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沈逸:解讀磋商成果需要正確的戰略心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9-1-12 08: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沈逸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副教授  2019-01-11 08:07:48   來源: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

  2019年1月7日至9日,中美最新一輪經貿問題副部級磋商在北京進行。磋商引來了各方的高度關注,如何解讀磋商成果,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這是2018年美方主動挑起對華貿易摩擦以來的最新進展,也可以看作是更加宏觀層面的中美戰略博弈的最新表現。解讀磋商成果,以及展望未來發展,需要正確的戰略心態。

  這種戰略心態,建立在人們最近經常提起的《論持久戰》等經典戰略論述中所清晰闡明的分析框架基礎之上,以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為支撐,是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必須具備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論持久戰》這本經典的著作,伴隨中美戰略博弈的深入發展,日趨引人注目。同樣的,人們就應該記得,《論持久戰》的問世,正是針對當時面對日本對華侵略戰爭,國人中彌散著的「速敗」、「速勝」兩種錯誤認知而提出「中日較量是持久戰,最終必然屬於中國」的戰略論斷。對《論持久戰》的學習和解讀,要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以正確的方法和態度展開。

  

  毫無疑問,中美戰略博弈是一場持久戰。但人們同樣必須記住,中美貿易摩擦,作為中美戰略博弈的一個具體議題領域,必然也是一場持久而艱巨的博弈。這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一個徹底的解決方案。

  從基本的概念上說,此次中美在北京進行的是「磋商」,而非「談判」;磋商是談判的實質性階段,目的在於認清分歧存在,以及對導致分歧的原因進行討論,以謀求建立共識。中方在隨後發表的聲明中完美地闡釋了「磋商」的含義:

  「1月7日到9日,中美雙方在北京舉行經貿問題副部級磋商,雙方積極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就共同關注的貿易問題和結構性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細緻的交流,增進了相互理解,為解決彼此關切問題奠定了基礎。雙方同意繼續保持密切聯繫。」

  這段聲明如何解讀?

  1、整體基調是「積極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這可以解讀為雙方初步形成了某種不再繼續升級,尤其是不再單方面升級的共識。但這種共識是否穩固、能夠持續,更多取決於美國國內政治的後續發展,取決於美國領導人的個性特徵,取決於美國領導人能否協調其團隊內生的不確定性。

  

  
資料圖:東方IC


  2、磋商的對象「共同關注的貿易問題和結構性問題」,這可能是在技術層面上最值得留心的細節之一。因為這意味著中美雙方開始把看似宏大的貿易摩擦問題進行了細分,將其拆解為貿易問題和結構性問題;這同樣意味著可能形成先易后難的解決路徑,梯次解決問題;這同樣意味著至少此次磋商階段,雙方,尤其是美方,都開始表現出了務實解決問題的誠意,而不是堅持具有顯著霸凌和單邊主義色彩的捆綁解決。

  3、磋商的過程是「廣泛、深入、細緻的」,這個是對關起門來磋商的房間內真實發生的事情的精準描述。此次磋商報道中各路媒體聚焦於延長了時間,而具體談判方則堅定地守口如瓶。

  其實「廣泛、深入、細緻」這些形容詞充分反映出了某種可以猜想的場景:大家認真、務實、細緻地就一個長長的清單上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禮貌而堅定的磋商。或者說,從7日關起門來一直耐心地吵到了9日,沒有一方做出什麼大幅度的讓步,大家都在為各自的國家利益錙銖必較地認真磋商著。

  4、磋商的主要結果和成效是「增進了相互理解,為解決彼此關切問題奠定了基礎。雙方同意繼續保持密切聯繫。」磋商不是談判,中美雙方認真關注的是如何保障自身的國家利益,而不是為了談判而談判,不是為了磋商而磋商,更不是謀求達成某種匆忙的成果。以後有的談了。

  「相互理解」和「彼此關切問題」的字樣,充分說明了此次磋商不是「美方給中方布置作業」的單向模式,而是中美雙方相互提出要求和問題,然後進行磋商,並謀求近似對等解決的過程。「奠定了基礎」這樣的表述,意味著距離達成最終成果,仍然有著可觀的距離。

  在磋商結束之後,中國政府的心態,從外交部新聞發言人陸康的表述中,可以清晰地看見:

  「我可以確認,中美經貿磋商已經結束,磋商的結果我相信很快就會發布。至於這裡面是否包括下一輪磋商什麼時間、怎麼舉行,也許發布的消息里會有。」

  「我剛才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已經說了,正式的結果很快會出來,大家稍安勿躁,可以等待正式的結果。但我相信,如果是一個好的結果,那麼不僅對中美雙方都有利,我相信對世界經濟也是一個好消息。」

  這就是通常說的「不卑不亢」,「有利有禮有節」。這是與此輪中美貿易摩擦的過程相匹配的:本來在2018年的6-8月間,至少有兩次,明確信息顯示已經達成了某種解決方案,結果美方無止境的要價以及建立在對華誤判基礎上的魯莽行動,導致了事實上已經被避免的中美貿易摩擦最終發生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需要確立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利益觀、角色觀基礎上的大國國民心態,保持充分的戰略定力,淡定從容地看待和理解中美就貿易問題進行的磋商。

  在更加宏觀的中美戰略博弈的問題上,就更加需要確立敢於勝利、善於勝利的正確心態,既能夠在黑雲壓城的某些時候,勝似閑庭興步地對待偏好投機性極限施壓的對手;也要能夠正確理解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戰略博弈的具體特徵,避免從純粹的形式化的方式和話語上去機械地理解當下的大國戰略博弈。

  具體言之:

  1、必須具備一定的承壓能力,對中美貿易摩擦的長期化、複雜化以及不確定性,形成充分的認識,在思想、心理和能力上,形成足夠的挑戰。

  中美貿易摩擦是中國實力高速成長,歐美傳統發達國家發展動力相對減弱,以及政府能力非對稱發展導致的。除非中國做出不再發展的承諾,否則歐美國家主導的現存國際體系一定會對中國的成長表現出某種排斥性的非友好反應。另一種可能的結果,就是歐美國家確實願意改變自身的行為模式和策略。

  對所有不偏好中國選擇「自我了斷」的人來說,必須充分認識到這個過程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並為此做好足夠的準備。認為一次磋商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觀點,不能不說是不成熟的。

  

  
資料圖:東方IC


  2、必須形成正確的國家利益觀,並以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

  中國傳統文化讓君子言利變成了比較尷尬的事情,但當代國際體系是奉行小人文化的歐美國家建立的,以自我利益為核心,奉行自我中心主義,就是理性和理智的本質。談判和磋商,就是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

  中方需要克服戰略文化差異的影響,選擇強勢行為體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談判和磋商。中國民眾要學會用中國的國家利益,而不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來衡量中國的行為,更不要用西方教科書,或者是外星人的利益,來衡量中國的行為。

  3、必須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選擇偏好。

  無論措辭如何華美,無論包裝如何精緻,歐美國家主導建設的國際體系遵循的是強權即真理的原則。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國家利益是以肌肉為保障的,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拿不到。這類不怎麼符合自由主義小清新的話語應該成為當代中國民眾的常識。

  那些因為小孩出國不方便就認為中國應該無條件答應美國要求的;那些認為美國戰略施壓構成在中國搞民主化推牆戰略機遇的;那些認為美國一發話中國就要跪下深刻反省的……這些是特定歷史背景和時空環境下形成的錯誤認知,伴隨著時間的流失,將因為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而被梯次淘汰。

  磋商只是一個小小的節點,更艱巨的挑戰和考驗還在前面,但最終的勝利,必將屬於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中國。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9: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