哀傷的地方。他喚醒了民眾對這座歷史建築的保護意識,令教堂免於人為浩劫,還得到了重修。而聖母院也逐漸成為巴黎的符號,甚至是巴黎的支柱,它的象徵意義或許早已超過了建築意義。

聖母院之續

這種對聖母院的保護一直延續下來,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爆發,有人想要將聖母院付之一炬,火卻被巴黎人很快撲滅了。二戰期間,希特勒在巴黎執行「焦土政策」,在巴黎各重要場所埋下炸藥,奉命引爆的肖爾鐵茨將軍卻在最後一刻選擇將巴黎保存下來。1944年巴黎解放那天,希特勒氣急敗壞地問:巴黎燒了嗎?當時的聖母院沒有燒,如今卻映紅了天空。

聖母院的事故是在一次修繕中的意外,為了修繕而令建築失於大火,荒誕得令人哭笑不得。這個見證了聖女貞德平反,拿破崙加冕,巴黎解放,戴高樂國葬的地方,自己也歷經滄桑。它向世人訴說的種種,在多年之後,希望仍然能有回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19: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