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獻忠:可與黃巢比肩的人間惡魔

[複製鏈接]

200

主題

288

帖子

178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管理

Rank: 4

積分
17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狼牙月 發表於 2019-4-22 09: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四川,給人的感覺就是作為大後方,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悠閑,因戰亂少而富裕,人們的性格天生就閑適悠樂。一旦中原有個什麼事,就都往這兒來暫避一時,比如蔣委員長和玄宗皇帝。
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這句話,「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從這句話中可以知道,這四川也是個很獨特的地方,而四川人也還很是悲催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大屠殺,給四川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一是宋元之交,元人野蠻,兩次攻進成都,「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 終元一朝,成都殘破,始終無起色。再有一次便是這魔頭張獻忠了。
一般四川人都知道這兩句話,一是「張獻忠剿四川」,一是「湖廣填四川」。前者說的是四川人被他殺得「十不足一」,後者說的是清朝因四川無人丁,土地大片荒蕪,而從湖廣大量遷徒人口來此。
四川人對內急的「方便」有個專用名詞叫「解手」,便源自於這遷徒之路。據史學大家顧頡剛先生載,他曾與友閑聊時談及此語,"時是這樣解釋的:俗謂溲溺為"解手",初不明其義。及入四川,與人談,乃知明末年,四川人未遭張獻忠屠戮者僅得十之一二,膏沃之地盡化草萊。故清初政府強迫移民,先以湖廣之民填四川,繼以江西之民填湖廣。當移民之際,悉系其手,牽之而行,若今日之拉壯丁然。被移者內急,輒請於解差曰"解手!"遂相承以解手作便溺之代稱,流傳外方,莫詰其義。
由此看來,所言湖廣填四川一事,自然不虛。然後世也有論證此語早已有之,倒也有論有據,無所謂啦,反正此事無論官方還是野史者是有記載的,張獻忠屠四川后清人以湖廣填之,確鑿無誤。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他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后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崇禎年間,組織農民軍起義,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張獻忠同李自成一樣,都是老闖王高迎祥的部下,後來兩人鬧掰了,李自成向北打到北京,他則去了兩湖,後來去了四川。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流動作戰,也就是所謂「流寇」。但在人品上,這張獻忠比那李自成可差得太多了。
李自成是同大明死磕,而張獻忠則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跑不成就投降,他幾次在走投無路之時接受招安,可繼而又反叛,弄得來明朝好多位撫員大吏被崇禎處死。
如果按重大事件來說,張獻忠一生所做之事有三:一是組織農民軍對抗明朝,建立大西政權並自立為帝;二是兵敗后將數千艘船的寶物沉入江中,為後世留下眾多迷團;三是屠四川,將四川殺得千里無人煙。
前兩件事是公認的,無任何異議,就是這最後這屠四川,歷來爭論不休。而且在殺人,殘暴,滅絕人性等各方面,正史野史多有記述,可謂觸目驚心。張獻忠所犯下的罪行那真叫罄竹難書,人神共憤。史上怕只有那吃人的黃巢能同其比肩。
至於舉例就沒有必要了哈,網上一搜那是比比皆是。我不知他起事時號召民眾同他一起造反的口號是什麼,如他這樣「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的惡魔,如何能夠聚起這樣大的勢力來同明庭對抗。
儘管現在也有人說,張獻忠是被黑的,是被誇大其辭了。但我卻是相信的,他在成都立了一塊七殺碑,上面刻著他殺人如麻的理由:「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更為可恨地是,當他撤離成都時,下令屠城,並將全城放火燒得乾乾淨淨。
沈荀蔚《蜀難敘略》記載說:「王府數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燼。盤龍石柱二,孟蜀時物也,裹紗數十層,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
張獻忠死後,清朝官員到成都來接管,城內竟然找不到作衙門的屋舍,十里不見人煙。成都全城居民才數十戶。閭巷不存,舊街難認,到處叢莽,兔走雉飛。有人站在南門城牆上,一天之內看見錦江對岸先後有虎13隻相繼走過。經歷了張獻忠的屠刀,四川人幾乎都被殺光了。
張獻忠在四川究竟殺了多少人,那是無法統計了,只是他死後十多年時,清政府統計人口,四川省僅有八萬人左右。其中溫江縣清查戶口時,全縣只有32戶,男丁31名,女丁23名。而明末崇禎以前,蜀中人口是三百萬以上。
「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當然,這也許不是準確數字,有些避戰亂逃匿之人可能並沒有算在內,但,說個大致不差應該是對的,這就是張獻忠大肆屠戮的結果。
據說那個時候,真正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幾乎是沒有了,所有的人口都是從外省遷來的。如成都周邊的所謂上五縣,即新津、大邑、崇慶、郫縣、都江堰的老四川人,就基本上由「湖廣填四川」而來。
受戰爭傷害最慘痛的當然是兒童和婦女,史書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記載。而在野史筆記中則更加不忍卒讀,在一直被世人關注的張獻忠沉寶中,從近年打撈出的金銀器皿中,女人首飾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得以佐證其事的真實。具體這方面的記述在這就不敘述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8: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