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好奇、創新、回歸:科學與藝術發展的共同之路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8-11-11 11: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11月09日 08:45 新浪科技綜合

  

  來源:中國科學報

  人與世界相互聯繫只有兩條途徑,即科技和藝術。通過科技,人類可以認識和改造自然,也可以認識和改造社會關係。通過藝術,人類可以將對客觀世界的印象在頭腦中抽象化,用文學、美術、音樂等形式再加工,呈現出一個虛幻的世界。科技是人腦想出來的探索世界的工具,藝術是世界在人腦中的反向再現。

  長久以來,科技與藝術表面上一直各行其是,科技一詞隱含之意是嚴謹、規範,藝術一詞隱含之意是活潑、隨意,其實自古以來都有人能夠把二者兼顧,只不過這種人比較少。按照通俗說法,左右大腦均衡發展,並有一個紐帶,這個紐帶就是好奇心。

  過去,我們一說到好奇心就會想到浩渺的宇宙、璀璨的星空,或者逝去的時間、看不見的世界,事實上,還有一種好奇心特別重要,就是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更加關注人的內心,人心就是精神世界的俗稱,精神世界是物質世界的抽象再現,取決於創作者的精神狀態,最難以琢磨。藝術家的好奇心就展現在他們的作品里。

  你可曾想過,超聲波這種人類聽不見的,用在定位測距、醫療和清洗技術的聲波會被藝術家用來創作樂曲?科研人員的目光止於將超聲波反射圖像化,看到的是功率、頻率等硬梆梆的技術參數,而作曲家將不同懷孕時間胎兒的胎動用超聲波探測儀記錄下來,將之數據化,再轉化為音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這就是默克好奇心活動「#always curious」支持下創作的樂曲《未來頌》。

  《未來頌》使用弦樂和長笛表現胎兒的肢體動作,打擊樂手通過擊打水面產生漣漪並將之音樂化作為未來生命的背景音。按照現有的知識,地球的生命來自於水,而構成生命體的有機質來自於宇宙演化:在恆星爆炸向外噴射物質的過程中各種元素得以產生,行星形成過程中伴隨的高溫高壓環境中化合物得以形成,有了有機化合物才會有地球意義的生命,而生命是好奇心的載體。這個樂曲體現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其核心就是好奇心。

  以往,音樂家通過音調、節奏、旋律來把握樂曲的基本內容,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表達複雜情感。比如,銅管樂器一般表達莊嚴,弦樂器表達情緒,打擊樂表達氣勢,旋律宣洩快樂與悲傷,速度表示熱烈與平淡。

  根據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這些都是藝術家用技術手段來複制情感,而非音樂本身有何情感。不對嗎?樂器的發聲受到音律的限制,每一個音符都有技術參數可以描述,頻率、振幅、相位等,若僅論這些死板的參數,哪裡有美可言?

  音樂家為什麼要把這些技術因素組合起來?因為好奇心。他一定是好奇這些聲音組合起來有什麼感覺。於是音樂藝術就這樣不斷發展。最早的音樂家應該都是科學家,因為他們要發明樂器、制定音律,可以說最聰明的人一定是這群人。

  美術方面也大致如此吧。古代製作青銅器的人既可以是冶金專家,也可以是雕刻大師,在古代中國還是書法家。製作瓷器的人兼具陶瓷、釉質方面的化學知識和高超的繪畫藝術。

  然而,在日益發達的多媒體技術面前,傳統藝術形式日漸式微,現在的「00后」孩子們可能根本就沒有見過CD,更遑論磁帶、唱片,他們只知道戴耳機聽網路上播放的壓縮格式音樂,這不免讓我們這代人感到遺憾。

  《未來頌》的主創Mira Calix是音樂家,她認為好奇心指引人類走向未來,好奇心也是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展望。在我看來,科學家也許可以拯救日益衰落的藝術,而藝術家或許可以幫助科學家避免盲目發展技術。

  在科學網博主蒲亨建的文章里,我知道了音樂的中心這個概念,傳統音樂有中心,音樂的進行總會按這個中心的支配進行有機的循環運動。

  而現代西方音樂把音樂的中心消除了,完全按照人為的設計來創作,音樂自然的有機循環系統被破壞了,成為機器程序一樣的聲音組合,西方音樂的日益衰落應該歸咎於此。

  藝術家按照計算機的邏輯思維創作也算是這個時代的惡果,沒有了美感的藝術使人的生活越來越無趣,無趣的生活必然導致墮落。我們活在自然世界里,沒有違和感,是因為人從懷胎之日起就已經在自然的中心支配下生長,這個中心就是一種叫作回歸的法則。

  《歡樂頌》的創作依據是胎兒在母體內的位置和動作,這些是自然發生的事,雖然利用超聲波將之數據化,但與上面所說的機器音樂不一樣,這是當代音樂回歸中心法則的嘗試。

  人在胎兒期間是不是有意識,目前尚未可知,從好奇心的角度講,我寧願相信有關意識產生的物質過程已經開始運轉,為出生後進一步的好奇心萌芽奠定基礎。

  好奇心不僅是一種心理過程,應該也有其物質基礎,這或許可以成為生命科學的一個課題呢。

  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合作可能給音樂重新找到中心,回歸美感!好奇心的目的是發現,而發現本身就是在創造美感!

  「如果說回歸是宇宙運行的常態,那麼音符的回歸讓人們與天地感應。人們用音樂來祭祀上天,用和諧的音樂來詮釋宇宙的和諧。」科學網博主汪波在《時間之問》中講道。音符的回歸造就了音調的重生,藝術的回歸造就了精神的重生,科學的回歸造就了人類的重生。

  好奇、創新、回歸,這是科學與藝術發展的共同之路。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1: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